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最基本形态,劳动价值是建立在使用价值基础之上的另一种价值形态,因此要把价值理论推向自然科学领域,必须首先解决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问题,为此必须对使用价值本身进行辩证分析。
一、关于使用价值统一度量可能性的争论
长期以来,人们被使用价值复杂的表现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们在深层次上的统一特性或通约性。许多人认为不同形式的使用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因而根本不可能进行统一度量。有人甚至声称自己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在理论上完全否定了统一度量的可能性。
人们之所以会否定使用价值统一度量的可能性,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1、使用价值主体特性的不确定性。它是指事物对于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素质的使用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事物对于同一使用主体的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变化状态也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主体特性决定了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会随着使用者素质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使用价值客体特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是指不同品质特性的事物对于使用者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事物的品质特性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别用物理的、化学的或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度量,如物体的几何尺寸可用“米”来度量,质量可用“千克”来度量,化学能量可用“焦耳”来度量。
4、主观使用价值与客观使用价值的不同步性。它是指主观使用价值总是或多或少地偏离客观使用价值。主观使用价值是客观使用价值的主观反映反映,其大小受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随着人的欲望、感情和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事实上,使用价值的以上四种特性只能说明使用价值的复杂性,而不能说明使用价值不能进行统一度量。
二、使用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
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价值判断标准。如果以主体的意识、欲望、感情和情绪等因素作为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它是客观价值标准的主观反映。然而,主观价值判断标准是否受一定客观前提和基础的制约?在主观价值标准后面是否还存在一个决定它们的统一的、科学的、客观的标准系统,即“标准的标准”?这个问题不仅是价值理论也是整个哲学中最困惑的问题之一。
目前的价值理论存在三种主要错误倾向:
①完全否定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
②只承认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完全否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
③虽然承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但无法找出这个隐秘在深层的“标准的标准”,或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它。
根据拙著《统一价值论》的“最大本质力法则”可知:人类主体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衡量任何事物对于人类主体的价值大小关键要看这一事物对于维持和发展人类主体的本质力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由此得出:
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判断任何事物对于主体价值的客观标准是主体的本质力,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个人劳动能力(即判断事物对于个人的使用价值大小,要看该事物是否有利于维持和发展个人的劳动能力),对于集体来说就是集体生产力,对于社会来说就是社会生产力。
三、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
使用价值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类,每一类分别针对着不同的人类主体,服务于不同的客观目的,因而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其中,生活资料是服务于个人消费过程的,其使用价值是以个人劳动能力为评价标准;生产资料是服务于集体的生产过程,其使用价值是以集体生产力为客观评价标准。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由于拥有生产资料的个人称为“单人集体”,而把它归为集体的范畴,因此“纯粹的个人”只与生活资料相结合,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只针对个人而言,只服务于个人的消费过程,以维持和发展个人的劳动能力。根据《统一价值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首先通过消费过程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再在劳动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构成个人的劳动能力,它对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潜能的产生数量,即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人的消费过程中所转化的劳动潜能。人的劳动潜能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或基本类型: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其中,温饱类劳动潜能可用标准食物所含的生物化学能来表现,后一类劳动潜能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前一类劳动潜能,因此所有类型的劳动潜能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劳动潜能,因此所有类型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由此得出:
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度量法则: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取决于它的消费对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程度所等效的标准食物能量。
四、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由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又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因此食物能量可以成为使用价值的统一尺度。为了提高使用价值度量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就必须增强这个统一尺度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确定性,就必须对它进行一系列的严格规定,以确定一个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在“负熵与价值”一节中提出了“标准有序化能量”的概念,主张采用一种标准化的食物作为有序化能量的基准尺度。由于广义有序化能量(即价值)是以有序化能量为基础的,而使用价值又是价值的基本形态,因此可以采用标准化的食物作为价值或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1、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食物能量):将特定的产地、品种、耕作方法、贮运方法、等条件规定的大米(或面粉),定义为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为了提高使用价值度量的方便性、灵活性和适用性,还需对这一基准尺度进行必要的补充。
3、使用价值度量的第三基准尺度(货币):符号的流通与运算要比实物的流通与运算方便得多,灵活得多,因此可以选取一个使用价值基准尺度的法定货币符号作为第三基准尺度,来代表使用价值的基准尺度或第二基准尺度,如人民币元、日元、美元等。
五、使用价值的分量
功能价值:事物内部所有积极因素对于主体本质力的影响程度称为功能价值,用Qf来表示。
耗散价值:事物内部所有消极因素对于主体本质力的影响程度称为耗散价值,用Qh来表示。
使用价值:事物的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之差称为该事物的使用价值,用Qu来表示,即
Qu=Qf-Qh
使用价值反映了事物对主体本质力的绝对影响量,它已经扣除了本身的负面效应。由于耗散价值可以看作是负值的功能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可以看作是所有正负功能价值的代数和。
对使用价值进行分解后,人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事物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价值为零。例如,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界的事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但人类在吸收和利用它的过程中需要耗散另一部分功能价值,当事物的耗散价值等于功能价值时,其使用价值就变为零。根据“使用价值的边际效用规律”,事物的功能价值随着主体对它的消费速度的增长而下降,当消费速度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其功能价值趋近于耗散价值,该事物的使用价值就趋于零。由此得出“使用价值零值定理”。
使用价值零值定理:当事物的供给速度或消费速度足够大(即不稀缺)时,该事物的使用价值趋于零。
根据该定理,一些不稀缺的自然资源由于其供给速度和消费速度很大,其使用价值必然为零。另一些稀缺的自然物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是由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挖掘出它的功能价值。例如,人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煤炭就不具有功能价值;人如果没有学会对金属的冶炼,铁矿永远也不会具有功能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物提高了功能价值,并使其使用价值突破零的界限,从而诱导人类不断增加开发速度、生产速度和消费速度。但是,随着人类对这些自然物的生产规模和消费速度的不断增长,其边际功能价值又重新回落,并趋近于其耗散价值,从而使其使用价值重新回到零状态。当然,也有一些自然物的使用价值在回到零状态之前就已经消耗怠尽。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
1、二者的含义不同。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价值。
2、二者体现的关系不同。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二者在商品中的地位不同。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属性,因而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因而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4、二者在商品中的作用不同。不同的使用价值决定了不同的商品需要交换;而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决定了商品交换的比例。就像一杯饮料,制造、包装、运输等过程中所用的成本就是价值,让它的使用价值就是让人喝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比如甲生产皮鞋,此时甲拥有皮鞋的使用价值,想获得皮鞋的价值,需要将鞋卖出去。价值比较抽象,因此用价格表现价值,比如生产坦克会付出很多的人类劳动,因此价值更高、价格更贵。
此时消费者需要花钱买鞋,即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而生产者让渡使用价值来换取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只能拥有其中一项,不能同时拥有,其他省份曾考查案例,不能同时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体现的是对立性。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考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正确);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错误)。让渡价值的目的是得到使用价值,比如买电脑、水杯,因为其有用,人们才愿意购买,物质承担者即获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