近日,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刷爆朋友圈。该文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更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
如果我们对孩子之间这种“过分的玩笑”不及时制止的话,十年之后,走在街上,迎面可能就会飞来一桶厕纸,或者会遇到有人说想看看你的屁股……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2016年12月10日
事件起因
孩子状况
网文作者的丈夫王川(化名)说,儿子在遭遇此事后出现了入睡困难、易怒、极度需要陪伴、情绪激动等症状,“他会因为特别小的事大哭,每天哭几次。还有几次自己躲在书桌下面。”王川提供的诊断书显示,12月2日,经北京市第六医院初步诊断,其子患有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即急性应激障碍(ASD)
是指在遭受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精神障碍,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王川称,由于事情一直未解决,儿子至今仍在家休息。
家长反应
对于校方的回应,涉事家长暂时还未有进一步表态。据家长在网帖中的描述,她提出的以下4项要求,并没有得到校方的认同。1、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2、保护我儿子不受二度伤害;3、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4、对方承担相应的治疗费用。
附网帖原文
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
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
作者丨善因
多数人没意识到,孩子的力量能造成多大的伤害。
多数人没意识到,校园欺凌远比你以为的广泛和频繁。
借用一句话:“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还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你不告诉他那是恶,他能把别人逼死。你不告诉他要反抗,他能被别人逼死。”
今天是儿子十岁的生日,是个大日子。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顶着星星早起去上学,而是睡到太阳透过窗帘缝隙,刺到了眼睛。起床后,我又开车排在四环一点点向前蹭,而导航的目的地不是学校,是北医六院。
漫长的等待,见了医生,开了一堆检查单子,拉着孩子楼上楼下在迷宫一样的诊室里穿梭,还需要随时避开那些自言自语、蹦蹦跳跳的精神分裂症,终于在医生下班前取到了所有的报告。女医生很无奈的看着我,一个小时前她就应该下班了,但是看到我拿着中度焦虑、重度抑郁的报告回来,她还是很尽职的坐下来在病历上写下了诊断:急性应激反应。
“不要再让孩子上学了,在家休一周,学习什么的没那么重要,家长自己在家教教就行了,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起这件事,不要让孩子有任何压力,你们大人得去承担,去把这件事解决了。记住!不能带孩子去解决,你必须保护他。哎,你们哪个学校的呀?”第一次看病听到医生说这么多话。
“哪个学校的?”
“哦,中关村二小。”我恍如隔世般回过神,回答了医生。
“名校也这样,哼!”医生的轻蔑反应是对我最大的共情吧。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着命生下了儿子;
十年前的今天,儿子拼着命来到我身边。
每对母子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
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
上周四,课间操时,他一个人去卫生间小便,随后同班的两个男生跟了进来,一个堵在他所在隔间的门口大喊:“xxx我要打开门看看你的屁股!”
卫生间里又剩下他一个人,这时他开始哭了起来,他说自己太害怕了,一脸都是尿特别臭。因为很多男生淘气,经常会尿在垃圾筐里。
当他回家告诉我这一切时,孩子已经抖成一团,我想安慰他拉他去洗澡,他立即嚎啕大哭起来,告诉我他已经在学校用凉水冲了好久好久,已经没有臭味了。
11月的冬天,他用冷水一边哭一边冲头,之后只好用红领巾擦干,他怕被同学们发现而嘲笑他,他还要赶去操场上去检查做操情况,因为他是个体委。
天啊!当我把他哭着说出来的断续片语连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知道,他遭遇了校园霸凌,在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厕所里。
我以为自己已经做了一个母亲最该做的事情——保护他。可我没想到解决之路竟然会这么艰难和漫长。
第二天,我和先生带着孩子一起到了学校,除了对方学生家长,还有班主任和四年级教研组长。事情经过核实顺利,两个孩子供认不讳,伸手扔垃圾筐的孩子有点害怕了,吭吭哧哧说不出几句完整的话。
倒是那个没动手的孩子,思维清晰、言语准确,并支持着动手的孩子“你就放心大胆的说,有什么说什么,你在这是安全的,他们不敢把你怎么样,你就说去!”
小小年纪,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在老师和家长的面前如此镇定,包括解释垃圾筐里装的是带翔的纸,并以嘲笑的口吻给我解释翔就是屎的意思。
问他当看到垃圾筐砸下去的时候他在做什么,他说自己在笑,因为这太可笑了。
问他如果现在回到昨天那个时刻你可以做些什么,他说我也可以阻止他(另一个男生)扔垃圾筐。
在孩子眼里事实是清楚的,但到了家长的嘴里就变成了玩笑,变成了我孩子就是有点淘气,变成了孩子小就是没有界限,变成了他就是随手一扔根本不懂那筐脏不脏。
然而老师也直接定性为“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
玩笑?你确定你没有在和我开玩笑?
堵门大笑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个目击者,将所有责任推到扔筐的孩子身上。他妈妈一副不好惹的样子,始终嚷嚷这件事跟他们孩子没关系。就算他家孩子自己都承认从三年级开始骂我儿子侮辱性外号,四年级时不时推搡踢撞,上课干扰别的同学听讲。她还要在旁边补上一句“老师可是听清楚了,我儿子说那都是他后桌先招的他,他才上课打回去的”。哦,原来他们家的逻辑就是一言不合就动手打。
老师的反应更是奇葩,没有共情我们受害者,反而质问孩子:“发生这事儿你怎么不告诉我呢?我在间操时看见你也没发现你有什么不对劲啊!”
班主任老师在学生经历这么恶劣的袭击后没有看出情绪变化,是你太失职无能?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该获得奥斯卡影帝?内心充满委屈恐惧还要表现出波澜不惊?
教研组长的“指导”更是奇葩,一边作证四年级的孩子没有边界正常,一边又告诉家长教孩子向攻击者认同,而不是反抗霸凌的行为。
这一次的沟通显然没有任何作用,儿子以为家长和老师可以为他讨回公道,但是没有。
老师认为霸凌是玩笑;他没敢告诉老师反而被老师责备。
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孩子晚上不肯睡觉,不愿意吃饭,一点小事就哇哇大哭,赖着我不敢一个人睡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又会惊醒……连续三天同样没怎么睡的我,连夜给校长写了封信,周一一早七点钟就等在校门口。
终于见到了教学校长,以及德育主任,听了事情的经过,她们保证这个事情学校会解决。
但是从周一下午放学后,她们把我带进休息室,轮流四个老师跟我谈了三个小时,主题竟然是让我放弃信中提出的四点诉求:
1、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
2、保护我儿子不受二度伤害;
3、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
4、对方承担相应的治疗费用。
然而这四点诉求的依据就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啊!作为一个母亲,最基础的要求处理施暴者,保护我儿子不再受伤害,难道是无理取闹吗?!
让我家爸爸愤怒的点是班主任未征求孩子同意的情况下,让我的孩子频繁与霸凌的孩子互动非要让他们在一起玩,并且拍下看似“和谐”的照片发在班级群里。在孩子已经产生了应激反应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做法雪上加霜地加重了他的创伤,就为了“看上去没事了”不惜以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这是爸爸不能忍受的!当天孩子放学回家边哭着提出不想再上学了(这也正是六院医生的医嘱,孩子的精神状态已经无法正常上学)。
男书记喝了好多次水,因为他已经吼得口干舌燥还不放弃。太可怕了,我长这么大重来没有被人这样骂过,对就是那种不带脏字但是充满了愤怒的攻击,其他老师则配合点头、窃语等肢体语言来制造另一种压迫。
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只要求学校处理和道歉,为什么要被如此对待?如果是为了自己的事情,我可能真的就瘫了。我努力克制自己发抖的身体,为了儿子不能怂,尽量勇敢地回应男书记的发难。
那种偏分的长发,一说话就抖动的掉下来再被他以90年代的潮流动作撩回去,黑眼圈、翻白眼、口沫横飞、拍桌子……
够了,这一切不就是我儿子被霸凌时的感受吗?突如其来的侮辱,连我一个四十岁的人都产生了濒死的危机,更何况他一个十岁的孩子。
天啊!我无法再忍受,收起笔本站起来,径直走了出去。
当看到等在校门口的儿子时,我还要努力忍住泪水向他微笑,我是妈妈,我要为了我的孩子而战斗,我要在他受到伤害时不顾一切地站出来,我要告诉他寻求公正的方向,我要拼尽全力让阳光冲破雾霾照亮本该保护孩子的校园……
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
无论多么艰难,
妈妈都要带着十岁的儿子
向校园霸凌说
NO!
锐评一
距离九部门联合发文整治校园暴力过去还不到一个月,一起新的校园暴力就在北京中关村二小荒唐上演。这尴尬境况呈现出来的现实反讽,既让人揪心,也让人无奈。
我们弄不明白的是,中关村二小这样做的底气究竟在何方?其自信到底来自哪里?按理说,欺凌行为发生在校园,面对家长诉求与舆论的监督,学校最应该做的,首先便是向大家就自己的管理失职道歉,然后再针对公众疑问,主动告知此事的最新进展,以及接下来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急匆匆的警告外界不要发布不实言论。要知道,谣言止于公开,只有坦诚布公,才可能让猜忌与过度联想失去滋生土壤,学校才可能在众声喧哗中免受伤害。
事实上,校园暴力屡禁不止,跟这类不负责任的学校有着莫大关联。校园暴力发生前,学校做不到“守土有责”,纵容暴力在学校发生;校园暴力发生后,又害怕担责,战战兢兢的当起了“和事佬”。这种行事态度,校园暴力不发生是偶然,发生才是必然。
保护青少年权益不能光喊口号,九部门联合发出的整治校园暴力文件也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奉劝傲慢自大的中关村二小,赶快收起自己也是“受害者”的那副狂妄嘴脸,埋下头来听听受害孩子的诉求,尽快找回他的那些被侵害的权益吧。
锐评二
学校纵容霸凌,就是在培养恶棍!
文|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辛上邪(中国古代文学博士)
孩子的成长首先靠家庭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影响到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观念。孩子做错事,家长不应该批评、教育吗?如果家长不但不教育,还只是一味地胡搅蛮缠、死不认错,那孩子怎么能认识到他行为的错误?不仅认识不到,家长的“护犊子”的态度反而会纵容孩子继续行恶。更可怕的是,如果家长本身就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喊着要看别的孩子的屁股是不对的、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将厕纸篓扔到别的孩子头上是不对的,那他们家的孩子也很容易长成这样不辨是非的人。不辨是非的人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混蛋”。《弟子规》说“奸巧语、污秽词、市井气,切戒之”。想看别人的屁股、扔厕纸篓这类的行为无疑属于应当戒断之流。
学校不止是教学的场所,更应是教育的场所。所谓教育,就是育人,让学生真正成人,而不是长成具备知识的牲口。修正孩子们成长中、尤其是在校期间不当的言行,是学校不能逃避的责任。如何修正是老师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批评指责受害家长的投诉、令其不声张就能帮助解决校园霸凌?让容易受害的孩子努力与欺负人的孩子搞好关系、平息欺负者的怒火和想欺负人的欲望,就能解决霸凌?难道当堵门喊话的孩子一喊出来要看看屁股,被堵的孩子马上让他看自己的屁股,这事儿便圆满解决了?那这个喜欢看屁股的孩子会长成什么人?以后他是否可以随意看任何一个同学的屁股?再以后,成年之后呢?他能满大街想看谁的屁股就看谁的?这种想看人屁股的成年人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流氓”。四年级的孩子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妥当,家长和老师是否应该告诉他、并且让他以后杜绝这样的想法?
有一些人批评受害者家长没有教给孩子受欺负就打回去、不会以暴制暴。可能他们忽略了,当原始人开始集结为氏族、公推氏族长来解决纠纷时,人类就进化到了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来解决矛盾,而不是你咬我一口、我还咬你一口的动物打架模式。诚然,孩子需要学会在危险中自保的策略方法,但不能因为孩子没有自保、主动反击,而认为他就该受欺负。甚至有人认为,一定是这个孩子“招欠”,才被别人欺负。如果这样的逻辑行得通,那社会上就不需要法律了。任何一位受害者都可以被说成咎由自取。大家也就可以堂而皇之去抢劫富豪和银行了,谁让他们那里有钱、招惹得旁人妒忌呢?指责受害人的行为是丛林法则的基石之一。丛林法则盛行的后果是让人难以成为人,逼迫人像动物一样,抛开法律、道德、文明、人性去抢夺物质,届时每一位社会成员都会是受害者。
校园霸凌在世界各地都有,很难杜绝,但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处理得当,则有助于抑制其发生、减少危害性。
在北美,家庭、学校、社会对校园霸凌是零容忍。从幼儿园开始,学校就反复强调学生的正确的行为规范。在校期间,同学之间是身体零接触(notouch)。孩子学习不好,学校一般不会找家长,但孩子如果行为失当,比如和同学不友善相处、主动触碰同学身体、说了不友好的话等等,学校一定会给家长写通知、约见家长。小学时,学生们就很明确地知道什么行为属于霸凌。不止是打骂同学属于霸凌行为,甚至冷落同学都属于此范围。比如两个孩子正在玩游戏,第三个孩子要求加入,如果这个游戏不是只能由两个人玩的,那么就不得拒绝第三个孩子,否则就属于霸凌。学生一旦投诉说被霸凌,校长、老师都会高度重视,一定会调查、处理,约谈欺负人的学生家长。处理结果可能达不到受害家长的要求,但校方绝不会让受害家长息事宁人。
而近年发生在美国的轰动一时的数位中国女留学生霸凌一位中国女留学生的案件,最后结果是三位主犯被判6~13年刑期。2015年4月,美国各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法案规定,即使口头威胁,也被视作霸凌;情节严重者会被开除;对有些行为恶劣的惯犯学生,无论是否满18岁,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霸凌不重视是缺乏对校园欺凌后果的认识,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受欺负的学生着想。为了让那些麻木不仁的成年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最简单的方法是让他们的孩子站在那里,兜头被扣上一桶沾满屎尿的厕纸!之后再让他们发表宏论,看看是否觉得这仅是一场过分的玩笑。同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我们对孩子之间这种“过分的玩笑”不及时制止的话,十年之后,走在街上,迎面可能就会飞来一桶厕纸,或者会遇到有人说想看看你的屁股——因为姑息校园霸凌,就是在培养恶棍。
锐评三
面对霸凌
太文明的小孩你就得教他“野蛮”些
文|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黄爱东西
看见说校园霸凌的。
这事非常恶劣,够格上刑事案的不打算在此讨论,那由法律制裁。
想讨论的是程度稍轻的被欺负情形。
这事从来就有。
把娃送进幼儿园开始,就是他们社会化的开始,层出不穷的问题全都是竞争和适应。
小孩世界,遵循更直接的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啥?物竞天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同一类的,打赢的说了算。
所以如果是群体动物的话,不合群的容易吃亏,弱的容易被结伙欺负。
手里有好玩具是优势,有好吃的也是优势。
能打也行,特别聪明亦可。
能忍能扛也可以,就是比较憋屈。
但丛林法则也简单,就是小孩们冲突起来,一旦遇到强烈反击,或者马上要付出被收拾的代价,问题解决起来也很快。
如果被欺负了完全不懂即刻反击,事情就会越变越糟。
性格比较懦弱的小孩,会比较容易让欺负发展成霸凌。
多年以前,我家邻居小孩被别家娃儿咬了一口,他就马上教他小孩打拳。我特别羡慕,在旁边跟着学。
有哥姐的当即把破孩揍回去,小学时曾经恰好遇见一群小屁孩欺负我弟,即时冲过去开打。
可我们家不护犊子,在外和其他小孩起争执的话,回家肯定是先被收拾一顿让反省自个。
小孩子如果在外面被欺负回家没退路,这感觉实在太糟糕。这事我记恨至今。
和朋友们讨论过这种事,不论个性强弱,全都有小时候被欺负的记忆。
朋友乙回忆说,她小时候转学到新地方,有两个当地女孩追上门去欺负她的办法,是总去摘掉或毁掉她种的小菜苗。她天天哭,哭了几个月后,有一天当面找上这两个女孩问:是你总是弄坏我的菜苗?第一个女孩否认了。再问第二个,女孩说是又怎样。她两个巴掌扇过去。回家她妈问,听说你打人了?她说了原委,她妈说,哦这样,不再追究。被打的孩子家长找上门来时,她妈诚恳道歉,打人不对。
小孩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日常,打起来或者被欺负,文明国度有文明办法处理,二杆子文明地区有二杆子办法处理。
这种事,要讲理,誓要分出个是非对错子午卯酉的成本奇高。此处举例和沙盘推演事件过程省略五千字。
说回成人世界。人类比较厉害,进化到了文明世界和丛林法则并存。
文明世界是一种理想,大伙一直在努力,都希望做个文明人。不过,都说了是理想,还没完全实现呢。
完全彻底地文明起来成本非常高,但凡娃打架都闹上法庭,爹妈学校全卷进去要个说法,幼儿园学校很忙。全都不文明也不行,重新变成动物世界,这不好。
那么玩法就变成均衡些比较好:拳头太硬的小孩你得教他文明些,他们共情能力也许比较差,容易犯法,终于惹上了更厉害的所付代价更高;太文明的小孩,你就得教他野蛮些体能好些,万一打起来起码知道跑,不能傻站在那里只知道哭或者讲道理,还要学会求援。
如果你家特别文明的信念和教育结果,是让你家娃儿被欺负得既打不过对方,又没其他策略反击或翻盘,或者反击的策略代价非常之高,这种教育或者养育,也许需要修正。
可能听起来政治不正确,这还有天理么?有的,如果按物竞天择的天理,就是这种个体,社会化适应得不太好,被社群排斥,特别弱小,而且弱势非常明显。
问题更大的也许是父母,全盘相信我们这个世界是理想中的文明童话世界,善良软弱必被奖励和拯救,邪恶蛮横必被严惩唾弃。在全球著名科普作家撰写的新演化论假说里,读完之后最为暗黑的看法也许是:善良和邪恶,都是远古生存竞争的策略之一种。
文明的精粹之一,也许是在于让我们尽可能认知客观,搞清人性特点,而不是完全自废武功,比如说放弃自保和竞争的本能。
幼儿园和学校里,小孩的密集程度,有时会令人比对起一些群居动物的幼兽相处场景,追逐打闹,东挠一爪西咬一口,忽然就打成一团。再大一些,则开始练习格斗炫耀示威,为即将到来的性成熟求偶阶段做准备。
很多人都有小时候被欺负霸凌过的记忆和经验,回忆起来,其间应对的各出奇谋和种种策略,是成长之路,是他们独自通过的关卡,打过的木人巷,成为他们的经验值。当然,这里说的是那些不太弱甚至是相当强悍的小孩。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话是对的。
父母不可能罩着小孩一辈子,你得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尽快成长,发展出自己的生存应对策略和技能。
真正的善良并不软弱,是在知晓邪恶和黑暗之后仍然选择善良。
真正的文明社会,是大部分人从资源匮乏的“我为什么要对你好”本能,提升到安全感不错的“我为什么要对你不好”,损人行为要付得不偿失的代价。
要庆幸的还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文明进程,弱势个体仍有成长和强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