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如果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性来看,我们应该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价值取向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表达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先进性,激发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凝聚社会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我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国家设定价值目标,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只能在它与其他价值观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价值体系中确立

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不能随意指定或硬性规定,因为作为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各种抽象政治价值观念本身具有复杂的内涵,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应该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界定其具体的、历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上述围绕公平正义建构的价值结构系统对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正义这些政治价值观念的内涵外延作出了界定和相互次序安排。核心价值观不是个人自由,而是社会公平正义;自由并不具有绝对优先的地位,而是与平等和民主处于同等地位;平等也不是局限于法律层面的形式平等,而是聚焦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实质性平等;自由、平等和民主相互之间的关系受公平正义的支配和调节,整个价值体系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凭借这种价值结构体系,公平正义和其他政治价值观念的内涵外延及相互关系得以明确界定,公平正义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价值理念

上述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的和谐价值结构体系何以能够成立?公平正义是如何调节自由、平等和民主相互之间互不隶属、甚至相互冲突的关系的?这一价值结构系统能否被中国人民普遍接受?这就要借助我们中国人共享的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我们所提炼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此这种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质,必须成为能够被中国人民高度认同的价值共识。为此,我们必须扎根于中国人所共享的民族文化传统,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群体意识的一个载体,是当今中国各阶层社会成员共同的精神遗产;我们尤其必须借助中国人共享的传统思维方式,因为已经积淀为中国人心理结构的传统思维方式实质上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的结晶。

具体而言,中国人崇尚实用理性,执著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中国人崇尚和谐,“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追求,不是任何个别的因素而是系统中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才是维持系统、发挥功能的关键所在;中国人力求中道、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以保持事物整体的平衡与和谐。依照上述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自由、平等和民主相互之间不应是相互排斥的对立关系,而应是相互补充的共生和谐关系;在自由、平等和民主这三种价值中,一个社会不应当片面追求其中某一种价值而牺牲其他价值,而应当让自由、平等和民主都保持在中道适度状态,唯有如此,它们才能在同一价值结构系统中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共生和谐关系;只有当自由、平等和民主这些价值同时在一个社会中融洽共存、协同作用时,才能保障每一个社会公民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对这三种价值目标的统筹兼顾意味着对各个社会阶层成员的不同利益诉求的统筹兼顾,意味着各个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能够公正地解决。这一体现公平正义的和谐价值结构系统契合了中国人依据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而共享的公平正义观念,这种公平正义将能够成为被中国不同社会阶层成员高度认同、并自觉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THE END
1.树立并实现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要求法治建设必须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把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提升法治的权威和http://www.henanpeace.org.cn/news.html?aid=80904
2.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其内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合法合理,这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载体;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尺度。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因此,选择C选项。https://m.gx.huatu.com/2022/1031/1840070.html
3.法律与正义的现实关系呼伦贝尔新闻在追求现实生活中的正义平衡时,我们需要更具实践性的指导。不仅要从政策层面出发,还要关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以及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正义平衡,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以学术的严谨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解析了法律与正义的复杂关系,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02/html/360001.html
4.浅议环境法的价值追求:环境正义关键词:环境正义 公平 和谐 正义是法的价值追求中的永恒目标,“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1]正义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当代社会各个具体领域均涉及正义问题,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各领域。目前人类生存环境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地球上资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856.html
5.自考思修历年简答题4篇(全文)①依法治国——核心内容②执法为民——本质要求③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④服务大局——重要使命⑤党的领导——最根本的保证 3.执法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①执法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执法为民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③执法为民必须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④执法为民必须做到便民利民。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tlgmx8a.html
6.和谐语境下社会保障的价值解读[9](P19)公平正义就是使社会关系能够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幸福、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保障制度逻辑设计和机制运行的根本初衷,也正是社会和谐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公平正义的价值意味着:社会所有成员(包括幸运者也包括不幸者),在遭遇社会风险和灾难时,国家有责任提供收入补偿,而社会成员(特别是不幸者)都平等地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211545_7572.html
7.《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8.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将法治与民主政治统一起来,真正实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法治代替人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不仅将民众从专制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在政治上实现公民平等,推进了自由、平等和公正价值的实现。在https://www.jnnews.tv/p/748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