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的方向坚定前行,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处处显现危机。在同样发展与危机并存的上世纪90年代,苏力教授肩负法学家的历史使命,对中国法治进程理论前提和理论构建进行了一系列论述。这些论述最终汇编成《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理论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风靡二十余年,书中对中国现代法治道路、环境的思考,对司法制度和法学教育展望有诸多精彩论述。而在关于当代司法专业化发展的论述中,作者认为“专业化对法律运行的一个重大影响是法律判决的日益形式化”、“有时尽管从法律程序上是合法的,但结果却不合理或不尽合理”。这让我想起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它在倍受推崇的同时也饱受争议。甚至在一些接受了现代西方式法学教育的青年眼里,调解更像是怠于释法说理的“和稀泥”。刚工作时的我,也有同样的偏见,但参与办理的一件案件改变了我的想法。
这是一起发生在乡邻之间的排除妨害纠纷,两家人为了共用通道堆砌的杂物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为此大打出手。为了妥善解决矛盾,承办法官带着我,顶着七月的炎炎烈日,前往两户人家调解。可是双方态度坚决,无论怎样劝说都不为所动。后来我们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双方依然没有让步。在法官准备第四次前往调解时,我用略带质疑的口吻说:“还调吗?要不判了算了吧。”当事人到底是被我们的坚持感动了,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中,双方达成了调解。可就在案件清理执行过程中,双方为了一颗长歪了的花椒树再次爆发了激烈冲突,不再同意调解。我的耐心在此刻已经完全耗尽,收起卷宗就准备离开,可是法官一把拉住我,示意我等等。他默默转身进入屋内,开始了新的一轮调解。我有点赌气似的一直站在门外,没有参与其中。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当事人最终还是各让一步,顺利调解结案。回去的途中,法官没有批评或教育我,只是简单地问我:“你说这个案子,一判真的能了之吗?”,我没有回答他。后来听村干部说,执行完毕的第二天,两家人几年来头一回打了招呼。
“中国现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细密的文字法规加一套严格司法体系,而是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的”。象牙塔里逻辑严密的知识并不能直接解决世间百态的纠纷,一纸判决在明辨是非的同时,却也可能割裂了社会中的传统情感。这并不是说判决不好,只是不应当迷信判决万能,又轻视调解这种“土办法”。调解所蕴含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神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里强调的稳定、和谐的价值紧密相连,对于一些特殊的矛盾纠纷,它能避免司法单纯解决案件的形式化,用人文关怀融化互相提防的心,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而它只不过是传统法治资源的成果之一,还有更多本土资源未被开采和利用。
“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2035年的远景目标已然明确,比起以往,中华大地更需要成熟又有力的法治保驾护航。青年干警不仅要写好判决、办好案件,更要努力在实务中发现、思考、总结,不断开采中国本土法治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总结出属于年轻一代的“枫桥经验”、“马锡五审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