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共利益的私法实现机制

摘要: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承载社会公共福祉提升和公平正义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不仅对中国法治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意义重大,而且对共同富裕社会目标的达成同样影响深远。尽管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介入在正义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和价值目标的可实现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私法在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中具有的独特优势仍是毋庸置疑的。未来改进的主要方面是:调整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作用的范围和重点,确立限制性和促进性的双重目标,并相应匹配具有针对性的实现机制、适用方法和适用手段。

关键词:社会公共利益;私法实现;限制性目标;促进性目标

作者赵万一,西南政法大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教授(重庆401120)。

引言

一、私法介入社会公共利益所面临的质疑与挑战

从实践层面观察,运用私法手段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已成为包括《民法典》在内的许多重要法律的共同选择。但这种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大规模介入,由于缺乏明晰的价值目标和融贯性的制度设计,不但实践效果欠佳,而且在正当性、合理性等诸多方面都面临广泛的质疑与挑战。

(一)正义性挑战:作为单一价值判断标准的选择性困难

符合正义标准是包括社会公共利益在内的所有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但要从法律规范层面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正义性判断却绝非易事。原因在于,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种具有较强价值判断色彩的客观存在,其判断标准高度依赖于具体场景下特定价值取向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历史性和变动性特质。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群体或一个共同体并非一个同质意义上的多人耦合,其利益诉求具有多元性,同一行为可能会对不同主体的利益产生不同的损益影响,社会公共利益事实上很难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需求。比如在建设高速公路时,可能面临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和环境保护等多重的社会公共利益价值选择,很难准确判定哪一种社会公共利益才真正体现了正义性要求。司法实践中基于特定需要所进行的单维度解释和功利性解释,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公共利益适用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当一个行为基于多维度的识别可能产生多重社会公共利益选择冲突时,便会发生保护选择的困难。

(二)操作性挑战:规范内容的不可预测性

(三)一致性挑战:法治效果不统一的客观现实

保持法律体系的一致性,既是有效发挥法律功能的前提,也是法律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就我国当下社会公共利益实在私法规范的立法现实而言,其规范体系的一致性并不理想。就其适用的一致性而言,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实质性判断上,裁判者的立场和态度除取决于其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之外,也会受制于其人生的阅历和经历,包括他对正义与道德标准的理解,在某些时候,甚至取决于他的直觉、无知和偏见。正因如此,不同裁判者在具体案件中对社会公共利益理解的差异可能导致裁判结果的不同。例如在白某、李某合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案中,一审、二审、第一次再审均认定涉案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直至经检察机关抗诉再审,终审中不再提及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种不一致不但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甚至会危及国家治理的正义性和正当性。

(四)救济性挑战:规范性审查的程序性缺位

二、社会公共利益私法实现的可能性与正当性

尽管社会公共利益在现实的私法秩序中存在挑战,且继续秉持建设性的态度予以完善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这并无法否认社会公共利益在私法中存在的正当基础和可能空间。

(一)社会公共利益作为特定利益形态的历史嬗变

社会作为一种有别于国家和个人的独立存在,其公共主体独立性地位的确立不但推动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嬗变,而且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早初,狭义的“公共”和国家是同义词,要么社会臣服于国家的行政主权,要么社会被剥夺其准公共性质。而后,随着市场经济关系的扩张,“社会”领域冲破了等级统治的桎梏,要求建立不限于国家的公共管理方式。市场经济要求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基础上按照新方式来组织社会,将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在此时期,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通过利益的纽带发生的,社会是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需要组成的,此时的社会是一个拥有自身特殊利益、来自个体并凌驾于个体之上的独立主体。正是这种经济转型,不仅带来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相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同时兼容社会性要求和公共属性的社会公共利益不但强调利益主体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而且更突出自身的社会性。因此,这种利益形态的嬗变使得社会公共利益得以脱离“国家”公共利益的束缚,以独立的姿态不断地出现在社会生活和私法规范当中。

(二)社会公共利益是平衡公权力干预与私权利保护的适当载体

私法规范的内容之一是当私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一致时,通过调适秩序和平衡利益以弥合二者之间的冲突,其理想状态是,一方面厘清私人利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容忍边界,另一方面明确公共利益的实现清单,同时确认私人利益实现和促进的自由空间范围。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共利益具有不可穷尽的特点,利益客体有着近乎无限多样的具体形式。发展的、扩张的社会公共利益显然令私法规范对该目标的实现常常处于滞后状态。换言之,在法律无法对社会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范围和边界作出全面明确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私人权利的滥用可能给社会公共利益带来的漠视与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化构造无疑成为一项最为恰当的选择,它能够为公权力介入私人领域提供一条合法且必要的途径,从而有利于更加灵活地维护公共价值。同时,其所要求的公权力必须基于客观需要才能够介入的硬性条件,既可有效约束社会公共利益滥用行为,同时也可依靠社会公共利益的“阀门”,对私权进行更加多样化的保护。

(三)社会公共利益与特定共同体具有存在基础与建构目标的高度契合性

法律具有工具属性,制定法要建立在法律控制者所要实现的目标基础之上。在以资本为主导的资本主义政治共同体中,社会的主要目标在于建构高度自由的市场体系,从而为资本利益的实现创造便利条件,个人利益因此被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中国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私法规范对社会利益形态的观照程度必然与我国社会的存在基础和发展目标紧密相联。此外,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追求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构建等诸多维度,同样彰显出国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信念和执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在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等阶段性目标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性目标的设计上,都体现出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追求。因此,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信、认可和体现,高度契合了中国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发展目标。

三、社会公共利益私法实现的目标与方式

在中国私法的现实规范中,社会公共利益常常被作为一种被动的限制性工具。但作为最为直接、广泛和深刻影响民众生活的秩序安排,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促进有助于深入塑造社会公众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并可作为持续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最佳手段。社会公共利益在既有私法规范基础上应当实现的目标之一,是保持其作为私人行为自由兜底约束的禁止性工具,同时需增强其明确性、可预期性和约束性。需要强化落实的目标则是推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具体转化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当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由来限制私行为的实施,最终目标也是为了能够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其作为限制性工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促进,两种目标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实现方式和实现手段不同而已。限制性目标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是通过消极禁止来间接维护,其目的是使社会公共利益的存量不致减少,而促进性目标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是通过积极倡导来直接追求,其目的是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总量持续增加。

(一)限制性目标:不当私行为禁止的工具

在承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给予充分保护前提下,也需谨防私法在介入私权限制时的泛化和滥用。就社会公共利益限制性目标实现方式来说,促使其可预期性和约束性进一步提升的主要方向包括:区分社会公共利益与相近术语的内涵;明晰识别社会公共利益属性的方式和手段;客观归纳典型性社会公共利益的类型以供参鉴;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效果进行测试以判定公共利益保护的合理性与适当性等。

1.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及其适用范围

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内容主要是针对那些未被法律所明确保护,但为不特定公众所共享和必备的社会性利益。作为一种兜底性的保护手段,其适用范围广泛且多元,常见于公共环境保护(如有碍健康的环境污染、市容市貌破坏、辐射工程建造等)、公共安全保障(如网络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公共精神恪守(如民族习惯、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保护等)、公共价值捍卫(如符合以人为本目标的劳动用工、符合伦理要求的技术应用、符合公序良俗要求的商业行为等)、公共道德秩序维护(如对公平、诚信、平等、包容、正义等良善品德的弘扬)等众多领域。

2.社会公共利益的属性识别

3.社会公共利益的类型归纳

4.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测试

(二)促进性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载体

在当代中国,社会公共利益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更是体现法律公平正义理念的最佳载体。在私法介入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由于私法的内容繁多,目标各异,因此,不同私法部门需要对社会公共利益所应承载的价值予以具体转化,并从目的、理念、原则及规则层面有体系性地进行推广。

1.不同私法部门对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的特色转换

由于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高度包容性和扩张性的特点,事实上很难对所有社会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和适用条件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为了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需要结合不同私法部门的社会目的、功能承载等进行适当转化。例如在知识产权法中,既要保障权利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又要实现造福于人类的终极目的,必须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所特有的制度张力,在私权保护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又如在公司法中,公司作为营利法人,其存在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公司组织的社会性角色与公司行为的外部性特征,也要求具有正义品性的公司法赋予公司以更多的社会责任。

2.不同私法部门对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体系性落实

当社会公共利益在不同私法部门中的具体转化得以实现后,其后续的体系落实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其一,通过立法目的明确具体私法部门所承载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领域。其二,依靠法律原则在维系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为后续法律规则群的建构提供延伸性理念支持。其三,通过法律体系将解释后的社会公共利益与不同私法部门的结构进行凝聚和耦合,从而将社会公共利益有效融合到具体的法律体系之中。其四,利用科学、细密、具体的法律规则设计,完成对社会公共利益积极实现的权利义务指引和促进,从而有效发挥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整功能。

四、社会公共利益私法实现的制度表达

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核心性法学概念和基础性法律制度,需要借助中国特色的私法制度加以实现。由于私法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社会公共利益在中国私法中的实现应考虑不同私法制度的具体特点,并根据不同私法间的各种组合方式作出有针对性的设计。

(一)单一私法内部的制度实现

在社会公共利益私法实现的两项目标维度中,促进性维度适宜在有中国特色的立法目的、立法原则、立法体系及立法制度中整体布局,而限制性维度则主要是在立法制度及其他配套法律中综合考量。

1.中国特色的立法目的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匹配

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社会公共利益并非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牵涉的主要是价值判断和选择,而非单纯的法律适用技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要求,决定了中国的法律和政治之间具有密不可分性,一方面,政治引领是中国法律的定海神针,另一方面,国家的政治诉求也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实现。但从国家治理的技术而言,在对国家的政治目标进行法律实现时,必须将政治术语转化成规范的法律术语,将政治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实现而言,在肯定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目标之后,首先应当在所选取的私法部门中,明确其所要促进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对象,如何用相应的法律术语进行表达。当社会公共利益转化成与不同私法部门的特色立法目的相匹配的制度时,这种匹配越单一、越明确、越紧密,就越有利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积极促进。

2.立法原则对中国特色立法目的的价值引领

法律目的旨在弥合因法律条文间的不完全性或不完整性而带来的法律适用障碍,立法原则的作用则能够缩短对立法目的的解释过程。在未被法典统合的单项部门法中,如以公司法为例,中国特色的公司法既应当是能够促进社会财富增进的社会财富创造法,也应当是能够弘扬公司责任担当的精神法,这种浓厚的利他性社会责任担当就构成中国特色的立法目的。至于那些被法典统合的私法部门,以《民法典》为例,尽管其所主张的基本原则如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绿色等,对具体的民事活动有较强指导意义,但同时也应看到,每一具体行为所应接受的不同原则的指导作用是不一样的,通过法典化用统一的要求不加区分地适用所有民事行为,无疑会弱化法律原则的针对性指导功能。同时,《民法典》中不同编章所能承载的社会公共利益不同,所应遵循的立法原则也就存有差异。

3.本土化立法体系对立法原则的全面铺排

基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和立法价值的差异,这导致了不同国家的私法体系呈现出各自较强的本土化特色。社会公共利益的零散实现在我国的实体私法中并不难寻见,如《民法典》第132条、第243条、第494条、第658条等。不过,各私法部门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并未达到充分体系化的程度,理想的系统实现方式应根据不同私法部门的特色体系差异,尽量最大化寻找在立法体系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与社会公共利益相配套的立法制度。如在专利法中,除了在具有普遍性适用价值的专利强制许可、合理适用以及专利期限保护等领域植入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的要求之外,还可在专利权的申请和授予中,将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作为实质判断准据,同时规定专利权的保护对象除包括登记授予的主体之外,还应包括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要求的正当使用主体,从而不但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而且为更具理性的价值介入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通畅的渠道。

4.自主性制度规则对立法体系的具体落实

虽然目的、原则和体系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至关重要,但要真正发挥私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和促进作用,还有赖于细密科学的具体法律规则和制度。在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限制不当私行为的工具层面,可行的制度改进方法是,在中国既有的本土化立法资源——如篇章附则中,采用概括加列举的方式,阐明社会公共利益的一般性内涵和应有属性,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常见情形加以总结,并辅之以展开适用测试的附属性要求。而就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促进性目标的制度实现方面,以公司法为例,可以在普适的制度中增加对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的特色要求,如在公司出资(出于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强化公司的存续价值和存续使命)、公司治理(如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公司决议效力的判断依据)、公司利润(如要求公司在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以承担社会责任或设立社会责任基金等)等系列规则中得到贯彻。

(二)与私法联动的配套法律制度实现

此外,社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私法社会化的外接形态,在我国民法典中规定了体现社会化要求的原则性条款,为在民法典之外制定体现社会化要求的具体内容预留制度接口。就由私法延伸的社会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实现而言,与刑法等从管制的角度对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后予以消极被动性地救济不同,社会法是从促进的角度对社会公共利益可能受到的侵害展开积极主动性地建构保护,表现在单一立法规定中,如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因此,社会公共利益在与私法配套的社会法中的制度实现更类似于在单一私法内部中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积极促进,准确地说,其立法目标更为直接、彻底和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的社会法也都有其各自承载的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使命。当然,社会法中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实现也可与诉讼法配套创设更大的空间,如公益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可以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可以在社会法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适用,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纠纷等,也可以适用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纠纷、劳动者权益保护纠纷中等。

结语

在法治现代化的不断完善中,我国已经总结出一些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增长的成功经验,也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但相对于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司法实践来说,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制度供给特别是私法制度的供给明显不足,法律制度对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介入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构建科学完备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私法制度体系,不仅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撑,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目标的加快完成提供有效的价值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共利益私法制度的完善神圣而急迫,任重而道远。

THE END
1.公权和私权的含义实际上,私权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涵盖财产权,还包括人身权。私权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企业和社会组织,甚至在特定情况下,国家也拥有私权。具体而言,私权包括公民的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中的物质收益权)、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等)、企业的财产权和商誉权、社会组织的财产权等。国家在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3337396046491347.html
2.《权术学》理论介绍主导指的是在群体中具有高等级的领导性地位,在群体的集体行为中,能够发挥自身的判断力、决策力以及前瞻性见识,通过战略、战术等的不同应对策略,主持、指导以及带领群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而不断的克服各种困难,不断的走向成功。因此,主导指的是在群体中具有主导地位。这些职能就是引导群体行为的走向地位,在群体https://www.jianshu.com/p/88fb07b1594d
3.公法和私法的不同内涵公法和私法的不同内涵2024-01-23 江苏开放大学 334 问题反馈 反馈回复 推广有佣金 微信小程序新用户赠送5金币 内容查看 查看价格2 元 VIP 7折升级VIP立即购买 申请退款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AI创作 0 猜你喜欢 请问以下符号表示的含义相同吗?区别是什么? 2023-09-27 厄威克认为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https://www.ddwk123.cn/archives/635753
4.法硕考前背诵资料法硕|考前背诵资料 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考向预测】非法学:简答、论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zA4MDY5NQ==&mid=2247537433&idx=3&sn=6d8b83bea18e4e798f9f3cf2b7d6ddc2&chksm=cfcb2039b7ceb4cad63e63b8dd9be064f6f01af4f3840cef748b9e222d74b35f5a5803da33af&scene=27
5.江苏开放大学法律与生活第一单元高分参考答案23年秋3、公法和私法的不同内涵 学生答案:在国家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家和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代表,对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并向人民提供服务,但这些管理和服务并非管理者随心所欲,而是应当纳入法治的范围。公法的基本内容就是为规范国家权力和政府行为而存在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控制公权力来维护私权利。与公法https://www.xingkaowang.com/12711.html
6.《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7.《中国法学》文摘·2018年第4期环境与环境权在宪法、民法和环境法中的基本内涵是大体一致的。环境法和民法上的环境概念和范围,以宪法规范为依据,并进行了具体化,但均指向同一概念内核。 (二)有效沟通 1.公法与私法沟通 公法和私法的合流是20世纪以来法律体系发展的主要表现。宪法上的环境利益兼具公法、私法和社会法属性;同时,宪法可为环境治理中公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311.html
8.现代宪法论文通用12篇从历史上看,“宪法并不能适用于私法领域”是有着世界范围内的深远渊源的。 传统的大陆法系宪法学理论认为,宪法作为公法之首,应当首先成为公私法划分的约束对象。宪法本身主要规定了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而对私人权力之间的关系,宪法无意调整和干涉。宪法对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的规定也http://xdbq.xueshu.com/haowen/89353.html
9.公法私法社会法的理论分类和经济法【摘要】社会法和经济法相较于传统法学是两个新生法。公法和私法是传统的法学分类,社会法的出现使这一分类成为三元结构,即公法、私法、社会法。社会法和经济法的关系较为密切,经济法的独立性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传统的法学分类基础上,介绍社会法和经济法产生的原因,比较不同内涵外延下二者的关系,http://mzxfy.sxfyw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3/08/id/4233245.shtml
10.法律体系范文英美法系国家一般把法律分类普通法与平衡法两大部门,大陆法系的国家则把法律划分类公法和私法两大法律部门,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各法律部门,由于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彼此联系,因此法律部门之间往往很难截然分开。事实上,有的社会关系就需要由经济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来调整。法律部门离不开成文法的规范性文件,但两者https://www.youfabiao.com/haowen/3748.html
11.论私法自治与民事法律行为至此,意思自治成为了私法的基本原则,进化成为私法自治,支撑着整个私法体系。对于私法自治的内涵,归纳起来,法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解:1、从市民社会的独立性出发,强调私法于公法的区分性:“在私域范围内,只要不违反法律,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效力,而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得非法干预。”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7/01/id/233674.shtml
1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精品(七篇)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存在。在这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自然经济具有一系列的部分质变。探讨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探讨这个经济范畴在封建社会具体的历史内涵。 https://www.haotougao.com/haowen/51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