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契约论》读后感2000字物质决定意识,政体本身是空洞的,唯有组成政体的人民方才拥有力量。人民提供应了政治属于他们的力量,所以他们也应得到该有的权力。在一个国家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法律。所以立法权,一定紧握在人民手中。而人们的意志各异,总会有些相互抵触的地方,如果以单个人民的角度思考,则法律就无从制定了。所以我们引入了“公意〞的概念,公意,即所有人民全体意志的总和,公意,实际上就是尚未正式确立的法律。政府,其实是法律的执行者。为了使法律得以顺利执行,人民授予了政府权威与力量,地位与税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是一个为了人民效劳的组织,“为人民
2、效劳〞,原来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项义务,是政府得以存在的根底。当政府的力量与公意相违背时,他的权威便会开始丢失,当权威丢失到了一定限度时,人民就会推翻这个政府,并且再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公意是人民全体意志的总和,所以,总的来看,公意是一定会朝着对人民有益的方向发展的。但是普通人民的智慧是有限的,公意一定正义,但他可能会受到欺骗。他可能会抓取现今利益,而以长远利益为代价。所以,公意是需要引导的,政府存在的另一目的,也就是让精英与智者引导公意,在更加正确的方向行走。这也就令“贵族制〞政府成为了最好的政府。其中,这里的“贵族制〞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时代
3、局限问题,或是由于翻译的问题,使得它看起来尤其奇怪;据我推测,他的真实意义应该是指“少数精英〞,也就是说,把公意交给社会中的精英去引导。当一个国家变大的时候,他就会不可防止地变得更加涣散。示例,从人口角度考虑变大,一个人组成的国家,那么公意100%由他组成,所以他一定会完全倾向于维护公意;一个由一万个人组成的国家,那么单个人对于公意的影响,只占了0.01‰,所以他就有一定程度的认为公意与他的个体意志是有相悖之处的,这也就导致公意的正义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再示例,从地域角度考虑变大,不同地域拥有着不同的地形与不同的气候,这生存环境的不同
4、一定会导致他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个体意志间差别的变大,也会导致个体与公意之间的偏差变大。当个体与公意之间不相同了,国家就一定会变得涣散。极端情况下,当一个个体意志与公意的不同超出一个界限之时,那这个个体就是会选择退出这个国家。当我们用以上办法分析一个国家的时候,如果我们把目光局限于政府这个团体,那么政府也是另一种“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具有一定“国家〞的属性,所以,当一个政府变大时,他也会变得更加涣散。基于如上两个原因,那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变得越大,那么政府应相对紧缩,让更强的执行力来弥补国家涣散的损失。这也就是古代
5、欧洲,小国民主制〔城邦〕,中国贵族制,大国帝制的原因。但我认为,卢梭先生在讨论上述问题时,采取了一种静态的视角看待问题,事实上,国家可以通过教育、制度等伎俩,使得个人价值观趋于同一。无论是由于人数还是地域产生的个体意志对于公意的偏差,都是可以通过教育与制度来进行同一的。同样的,他也述说了人口与土地〔即资源,本书中土地应当都是指代一块土地可以给人们提供的自然资源,下同〕比率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衡量一个政治体,即用领土的面积和用人口的数目;这两种衡量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个适当的比率,可以使一个国家真正伟大。构成国家的是人,而养活人的那
6、么是土地;因此,这一比率就在于使土地足以供养其居民,而居民又恰好是土地所能够养活的则多。正是在这一比例之中,才可以发现一定数目的人民的最大限度的力量;因为如果土地过多,防卫就会艰难,开发就会缺乏,物产就会过剩,而这就是形成防御性战争的近因;如果土地不敷,国家就要考虑向它的四邻寻找补充,而这就是形成攻击性战争的近因。一个民族所处的地位,假设是只能抉择商业或者战争,它本身必然是脆弱的;它要依赖四邻,它要依赖局势,能有一个短促不安的生命。它或者是征服别人而改变处境,或者是被别人所征服而归于乌有。它只有靠着渺小或者伟大,才能够保全自己的自由。这段话中,也是采用了静态的视角,即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