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为何重要——基于实践哲学的考察
摘要:学界一般依循理论理性的进路,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五育”并举的结构框架中去论证劳动教育的价值,这样的理论阐释不够充分。劳动教育的实践相当孱弱,这表明对劳动教育价值的阐释需要从更有力的角度进行优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以“劳动”为基点与核心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洞见,因此,可从这一视角去底证劳动教育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指出,劳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性即自由自觉的生产性劳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应以劳动为基本的依凭与旨归,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各育不是并列的关系,而应该是它们的底基。这一观点在当今智能化、数字化劳动时代不仅仍然是正确的,而且具有了鲜明的时代内涵。德、智、体、美各育一直不以劳动为基本指向,“五育”并举的方针貌似重视劳动教育,实际上必然导致劳动教育的边缘化。劳动教育既要倚重正式的劳动课,更应该融汇于其它各育之中,成为全部教育的有机元素与底色。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五育”并举
一、劳动是属人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之前“无视劳动”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分立的基本结构,这成为后世研究人类实践的基本路向。在西方实践哲学的演进历史中,弗朗西斯培根开创了传统实践哲学的转向,他把各种手艺、技艺以及为了认识自然的实验等归之为实践的范畴,使实践的含义由追求“至善”的活动转向技术化实践观。培根提出了功用价值是实践的核心价值,因此,培根被认为是西方技术实践论的创立人[3]。他将物质性的制作、生产纳人“实践”范畴,突破了亚里士多德将实践定位于道德和政治活动的限定,可以说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滥觞。与此不同,康德的实践哲学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与创制的区分。康德区分了“技术的实践”和“道德的实践”,并把技术的实践看作理论的引申[4],只有道德的实践才是真正的实践。同时,康德开创了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的基本原则,实践因而取代理论成了具有最高价值的活动。
(二)马克思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哲学
在马克思之前,物质生产劳动在思想史上从未受到重视,也未被明确地纳人“实践”范畴甚至被排除在“实践”之外。正是马克思确立了劳动在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在人类所有的活动之中,劳动是最根本的活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劳动”被定义为“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劳动对于人类具有须臾不可或缺的根本价值,“劳动是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日常活动的所有其他样式正是以工作为中心或重心”[5]。诸如此类的观点均源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爬梳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论可知,他强调劳动是人类基础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价值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
1.劳动为个人的生存、社会的赓续奠定了物质基础
2.劳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源泉
3.劳动是人性生成的根本路径
(三)马克思之后“轻视劳动”的实践哲学的演变
二、劳动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指向与底蕴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强调劳动是人类根本的实践活动。无论物质生产活动多么发达,人类都不可能消灭劳动,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的事实不可能改变。教育是人类社会另一种独立的实践,但与劳动具有密切关联,劳动世界理应是教育实践广泛的设定背景。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界定也应以此为基点。
(一)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中,教育应以劳动为基本面向
(二)“五育”并举是一种理论建构,教育实践是与劳动疏离的
聚焦于教育实践,可以看到,教育的重心目标一直指向智育以及德育,劳动教育从未摆脱附庸的地位,而智育、德育均远离劳动。考察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实际状态,能够清楚认识到“五育”并举理路的偏失。
1.教育目的忽视劳动
2.道德教育与劳动疏离
学校在奴隶社会出现之时,劳动教育就缺失。宗教教育或伦理道德教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几乎是学校教育唯一的内容,即使近代以后,道德教育仍然是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五育”并举的框架中,德育为首一直是毫不动摇的原则。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劳动是人类实践的根基和基本图式,当然也应是道德和政治活动的主要根源,也应该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意涵和面向。但是,教育实践不直接关涉生产劳动,面指向工作世界的道德也未受到足够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养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的伦理、政治、文化、经济等活动中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劳动实践的需要不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面向工作世界的职业道德教育微乎其微,德育与劳动世界是相当疏远的。再者劳动教育往往被视作德育的一个边缘性组成部分,或者沦为德育的一种方法或途径。可见,学校德育不以劳动实践为意义图式和主要旨归,忽视或无视劳动实践,对学生成人后工作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也影响甚微。
3.知识教学不直接关涉劳动
(三)隐性劳动教育应是劳动教育的根本形态
三、劳动教育价值的当代意涵
就人类的各种活动的比较价值而言,生产劳动毫无疑问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若舍弃或削骑了生产劳动人类社会以至个人的生存都失去了根基,更迎论从事其它实践活动。这本是普通人都熟知的常识。但是,学校教育缺失劳动教育的基因,也一直不以劳动实践为主要目的指向。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学院派理论的色彩,而且大多蕴含着菲劳动阶级的立场,其理论主张轻视乃至贬低劳动,无视劳动教育。总体上看,这些思想家,教育家遵循理论理性的进路,抽象地探讨、规定不变的人性和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抽象的人性论。对于劳动教育的探讨,同样应置于具体的历史时代、具体的社会群体、具体的生存境遇之中,不能局限于一般地、抽象的讨论。当下,人类社会整体上已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劳动实践的性质、形态和价值认知均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社会阶层的结构、社会思潮亦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这导致劳动教育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均面临巨大挑战,亟需扎根于我国劳动实践的大地之上,大力声张劳动教育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不可替代的根本价值,筑牢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促其提质升阶。
(一)凸显劳动教育的盲人价值是当下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重视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当下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需要
劳动教育不仅具有独立的、根本性的育人价值,对于社会的健康运行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考察我国当下的社会以及劳动现状,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尤其不容忽视。
1.资本垄断话语权的劳动制度与消费主义思潮贬低了劳动价值
2.劳动教育是建设技能型杜会的重要保障
(三)强调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教育正确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有些学者认为工作与劳动的概念存在区别。本文基于劳动与工作的核心内涵与关键特征,认为二者是近义概念,不作区分。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2.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注者序[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陈理宜,刘炎欣.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66,334,149.
[4]康德.批判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9.
[5]阿格现丝·林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6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10]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63,138,93.
[11]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98.
[1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
[13]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M].张建华,高秉江,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164.
[14]刘世峰.教劳结合基本概念辨考[J].教育研究,1994(3).
[15]周勇.论现实主义的新劳动教育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22(5).
[16]王亚南.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9.
[17]石伟平.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建设技能型社会[J].职教通讯,2021(5).
[18]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
Whyislaboreducationimportant--Onthepracticalphilosophyperspective
ZhaoMengcheng
Keywords:Laboreducation;Value;Marxist;Practicalphilosophy;"Fiveeducation"simultaneou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