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铺相成。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相较于前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对社会的治理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考查不同时期法律及教化发展的表现、整体的发展特点、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会将其与宋元之前的法律与教化进行结合考查,因此我们将知识点与习题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二、知识呈现

三、知识巩固

1.朱熹认为儒家道德集中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与民众所崇尚的敬天法祖、长幼有序、崇德报功等心理相吻合。他编写的《家礼》,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朱熹的这一做法()。

A.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B.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了宗法制度的重建D.迎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

2.清军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5.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觉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

材料二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此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写的《家礼》为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有利于理学的世俗化。故选A项;朱熹意在规范伦理纲常,并非重建宗法制度,排除B项;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朱熹之后,排除C项;符合市民阶层需求的是世俗文化作品,《家礼》并非是世俗文化作品,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从材料内容看,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故选C项;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知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A项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B项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排除D项。

5.【参考答案】

(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

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影响: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增强家族凝聚力。

THE END
1.儒家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爱民意蕴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法律植入了爱民的基因,闪烁着爱民的光芒。不同于人们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惯常认识,笔者认为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的中国古代法律同样存在着丰富的爱民意蕴,意蕴即内容,笔者尝试从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出发来对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爱民意蕴进行探讨,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爱民内容挖掘出来,从而获得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1051331/index.html
2.法律进步与变迁民法典目录对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民法典》是对现行民法典目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调整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部新立的法律不仅为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传统习惯的处理尤为重要。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61844.html
3.民法典全面内容中国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民法典作为国家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法律,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进行整合、优化的结果,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预见。在这一背景下,民法典的内容具有深远意义,它将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5808.html
4.祥刑:传统中国的良法善刑乡贤文化文化纵横天下无讼。“期于无刑”“天下无讼”是古代制刑的目的,更是用刑的终极追求,通过择良吏清官,敬慎用刑、中正用刑、慈祥仁恕用刑,以期达到刑清化洽、人心安定的社会效果,从而实现祥刑所追求的良法善刑的“大治”目标。 总而言之,传统中国祥刑观强调刑事法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惩罚,而在于社会的有效治理,在于“以民为本https://scsqw.cn/whzh/xxwh/content_165777
5.中国古代法律故事第一期 《獬豸的故事》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第二期 《召公听讼》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第三期 《铸刑鼎》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第四期 《奉法者强则国强》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jY5OTI2MQ==&mid=2247694014&idx=2&sn=1f305c29397b4b7b017821b2c2a12492&chksm=963456939f6b7288587553ae5fbfbb4d585b9e7f5e49de031e3efe0d88673e921102d9793fa6&scene=27
6.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7.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共四卷)含答案华图教育C. 民法的诚信原则在维护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D. 离开了法律,利益就无从产生,也无以存在 2.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https://www.huatu.com/a/wflwd/sikao/2007/0131/6456.html
8.最新山东省事业单位试题及答案山东省属事业单位考试题(5篇)法律作为上层建筑之一,必然也符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选项d正确,选项c错误。只有“良法”才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恶法”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选项a错误。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一定与法保持一致,可能超前可能滞后。选项b错误。 2.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 a.主体、客体、内容 b.主体http://cooco.net.cn/zuowen/1119622.html
9.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9简述中国古代民事经济法律的进步内容。 答:中国古代民事经济法律的进步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的改良, 古代中国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如男女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妇女财产权利受限、女性被迫嫁妆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古代中国对这些传统制度进https://www.ddwk123.cn/archives/621738
10.清末修律中的民事诉讼制度变革中华帝国法制绵延持续几千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王朝的变迁,诉讼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但由于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封建等级的阶级关系模式是几千年一以贯之的,由这些因素综合决定的民事诉讼制度也呈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归纳,应能对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941.html
11.民法(第4版)最新章节魏振瀛著196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组织起草民法,至1964年7月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试拟稿)》,包括总则、所有权、财产流转三编,共262条,其内容实际上是当时的经济与民事政策的条文化。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起草民法,1982年5月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四稿)》,该草案共8编:(1)民法的任务和基本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0144070/7.html
12.2020敏行法硕法制史简答题素材汇总1无讼是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调处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 调处适用的对象是民事案件与轻微的刑事案件,调处的主持者包括地方州县官、基层小吏和宗族尊长。 调处息争适应封闭的小农经济基础的深厚地缘关系,依赖的是宗族势力和基层国家权力,凭借的是礼与法相结合的多种法律渊源,维护的是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形https://www.douban.com/note/741872531/
13.黄宗智: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基于此,笔者在1996年发表的英文版专著《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中文版见黄宗智,2001)建立了“实用道德主义” (既矛盾又抱合)的概念,来表述清代民事正义体系的特色。与布迪厄的共鸣之处在于,把真实的关键看作“实践”,把“实践”看作主观和客观,以及意志和结构互动的领域,而笔者的表达与实践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4562
14.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精选七篇)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文明, 小农经济在长时间内成为中国主要的经济形态, 导致家族、等级观念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 这样下来的结果是, 小农经济成为了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最大掣肘, 它不仅是压制了民事行为的自由发生, 而且大量的家规族法的存在必定或多或少会限制民事法律法规对民事行为进行规范的空间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ysh6mm.html
15.论中华法系的特点及价值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法典主要指刑法典,但法典中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早已超出了民法、经济法所调整的范畴。古代存世法典内容丰富,经常可见民事、经济等方面的规定,这样的法典编纂情况往往带给学者“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错觉。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整个法律体系入手考察,民刑实际上是有区分的,中国古代除律之外,还存在着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210/6349717.shtml
16.法治与中国社会民事法律条款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惊异”[23],梁先生进一步指出:“中国古时的习惯做法是将‘户婚田土’一类‘民间诉讼’划归州县自理,而对这类案件的处理,事实上往往没有明白载于律文的依据。”[24]即古代中国社会里众多的民事纠纷,如果发生在西方社会,自然要依据民法、私法的具体法条来规范处理;但是,在传统中国,https://www.jianshu.com/p/83a1f79be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