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铺相成。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相较于前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对社会的治理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考查不同时期法律及教化发展的表现、整体的发展特点、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会将其与宋元之前的法律与教化进行结合考查,因此我们将知识点与习题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二、知识呈现

三、知识巩固

1.朱熹认为儒家道德集中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与民众所崇尚的敬天法祖、长幼有序、崇德报功等心理相吻合。他编写的《家礼》,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朱熹的这一做法()。

A.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B.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了宗法制度的重建D.迎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

2.清军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5.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觉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

材料二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此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写的《家礼》为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有利于理学的世俗化。故选A项;朱熹意在规范伦理纲常,并非重建宗法制度,排除B项;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朱熹之后,排除C项;符合市民阶层需求的是世俗文化作品,《家礼》并非是世俗文化作品,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从材料内容看,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故选C项;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知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A项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B项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排除D项。

5.【参考答案】

(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

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影响: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增强家族凝聚力。

THE END
1.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传统民法典高度系统化以及形式封闭特点,对后续私法发展形成的阻力十足。一是对于后续立法的阻力。民法典基于立法程序的复杂性与自身体系的高度系统化,都不利于自身修改。二是对于法律适用创制力的制约。民法典在体制上处于高阶法位置,在未经自身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不允许制定与其基本制度或原则相抵触的民事单行法。 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2.法则之门揭秘法律基本知识的奥秘在探索法律基本知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起源和发展。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而不断完善。从古代律法到现代法典,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内涵。 三、立法原理:构建合理的规则体系 立法原理是指制定法律时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准则。这包括正当性原则,即立法应符合公平正义原则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248885.html
3.民法典背后的隐秘从纸面规则到人心深处的法律真相在中国历史上,民法典作为一个集成多种法律规范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司法实践中的指南针,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同时,民法典也面临着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等挑战。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6573.html
4.法律法规全书的编纂与应用实践法律法规全书起源于古代,最初是指皇家或政府机关整理和汇编的一系列法律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献逐渐成为了国家立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传统纸质版的法律法规全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电子化、网络化成为趋势。 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373344.html
5.古代两河流域文献蕴含正义思想《汉穆拉比法典》前言则阐述了国王被神选择治理国家,在国家中彰显正义,建立社会正义。“为了造福于人民,天神安和恩利尔选中我为牧羊人(指国王)——睿智、仁爱、无敌之战士,尊敬众神之王汉穆拉比——把真理与正义在全国人民中彰显,愉悦人民之身心。”古代两河流域是全民信神的国家,神至高无上,具有无上权威。汉穆拉比https://www.cssn.cn/lsx/lsx_sjs/202412/t20241213_5822221.shtml
6.余盛峰:近代中国“法律渊源”中的“习惯法”法律知识大全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学者黄源盛先生认为,“该草案第一条似直接根据明治八年(1875年)太政官布告103号‘裁判事务’第三条:‘于民事裁判有成文法者,依成文法;无成文法者,依习惯;成文法与习惯均不存在时,则推考条理而判断之’而来”。这说明,日本于1875年就已在法律文本中形成“习惯”之概念(可能借鉴了1874年“http://fw.mwfw.cn/fw/242798.html
7.《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8.从法“科”学到法“诗”学他为自己提出的使命是,挖掘我国古代有血有肉的法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以之为起点,批判西方流行和传入的一种所谓“科学”法学(这主要表现在西方的分析法学家的理论中),重新创造带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特色的新法学,即法诗学。他在本书中对什么是法诗学和如何构建法诗学作了很多论述,论述充分,引证材料广博,读后使人大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12/11/content_9096664.html
9.国际经济法网在中国古代民事法律的构成中,习惯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户婚田土钱债之类的法律纠纷多以民事习惯为法律依据。对此,中外法学研究者均有论述。戴炎辉先生认为:各朝代的实体法偏重于刑事法,其关于民事法的部分甚少,大率委于年间习惯法。[11]著名比较法学家勒内?达维德也认为自汉朝以来,历代虽制定过许多法典,但都只包括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fxjyyj/10662.htm
10.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这样,由于人口的激增,使引起唐宋以来农牧关系变化的各种矛盾一齐激化起来,农牧比例畸重畸轻的局面到清朝中叶以后就基本上形成了。 注释 [1] 参阅拙著:《试论中国古代农业史的分期和特点》。 [2] 转引自谢成侠:《中国养马史》84-85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lgp/lgp15.htm
11.我国古代民法不发达原因之浅谈律文化成就的同时,却也指出我国古代 民法薄弱,甚至并不存在。笔者以中国 传统社会状况,经济制度和文化环境为 出发点,从历史、人文、社会等不同角 度浅谈了我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一、长期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 经济对民法发展的阻碍 发达的商品经济,充分的交换互 易是民事制度产生的土壤和前提,是 民事法律https://wenku.baidu.com/view/a4fb056cc0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d.html
12.司法考试法制史授课讲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2)为防止官吏滥用比附,用精确的语言规定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条件下,官吏故意与过失出入人罪的处理办法, (3)在承袭前代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公、私罪,故意、过失的概念,并规定了恰当的量刑标准。 (4)唐律结构严谨,为举世所公认。 4、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http://www.yuloo.com/news/122960.html
13.法制史学习笔记(个人向)Part.1法制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法经历了从先秦礼制与刑书,到《唐六典》与律令格式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政典为组织法,律典为基本法律,令格式为管理制度,并以廷行事、决事比、判例等为必要补充的完备体系。 简单来说,我国古代是坚持法条与判例相结合的。 【依法治官,明职课责】 https://blog.csdn.net/ozawacai/article/details/140022166
14.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甚至要去做盗版的事情呢?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版权法,但著作权的意识还是有的。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只要有阅读法律书籍的人,那就一定会有读者市场,也一定会有购买法律书籍的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阅读法律书籍,当然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说到买书,自然涉及书籍的价格。虽然晚明以来中国的书籍出版有了很大的http://www.northnews.cn/p/1460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