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区分

法制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法治;教育理念

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转变,是新时期我们党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此相适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改变了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法制教育”的提法,首次提出“法治教育”的概念,强调“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1]。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标志着我国法律宣传教育历经30多年的实践探索,完成了从知法守法教育到提升法治思维、培养法律意识的转变,反映了我国法律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重大变化。

一、“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模糊“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限。事实上,二者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价值理念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作用也显著不同。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厘清其区别与联系,剖析两者所表达的不同理念,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进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区别

(二)“法治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升级版

二、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意味着从国家治理到社会层面的改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思维来适应这种变化,体现在法律宣传教育方面,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就是适应法治建设的顺势调整,是国家培养民众权利意识、提升民众法律素养的过程。

(一)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党和国家治理思路的转变,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反复的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的文件基本上都是采用“法制”的说法。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一时期的“法制”主要是指法律制度的强化建设。在思想大解放的条件下,理论界于1978年年底展开了“法制”与“法治”的大讨论,这种讨论伴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的改革探索从未中断过。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指出,刑法等7部基本法律通过后,它们能否严格执行,是衡量我国是否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志。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使用“法治”概念的文件,是我国迈向法治国家的宣言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修正案,“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正式确立下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从党的文献看“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转变

(三)从“五年普法”看“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转变

三、“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转变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的法律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法治意识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意识,民众的法律理念与法治精神与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提高人的法治化程度,关键是提人的法律素养,而法律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正如邓小平所说:“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8]“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和必要途径,是衡量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从“法制教育”转化到“法治教育”,对培养民众的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凸显了全新的教育模式

(三)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强化了法律信仰的教育目标

作者:王树荫房玉春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84.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3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0.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94.

[6]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4:20,22.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9]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0.

[10]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5.

基金项目:

本文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阶段性成果。

THE END
1.让法治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具体来说,笔者有四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是培养法治教育专业教师。首先,各级各类学校应支持在职教师通过攻读法律专业相关的硕士学位或参与专项培训转型为法治教育专业教师;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法学+教育学”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联合优势学科专业进行法治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中小学法治教育储备专职教师。其次,学校可从社会http://m.jyb.cn/rmtzgjyb/202412/t20241213_2111282695_wap.html
2.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实践方式法制教育的定义与目标 法制教育是指在学校和社会中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律常识、法律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公序良俗,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人。 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参与等。教师应利用课程内容讲授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hi-shi/126837.html
3.法制教育培训内容法律知识普及道德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法制教育培训内容: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课程?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法制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是培养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法制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构建有效的法制教育体系? 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454919.html
4.法治安全反邪教法治宣传教育政务动态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防范邪教向青少年渗透有何规定?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http://sthjj.wuzhou.gov.cn/zwdt/t7548734.shtml
5.警察执法规范化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8篇(全文)一般情况下,在纠正违法行为与实施处罚之前,我们都要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与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由被动接受处罚变为主动认知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并真正从内心深处信仰和接受法律;三是首次轻违不罚。对初次轻微违法,并且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后果,当事人又能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的,一般都不予处罚。对确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swfk5tj.html
6.枣庄市课程纲要编写指导意见因此,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支持与服务功能,深入学校,深入教研组,指导和帮助教师编制和使用课程纲要,为规范教学行为,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各学校要充分认识编写课程纲要的重要意义,成立由校长、教学校长、http://tzsxzx.tzjtzy.cn/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419895
7.法治教育网中央社会工作部、教育部、司法部有关负责人 就《关于加强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4-07-29 司法部、国家保密局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修订答记者问 2024-07-22 司法部 市场监管总局负责人就《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注册资本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答https://www.zhifa31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