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结构中的法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法律作为一定时期的文化形态,反映在社会结构中。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瞿同祖先生所著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家族、婚姻、巫术与宗教、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等内容的描述,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家庭本位与礼法结合是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征。在瞿同祖先生看来,法律是社会的产物,属于社会规范的一部分,能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结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法律的社会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

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瞿同祖先生认为法律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结构一部分。中国传统社会是礼制社会,凡事皆有礼可循,这种礼不仅存在于传统礼书中,而且也被编入法律而固定下来。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法律总体上反映出家族主义、伦理本位、礼法结合的文化精神。

首先,对于亲属间的侵犯,中国传统法律维护伦纪重于查明真相。中国的家族是父权家长制,亲属关系只从父亲方面计算,母系亲属被称为外亲,只推及一世,关系极疏浅。因而父祖被视为家族统治的首脑,其身体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反映在法律中便是在分析具体案件时重视纲常伦纪远过于事实真相。唐律规定:“谋杀常人徒三年;而谋杀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不问既遂未遂、已伤未伤。”可见,在处罚亲属相犯行为时,法律倾向于保护尊亲属以维护家族主义。在中国传统社会,亲属间的人身侵犯被视为对社会秩序的扰乱,此种行为因严重破坏封建伦理纲常,历代法律均将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正如瞿同祖先生在书中写道“法律在维持家族伦常上和伦理打成一片,以伦理为立法的根据”。

其次,中国传统法律通过承认亲属容隐这一原则以促进家族内部的和睦,继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亲属容隐作为一种思想,最早发端于儒家。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现代法律观念出发,应当鼓励人们告发违法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并促进社会风气向善、向好。然而,中国传统立法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君主又在政治上标榜以孝治天下,由此导致历代法律普遍承认亲属容隐这一原则。《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大明律》规定“同居亲属有罪得互相容隐”,“凡告人者,告人祖父不得指其子孙为证,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可见,容隐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已然成为一种维护封建族权、父权、夫权的工具。

最后,随着生杀予夺之权被国家收回,个人便不再有擅自杀人的权利,复仇也因国法不容而被禁止。隋朝“初除复仇之法,犯者以杀论”,直接废除了复仇的法律规定,改为杀人罪定罪。唐朝更是禁止私权利复仇,除非“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殴击,子孙即殴击之,非折伤者,勿论,折伤者,减凡斗折伤三等,至死者,依常律。”然而复仇观念却深入人心,想要完全禁止实属不易。中国传统社会重五伦,复仇的范围也以五伦为界,关系越近报仇的责任越重。社会普遍认为“违法报仇,尚不失为孝子之心”,许多人宁愿身受极刑而绝不肯忘仇不孝,甚至出现法律制裁越严,复仇风气越盛的现象。可见,法律与伦理时常存在冲突,传统社会的一般做法是屈情而顺法,将“人情”剔除出现代国家建制。

回顾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会发现,一方面,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彰显家庭伦理本位。儒家提倡“推仁义而寓之于法”“法行而仁义亦阴行其中”,主张礼义道德法律化。在儒家的观念中,礼义的等差性与法的特权性是内在统一的,法必须体现礼义所倡导的精神。中国历代均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礼的崇高地位,在立法上体现礼的价值,在司法上维护礼的权威,利用刑罚严惩违礼行为,使礼成为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最终构建礼法共治的国家治理体制。另一方面,古代中国崇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道德的治理效能被进一步放大,德治成为调整社会结构的主要手段。德治主张利用道德教化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促进人们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使纲常伦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君臣、父子、夫妇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中,都存在相应的道德标准,且这些道德标准在宗法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综合作用下深入人心。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孕育的传统法律,它与西方的、现代的法律都不相同,它带有中国的历史印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THE END
1.简述法律行为的结构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 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 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实施的能够发生https://edu.iask.sina.com.cn/jy/2Pld3XoyP29.html
2.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判断对错https://www.shangxueba.cn/daxue/2WANAH5U.html
3.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判断对错https://www.shangxueba.com/ask/9555254.html
4.行为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的设计主要包括2个方面, ①观测变量 (指标) 与潜变量 (因子) 之间的关系, 即建立测量模型, 界定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②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即建立结构模型, 反映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2.2.1 模型观察变量与潜变量的设定 在疲劳驾驶过程中, 驾驶行为常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影响因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d8bndqu.html
5.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律行为的结构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九、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二)法律责任的分类 (三)法律责任的归责与免责1.归责要素 2. 归责原则 3. 免责 十、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概述1.法的作用的含义 2.法的作用的分类 (二)法的规范作用 (三)法的社会作用 (四)法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6.行为关系关键词:《民法总则(草案)》 《民法总则(草案)》结构 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草案)》)延续了我国民事立法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值得肯定。不过,《民法总则(草案)》也存在若干缺陷,需要予以修改完善。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0lm0ep3.html
7.课程法律关系的内容(1) 田源 ● 5.3.2 法律关系的内容(2) 田源 ● 5.4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田源 第六章 法律行为 ● 6.1 法律行为的概念 ● 6.1.1 法律行为的概念(1) 田源 ● 6.1.2 法律行为的概念(2) 田源 ● 6.1.3 法律行为的概念(3) 田源 ● 6.2 法律行为的结构 ●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354cde9906eace048de594
8.从《民法总则》第143条评我国法律行为规范体系的缺失2. 从《民法总则》之结构看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之关系 《民法总则》第143条虽然规定了“意思表示真实”作为法律行为有效的要件,但这里的“意思表示”是指“合意”、要约还是承诺呢?从相关条文来看,我国《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的规范体系以单方意思表示的解释规范替代了法律行为的解释规范。因此这里的“意思表示”应是https://m.66law.cn/lawyers/s2107f9712447d_i782959.aspx
9.2023中央民族大学考研613考试大纲之法理学(二)法律概念 (三)法律规则 (四)法律原则 六、法律体系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二)法律部门及其划分 (三)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七、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和义务概念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八、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二)法律行为的结构 九、法律关系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248523.html
10.浅析犯罪行为的结构与层次法信鉴于打击、预防乃至最终消灭犯罪之目的,法律工作者应当明确犯罪行为发生发展之规律,掌握犯罪行为的属性及本质。本文愿从刑事侦察的角度扼要分析犯罪行为的结构和层次。 犯罪行为与刑事侦察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系指触犯刑律,危害社会,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可见,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行为必须违反刑事法律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