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绵阳市;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一.四川省内研究现状

二.四川省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参考文献:

[1]何永斌.西川羌族特殊载体档案史料研究[M].巴蜀书社,2009.

[2]耿静.羌语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12(1).

[4]徐学书,喇明英.构建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0(3).

[5]马琳.灾后汶川羌文化生态旅游区文化空间的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8]贾银忠主编.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J].民族出版社,2010.

【关键词】生态县;规划;理论研究

1996年,我国启动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生态示范区是生态县的初级阶段,生态县建设则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延续和深化。为把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向深入,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开展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1],其总体目标是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2]。创建生态县作为我国县级行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已逐渐在全国铺开。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是建设生态县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对生态县建设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很少,严重滞后于生态县建设规划实践,这种滞后的状况使生态县建设规划缺乏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为确保生态县建设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深入开展生态县建设规划理论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1.生态县建设规划的性质和特点

1.1生态县建设规划的性质和任务

生态县建设的目的是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通过实施各种生态建设和保护措施来实现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实质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原理,在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生态建设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规划措施。从本质上讲,生态县建设规划属于生态规划的范畴。其基本任务是:①使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不断恢复并扩大再生产,使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利用,保持生态的多样性,保护一切自然资源和生命支持系统,不断提高环境质量;②改变现代城市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③满足人们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立起生态经济比较发达、人居环境舒适优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域。

1.2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理论基础

为巩固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成果,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基础上开展生态县建设工作,把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3]。

可持续发展理论[4-9]、复合生态系统理论[9-12]、生态经济学理论[4]等成为生县建设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县建设的最终目标,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进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②协调当代与后展要求的关系,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复兴的发展;③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持续利用和保护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三条已经成为生态县建设的基本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在不断实现现代化的各个目标的同时,各类城市发展问题突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各类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一些学者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城市或农村等区域发展中,县级区域作为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系统中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竞争、共生、自生的互动作用[13]。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对自然界的改造、创造和协调的关系,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人类长远的发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同进化[14]。因此,无论从研究尺度上看,还是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看,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都应当成为生态县建设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生态县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矛盾,很多地区在建设生态县的过程中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处理好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控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对那些由于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而遭受暂时经济损失的地区和城乡居民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生态县建设的成败。因此,在生态县建设规划中,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制定合理的生态经济政策已成为生态县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要树立新的资源观、价值观和效益观,全面变革劳动过程,实现对自然界的开发和自然界的补偿的同步增长,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生态县建设,就是在一个县的区域范围内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15]。

1.3生态县建设规划与一般区域规划的关系

2.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基本流程和内容

生态县建设规划是一个从生态调查一直到制定生态建设和保护方案的完整流程,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区域自然资源、社会条件、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与预测,查明优势、潜力和问题,与其它规划衔接和协调,提供系统功能目标和编制规划的可靠基础。确定总体规划目标、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及实施的保障措施,完成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对总体规划进行分析、论证,对规划方案的调整优化等(图1)。流程中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前一个步骤是后一个步骤的基础。同时,前一步骤也要根据后一步骤的实施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2.1生态背景调查

生态背景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多渠道、多方式获取土地、林业、水利、环境、规划、旅游等部门文本式、电子版等资料配以必要的现场勘探。其目的是了解规划区域的景观结构、自然过程、生态潜力及社会文化状况,从而获得对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为下一步的生态功能区划奠定基础。

2.2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背景调查的基础上,从保护和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出发,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生态功能区划是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区划反映的是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资源支持两大功能。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主要步骤包括:

①明确规划区域在省级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定位,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县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区域发展优势度等具体评价因子;

②对具体项目多目标分析评价,借助GIS空间数据存储、分析和空间数据计算功能,可视化评价结果,并将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主要评价结果进行数据融合,生成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背景图;

③根据区域生态敏感性特征、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生态功能区划分,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貌单元分异情况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地带和生态功能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等类型的一致性划分出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小区,并结合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对区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和完善;区划边界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兼顾水系、乡镇行政边界及各项专项规划(区划)。对同一块土地,划分的结果可能有几种不同的适宜用途,经过综合分析确定其最佳利用方式。

④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恢复基本要求以及生态建设的主导方向对各生态区进行特性描述,并制定相应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方向和保护措施。

2.3生态建设与保护方案的制定

生态建设与保护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3.1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根据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的战略方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着力实现3个转变,即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变,乡镇企业向生态工业园区方向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作农业、高效农业的转变,从而实现生态经营、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经营的统一。

2.3.2生态工程的建设与规划。生态工程建设是生态县建设规划得以落实和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态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通过工程的建设,可以探索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为建设生态可持续性并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2.3.3生态法制和管理体系的建设。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立法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和部门首先要加强法制保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效果,使健全法制、强化生态管理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特别是要加强有关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起相应的区域开发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全过程监控;运用有效的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开征各种生态补偿费,从而降低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3.讨论

3.1生态县建设指标方面

另外,各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往往距离生态县建设标准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完成,而目前的建设标准只给出了最终目标,因此各县级行政区域在具体进行生态县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明确所处的建设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生态县建设并最终完成生态县建设目标。

3.2生态功能区划方面

3.3建设规划内容方面

3.4编制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县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现阶段,并不是每一个县都适合搞生态县建设。生态县建设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但更是一个具体的过程。有些县为了追求政绩,跟随生态县建设潮流,在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大喊口号,并且对生态县建设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生态县建设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甚至等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大搞绿化工程,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与生态县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目前,我国针对生态省、生态市的理论研究很多,但关于生态县建设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应该积极促进生态县建设的理论研究,逐步建立起生态县规划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为科学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指导与促进生态县建设。

[1]卞有生.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环境保护,2003,(10):32-46.

[2]崔铁宁.循环型社会及其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88.

[3]刘康,李团胜编著.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翁士增.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与对策研究[J].学位论文,2005.

[5]何艺.重庆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J].学位论文,2005.

[6]李春梅.铜川新区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学位论文,2003.

[7]张文信.洛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研究[J].学位论文,2004.

[8]李秉荣.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2005.

[9]陈清春,冯前林.“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理论探索,2006,1:26-28.

[10]卢云峰,李宝平.人与自然的伦理因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30-32.

[11]张炯.生态城市-创造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生态系统[J].中国环境管理,1999(5):10-11.

[12]密云县统计局.密云县统计年鉴2000年.

[13]王如松.循环经济建设的产业生态学方法[J].产业与环境,2003,49(spl)∶48-52.

论文摘要: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来看,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劳动价值和价格理论。自然资源的价值由其内在的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和外在的数量有限性与稀缺性决定。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一是体现在直接劳动耗费;二是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重置劳动耗费。正是经过人类劳动—对资源的培植、修复、保护、再生等在资源及其产品中凝结了价值,在这个价值决定的价格基础上,加入由资源所有权垄断而决定的那部分价格,构成了资源价格的全部内容。

一、价值及其源泉新探

的确,作为存在物,大自然及其相应的自然资源必然对人有用,从而形成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也就是说,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价值是属人的,“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我们说某一事物具有价值,就是也只是因为它能满足主体的需要、符合人的利益。离开人类的利益和需要,我们并不否认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占据特定生态位的生物)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绝不能说它们具有什么与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毫不相干的‘内在价值夕!这些自然事物能够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因而被人们认为是有价值的,恰恰是因为生态平衡符合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倘若地球上根本不曾有人类,那么,即使生态系统再完整、稳定、平衡,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者即使整个生态系统都彻底崩溃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这种满足关系是果而不是因,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其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方式、方法、程度等等,都要依赖于人的发掘、赋予和实践,也就是说,没有人的劳动,自然的效应是盲目的、间接的,甚至无效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还是要回到劳动价值论中来认识。

二、自然资源的劳动价值源泉

二是对自然资源的重置劳动耗费。由于自然资源的独特性质,使其必须不断地得到重置,即被再生产出来。“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可耗竭资源,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都是有限的。为了维持社会生产的持续进行,消耗掉的自然资源也应该得到补偿或替代。其中,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其利用速度超过再生速度时,才需要人力资本的投人进行强制性恢复;而可耗竭资源则只能依靠替代品的研发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因此,重置可再生资源(复原型重置,即把资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水平,更新型重置,即重置后的资源强于重置前资源的规模、功能、状态或水平)和可耗竭资源(替代型重置,即用新的资源代替已消耗的资源)的劳动耗费及其相应的各种投入必然是该资源价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皮影戏;生态保护;腾冲

21世纪的今天,出现了两大生态保护潮流。一是全球自然生态保护潮流,二是世界文化生态保护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就会失去物质的家园;同样,如果我们再不努力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就会失去精神家园。如果说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是使地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那么生态式艺术文化就成为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使人本身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虽然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人们更多的是注重自然的生态保护与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是有很大缺失的。如果一个社会确实了可持续发展的人,那么也就失去了人们存在的精神家园。因此,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心态,而而艺术是造就这种心态的重要途径。皮影戏艺术是民间传统的艺术形态。其发展和保护也应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和途径。

一来自生态学的启示

1.生态与人

(1)人与自然生态

(2)人与文化生态

人具有社会人和文化人等多重角色。每一个人不仅吸收自然的空气,而且吸收文化的空气。人不仅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还生活在与自己的文化相异的其他人和其他文化中。文化之间是相互融合、共生存在的,中国的历史文化之间具有传承的关系,中国与国外文化之间存在交流,相互吸取,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在对外开放,对外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文化的传播性具有重要价值。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多种民族或文化交流形成的,美国文化也是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交流和共生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种文化的共生和互生关系,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破坏。由于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强大,世界文化变得越来越欧洲化和西方化,欧洲中心主义成为强大的世界潮流,少数民族和弱小民族的文化正在消失。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甚至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为耻辱,从而加快了文化西化的步伐。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的物种正日益减少,各种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被打破,文化的沙漠日益扩大,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文化生态的破坏又进一步导致了人类智慧生态的破坏。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人与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皮影戏艺术与生态发展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传统民间戏曲形式。它是由影戏艺人操纵纸制或者皮制的平面的侧影形象的影人,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窗上,并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的一种傀儡戏。它和木偶的差别是:影偶为平面造型,木偶为立体造型。

(1)皮影戏起源于中国的原始社会的祭祀歌舞,皮影戏同其他种类的民间艺术一样,体现着民习、民俗、民生、民情等。皮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是与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而共同发展的,并且在不断的演进和交流中,不断吸收当地的区域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的皮影戏艺术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皮影戏的存在以农村为主要表演形式,朴实的乡土文化使皮影戏无疑具有原始性质,因为它所呈现的往往是粗陋而质朴的艺术形态。常常有这样的形,愈粗陋简单、越平淡质朴便越具有生命力。

(2)皮影戏艺术是动态的艺术形式,不是单一的静止的美术造型形态,如何更好的传播与展现,就需要有一种合适的转换方法,用来传播与传承,我想应该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艺术的作用,无论是音乐、戏剧、美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对于传播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责任。成立专门的研究和发掘保护机构、建立专门的皮影博物馆,不是静态的使皮影陈列,而是动态的呈现。另外,我想一种好的途径应该是成立专门的由皮影传承人组成的皮影机构,到各个乡村去传播和演出,也就是成立专门的演出团体,定期到各地演出,这样既保存了传承人的演出积极性,也对皮影艺术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3)演出空间的原生态性,由于皮影戏班成员少,道具简练,所有的道具几乎可以全部装进两只木箱,地方去巡回演出,用一头毛驴驮着,翻山越岭、走乡串户到达每一块有人生存的地方,简便易行,出入方便,因此,皮影戏班素有“一驴驮”的绰号。皮影戏的演出地点无需排场,一般在聚光、收音、宽敞、豁亮的农家窑洞里演出效果最佳,皮影戏的演出形式,是任何一个空间均可成为演出空间,它的非剧场性与它的原始性、客观性、节律性一脉相通。正是如此,为常规戏剧所奉为法则的“时空限制”在它那里显得并不重要,基本介于可有可无之间。

论文摘要:景观学在我国是新引入的一个设计学科。它使我们在规划、设计时,能更好地树立这样一个概念: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地理、交通、水文等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孤立地进行“线性设计”。本文以苏州金鸡湖景观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是城市中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城市滨水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水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倍受人们欢迎。近年来,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日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建设成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开发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环境不遭受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整体优化的观点,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生态规划能充分体现人为调控生态的能动性,具有明确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目标

一、滨水景观设计实例分析——苏州金鸡湖景观

1.景观的二元性

金鸡湖区的景观空间分布和设定有别于传统的苏州古典园林风景,而成为表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缩景,同时通过引进西方园林景观的精髓开发一个全

新的新苏州形象。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其内含的二元概念:一方面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帮助其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的目标。景观设计在尊重苏州传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休闲、生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正符合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

2.景观设计中注重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城市外环境空间与建筑内空间、建筑与建筑相邻空间是不同的。它是在更大的一个范围内调合各种空间使用要求(如建筑、树木、广场等),对空间进行划分、支配与使用。在金鸡湖景观规划工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典型空间的处理来实现景观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共存。

(1)开放与围合空间

水巷邻里、金姬墩、玲珑湾,因为主要为居住区的居民服务,相对要求宁静、休闲的氛围,因而考虑定性为围合空间,在沿湖岸处与周围岸边有一定的低障阻隔;城市广场、文化水廊、湖滨大道、望湖角、波心岛为开放空间,以满足市民集会、演出、散步、娱乐的不同使用功能。

(2)沿湖边缘线空间

金鸡湖沿湖湖岸线曲折漫长,在设计中分为轻质、硬质驳岸体系,大部分将保留原自然堤岸,在游人密集区域考虑建筑、绿地与湖面的组合关系,设计了一些硬驳岸。

(3)车流与人流空间

金鸡湖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车流、人流系统与景观本身的关系。金鸡湖外围为宽阔的42.5m的城市干道,进入沿湖100~250m范围内则转入城市支路与步行道系统,这样能保证湖区的休闲、宁静。

(4)景观空间

处理上注意步移景异,防止为追求某种几何图案而出现生硬的、不人性化的空间,比如:所有道路均有意识地进行曲线化,空间之间的转化通过坡池、材质、高差的变化,沿湖散步道系统分上、下二层等。

3.设计哲理

金鸡湖的景观设计通过采用最为精巧的景观设计元素来提升人们对于大自然景观元素的感受,使用当地建筑风格来与苏州旧城相呼应。但同时以一种国际化的现代手法进行诠释金鸡湖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要求。在金鸡湖的景观设计中细部设计都非常简洁而且易于维护保养与建设。植栽设计也尽可能采用本土品种并考虑了全年候不同季节的植栽设计。

4.世纪广场的生态设计手法

二、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通过金鸡湖的规划理念可以看出滨水区生态规划原则应至少满足如下几点内容: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及人们对于水资源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洪、排洪为主,其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

[关键词]生态城市含义研究状况

一、生态城市的含义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但其概念迄今仍未达成共识。

1984年,原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展,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得到有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环境。同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城市是自然系统合理、经济系统有利、社会系统有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欧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居住区十项关键原则。杨开忠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生产性并有利于人们生存的城市。”

二、国外生态城市的研究

1820年欧文提出“花园城”的概念,倡导花园城镇运动;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在城市规模、城乡结合、人口密度、绿化带等方面做出系统规划,在其影响下,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一些花园城市。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较早涉入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曾组织召开了多次有关该领域的地区和国际学术会议,并从九十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陆续召开一系列生态城市研讨会。

199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与会的700多名专家学者就如何根据生态学原则建设城市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并草拟了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十条计划。

1992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学术研讨会。大会就生态城市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进行了深入具体地探讨,并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同年美国在加州的伯克利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

1996年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举行了“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进一步探讨了“国际生态重建计划”。2000年在巴西国家库里蒂巴举行了“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讨论会”。2002年在中国深圳举行了“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讨论会”。

2003年2月至4月,在中国深圳组织召开了“生态城市发展国际网络讨论会”,此次会议安排了生态城市规划和管理、生态住宅和生态建筑、环城市生态系统工和固体废弃物管理、综合城市水管理、工业生态学问题、人类生态学和生态文明的能力建设等六个会组,在世界范围内征集了更多的论文,有更多的人参与,把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推上空前。

三、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

我国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最早萌芽于古代“天人关系”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近代以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1978年我国正式把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列入国家发展计划,许多学科,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学,才开始从不同领域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马世骏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我国生态城市研究奠定了基础,一直指导着我国的生态城市复合系统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1986年以来,我国建立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生态城市示范点,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转型。1996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建成若干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胜循环的示范城市”。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同时十六大报告还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要求不断改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晓丽等.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L).

[2]忙福德,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黄光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1998.

[4]王佳玮.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产业绿色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10页.

[关键词]生态投资环保投资生态补偿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生态问题是颇费物力和经历的。建设时不考虑生态问题,省了小钱,待日后产生了问题再去治理,就要花大钱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提高生态投资效益,可以在实现原定生态目标的前提下,节约生态投资,腾出更多的资金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用同样多的生态投资,取得较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各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为生态投资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已有的研究认为生态投资概念是由环保投资概念演化而来,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环保投资的范围界定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活动;忽视了生态产业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难以真实反映生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等。但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解决我国新时期生态投资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因而,本文的着重点之一就在于剖析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扩大生态投资的多元投资体系加以探讨。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m](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龚玉荣沈颂东:环保投资现状及问题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2

陈克新:环保投资:筑就金融海啸防波堤[j].中国经济导报.2009.2.5

论文摘要:常德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本文对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了分析,从生态修复的原理出发,论述了农业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了农业环境的保护对策与措施。为促进常德市武陵区生态农业建设,开发绿色产业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往往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既先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然后又在受环境破坏的惩罚后逐渐认识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农业生态领域也不例外,土地长期耕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危害

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其中包括水资源、森林草地,耕地水土资源,农用塑料薄膜、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综合而言,武陵区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

(一)水土大量流失。由于毁林、毁草、开荒、滥伐等原因,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全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9.64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34.4%。水土流失破坏了全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本区的农业生产,同时,水土流失使沅江河床抬高,导致水患频繁。

(二)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全区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呈迅速恶化趋势。例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全区有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50%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速。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耗能高、污染重的行业或企业有城市向农村转移,未经处理的工业与生活用水经污灌或任意排放进入土壤后,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可在土壤中富集,从而进入食物链,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生态修复及理论基础

(一)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是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环境是包括生物体与环境(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互相依存与制约、相对稳定的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该系统具有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状况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与偏差,在我国农业生态建设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教训。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搞好农业生态修复的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违背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不仅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自然灾害。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要从人口、资源、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四)农业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保持目的的措施。其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有“封”、“退”、“造”、“建”,“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

“封”既是“封山禁牧,舍饲养蓄”。要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退”即是“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大量事实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坡度在!)*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如果措施得当,退耕后农民还可增加经济收入。“造”即是“造林”。坡度大于+)*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碳林和用材林为主,强加管护抚育,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通过推广节柴灶,沼气池等措施,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可有效的保护植被。“建”即是“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农民在退耕二亩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一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搞好农业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生态修复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调整结构、生态移民是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要想使生态修复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生态修复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生态移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地区经济得到发展30%。生态修复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新举措,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

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一)增加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大量生产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做好“环保”品牌,让农民从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实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二)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中,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

(三)加强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控制和替代,不断改善和提高农药使用技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施药人员安全,减轻环境的农药污染。

(四)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把粪便治理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相结合,与发展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相结合,与美化环境相结合,与发展环保产业相结合

(五)推动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视农村能源合理开发,加强对沼气资源、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做好秸秆气化、沼气发电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引导农户从单一用沼气能源转向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广多种能源生态模式,从而缓解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六)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对地表水实行流域性综合治理,;重点治理污染严重的区域,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七)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本区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

(八)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制定生态保护和建设、恢复计划。

[1]雷鸣.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9):132-134

[2]刘晓丹.岫岩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3):37-38

[3]左长清.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2.9

[4]蒲朝勇.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3.9

[5]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

关键词:基本生态控制线;景观生态学;景观安全格局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1规划背景

广州市城镇建设用地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广州传统中心区为核心的极核式集聚发展,到21世纪初期以中心城区以及番禺、花都、黄埔等城区为核心的极核扩散式发展,再到21世纪以番禺、花都、黄埔、增城的快速增长为显著特征的扩散式发展,经历了城市半自然、自然土地向建设用地的飞速置换过程。

1.1生态用地管控失效,土地资源日益紧缺

城镇建设用地蔓延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当属土地资源问题。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作为图与底的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的过程中,逐步逼近图底反转的底线。城市生态用地的管控失效,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引起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

1.2城市水质有待提高,水资源涵养环境受到威胁

伴随城市扩张和经济迅猛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量以年均3%速度增长。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集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外排,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因未完全实施清污分流,治理效果不显著,已成为广州市区珠江河段、河涌和人工游览湖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1.3热岛效应增强,大气污染范围呈蔓延趋势

广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不透水面的连片蔓延、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导致全年均存在城市热岛效应。2010年广州的相对高温区已以荔湾、越秀和海珠西部地区为中心向外圈层式分布,广州中心城区和番禺区形成连片的城市热岛,生态用地分布较广的花都、南沙等地区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热岛。

广州市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与交通尾气、光化学烟雾、酸雨并存的复合型污染。污染源已经由过去的SO2和降尘为主转变为以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为主。旧城区大气污染程度有所下降或保持相对稳定,但污染范围在向新城区发展并向郊区蔓延。机动车拥有量的逐年上升导致尾气排放污染严重;全市建筑施工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1.4动植物生境趋于破碎,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城市用地“吞噬”性的快速夸张,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逐渐减少,或者栖息地岛屿化与破碎度严重,生存和栖息环境越来越恶劣,严重影响生物的迁徙、繁殖等生态过程,导致种群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物种走向灭绝。城市内的人工植被由于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受外来入侵种影响较大。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本应存在的生态缓冲带(或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地区被侵吞严重,城市生态格局趋于破碎与割裂,使城市关键的动植物生境地区面临极大威胁。

1.5小结

广州城市增长下的生态环境资源问题同样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之下的环境代价缩影,也代表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下先破坏后治理的城市发展策略与态度。长期对承担各种生态功能的土地资源的侵蚀,最终将导致市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降低,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从而也将反作用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从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功能为出发点,以划定生态刚性保护线为手段制定管控政策,对于打破缺乏次序性的用地扩张模式,缓解城市自调节功能的退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2规划原则与目标

基本生态控制线(EcologicalProtectionBoundry,简称EPB)是以市域大型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体系为基础,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出发,为避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把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生态廊道等非建设用地以法定强制性内容的方式控制下来,确定城市发展的基本生态底线。

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原则:坚持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体系保护的平衡,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以生态格局维护、城市自然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为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原则,提出规划目标如下:

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城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以及生态公益林和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的生态功能,强化城市水源保护区、河涌水系、自然山体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生态廊道和组团隔离绿地建设,市域70%的土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加快推进城市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促进城市向生态良性循环、环境宜居优美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

基于市域生态要素分析以及规划整合,初步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结合现状用地、已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重点项目的分布,对初步生态控制线范围进行校核与调整,深化确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空间范围,通过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主导生态要素进行生态管控分区,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空间管制与管理策略。

国内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规划实践主要集中在深圳、东莞、广州等地。2005年深圳市颁布实施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为基本生态用地的控制与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东莞市也于2009年颁布了《东莞市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广州市于《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01-2020)》中也首次划定了广州的基本生态控制线,本次规划则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调整。

3.2国内案例借鉴

(1)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

深圳市为应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持续快速扩张,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总量逐年减少,于2005年在全国首次划定了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并颁布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规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是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依据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及郊野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以及特区内海拔超过50米、特区外海拔超过80米的高地;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岛屿和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以及其他需要进行基本生态控制的区域”。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974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50%。

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图

(2)东莞市生态控制线

东莞市于2009年出台了《东莞市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规定确定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及其它风景旅游度假区;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以及海拔超过50米的高地;主干河流、水库、湿地及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及其他需要进行生态控制的区域应纳入生态控制线。

生态控制线管理方面,除了国家、省、市的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国家、省、市的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外,禁止生态控制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并且规定旅游设施的任意一公顷用地的容积率都不应大于0.2、硬地率不应大于10%,食宿接待设施建筑面积占旅游设施总建筑面积的比重不应大于20%。生态控制线内的现状建设处理方面,管理条例规定生态控制线内的原农村居民点,市政府和各镇街制定引导政策,鼓励其在线外进行异地统建,不能搬迁确需原址改造的,应遵循用地规模、建设规模不增加的原则,制定详细规划。

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图

(6)案例小结

从划定范围与技术的角度,基本生态控制线、城市UGB或城市禁限建区的划定规模主要取决于城市自然本底与资源分布情况,一般介于城市总用地规模的50%-70%。划定技术目前主要采用自然资源的空间叠加分析方法识别城市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范围。

从规划管理的角度,基本生态控制线、UGB以及环城绿带的管理主要侧重建设行为的管控与公共绿地的建设两方面。建设行为的管制涉及建设项目类型、强度的控制约束、现状建设用地的处理,需要基于长期有效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动态管理更新机制来进行维护与缓解与建设开发的矛盾。

4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

4.1划定方法

通过对广州生态限制要素的评估,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限制要素GIS基础数据库,根据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四区划定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生态要素数据库与已有绿地规划叠合,并与现状用地和已批规划协调,深化确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空间范围。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限制要素主要包括:

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规划控制的重要自然山体;地质灾害敏感区、水土流失高敏感地区;主干河流、水库、湿地及排洪河涌;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其他需要进行生态控制的区域。

4.2初步划定范围

《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2020(修编)》首次规划广州市域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5320平方公里,初次划定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包括:

(1)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其它重要林园地;

(2)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中心城区海拔超过15米的山体,花都、白云、增城海拔超过10米的山体,番禺、南沙、萝岗海拔超过20米的山体,从化海拔超过50米的山体;

(3)地质灾害敏感区、水土流失高敏感地区;

(4)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

(5)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

(6)其他需要进行生态控制的区域。

4.3基本生态控制线管制

借鉴其他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先进经验,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制主要提出以下思路:

(1)划定边界

基于生态评估,以生态优先为理念,按照生态用地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的地区,划为基本生态控制线。

(2)分类建立管制分区

基于对建设活动管控和限制程度差异,将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分为禁建区和限建区,体现的是建设管制刚性与弹性的差异。在禁、限建区基础上,根据生态限建要素进一步划分若干类管制亚区。

(3)针对建设用地和项目制定管制要求

管制要求主要是对建设行为的控制引导,从新增建设项目和用地控制、现状建设项目和用地处理两个方面进行拟定。同时,管制要求是在管制区和管制分区基础上根据生态限建要素的特点具体提出。

其中,禁建区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已建项目和用地以迁出和改造为主;限建区仅允许公益性和少数类型建设项目和用地进入,已建项目和用地主要采取保留控制或调整功能,远期逐步迁出的举措。

(4)管制要求在管制分区基础上根据生态限建要素的特点具体提出

禁建区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仅允许少数与禁建管制亚区内限建要素无冲突的类型或类别的项目和用地进入;已建项目和用地以迁出和改造为主。限建区仅允许公益性和少数类型建设项目和用地进入,已建项目和用地主要采取保留控制或调整功能,远期逐步迁出的举措。

此外,EPB内管制要求是对建设行为管制的原则性规定。在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和用地的规划建设时,还需要结合个案情况进行分析对待。

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图

主要参考文献

李锋,王如松,JuergenPaulussen.北京市绿色空间生态概念规划研究.城市规划汇,20044:61-66.

李文华,欧阳志云,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李晓文,胡远满,肖笃宁.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报,1999,19:399—407

马克明,傅伯杰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生态学报.2004.24(4):761~768

荣冰凌,陈春娣,邓红兵.城市绿色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22(1):33-38

宋治清,王仰麟.城市景观及其格局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97-107.

向龙,韦翠娥等.城市化地区多尺度水景观系统设计方法.水资源保护,2009,25(1):59-62.

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肖笃宁,高峻等.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1,16(6):813-820.

徐慧,徐向阳等.景观空间结构分析在城市水系规划中的应用.水科学进展,2007,18(1):108-113.

俞孔坚,乔青.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8):1932~1939

俞孔坚,王思思等.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29(3):1189~1204

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地理学报,1998,53:11~20.

岳文泽.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生态学报,2005,25(9):2406-2413

甄延临,王迎英.新型城市化与水乡肌理双重背景下的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__以浙江嘉兴为例[J].城乡规划,2012,(12):102-107.

何梅,汪云.武汉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构建与保护对策研究

周之灿.我国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编制研究

陈明辉,欧金沛,刘小平.基于离散粒子群算法的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研究

伍炜,吕晓蓓.对生态线资源认识与利用的几点思考

盛鸣.从规划编制到政策设计: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实证研究与思考2010

论文摘要:从绿色奥运的角度,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科学发展观与现代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学校体育与各种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绿色奥运在构建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前言

一、构建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意义与作用

1.体育生态系统的含义

2.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意义与作用

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近年来,中国体育学者有过一些研究和论著,2004年7月出版的翁锡全教授主编的《体育环境健康》一书中论述道:学校体育是一个体育—环境—人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要明确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主要指学校的社会环境)。二是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环境对人的健康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体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体育对人的功能作用分析。结合翁锡全教授书中对体育环境涵义的论述,学校体育环境所包含的环境要素也应该为学校体育的自然环境、学校体育的人工环境和学校体育的社会环境三方面。介于学校体育的特定范围,学校体育的环境因素只是体育环境的子环境系统,它所涉及的体育环境研究范围有体育环境的共性反映,也有学校体育环境特殊的个性面,研究学校体育的环境问题既要从生态学的自然科学角度也要从生态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角度进行全面的把握,才能使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得以和谐发展。

二、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与衡量

1.学校体育的自然环境。

环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总称”。自然环境是学校体育开展的环境基础,从体育正常“生产”的特点来分析,学校体育的自然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总运动面积、体育项目运动场地数量比例、生均运动面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场地设施与校园的协调性、不同运动项目场地设施的合理分布)、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人体健康是否有损害(地理环境和气象气候环境)。

2.学校体育的人工环境

体育的人工环境主要是依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进行描述,它主要包括室外场地(场地地面质量、不同运动项目的场地地面质量、场地污染、场地噪音)、室内场地(场地布局、场地质量、场地污染、场地噪音、场地色彩环境、景观建筑和生态)、设备设施问题(质量问题、污染问题)。

3.学校体育的社会环境

学校体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还是在体育运动上,这种教育行为和锻炼行为的文化活动在学校社会环境中同样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在学校社会环境中,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政治环境(学校对体育的方针和政策、学校体育的学科建设、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体育的经济环境(学校对体育的经济投入)、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评价、师资结构和课余体育的操作模式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成效、人才输送)。

三、利用绿色奥运理念来指导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1.加强师生们对生态意识的培养

学校领导、师生的生态意识和广泛参与是解决学校体育生态性危机的重要保证之一。通过绿色奥运理念对学校领导、师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树立体育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辩证认识。尤其要强化体育教育工作者生态理念的内化与培植。不断优化学校体育的自然、社会和规范生态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合理、完善的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严格控制体育课堂教学规模,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确定班级规模,使规模与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设施到达平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运动场所,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把生态体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2.加强学校体育手段的生态化

体育手段生态化是指采用符合教育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的绿色教育手段,以人为本,体现人性的体育措施和方法。学校体育手段的生态化首先表现是使用了生态型体育器材和产品,从而减少尘土、噪音,美化环境,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其次,人类要努力发展以保护人体健康运动、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尽量降低运动损伤的各种体育技术、产品、手段和措施。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等。这些都是一种生态关系,如果生态关系失衡,就会使体育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3.建设学校体育人文生态

4.加强学校生态体育文化的建设

生态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必须实施“体育—文化—生态”校园计划,突出学校生态体育的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与建设。首先,利用广播、电视、板报、警示牌等广泛宣传生态体育的知识和方法;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态体育文化节、知识竞赛,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校园运动场的环境建设与维护;第三,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生态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周末、节假日通过班级、学院、工会、学校等组织师生开展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动、远足、自行车、探险以及森林、沙滩、水中的各类生态型体育活动;第四,将“生态校园计划”和“生态社区计划”有机结合,使学校体育生态化的建设融入生态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确实使社会体育设施对学生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为社区服务,从而确保学校生态体育良好的运行。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奥运在不断创造人类体育文明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画出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原始和谐到和谐危机,再到需要创造高度和谐的螺旋上升曲线,这便构成了体育生态学校的实践基础。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反映出绿色奥运的整合态势、根本追求,是绿色奥运精神的结合点。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理论,是绿色奥运的最好体现和结晶,也是绿色奥运的方向和归宿。绿色奥运的兴起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恶化等当今人类面临的许多生存与发展问题。

[1]陈杰波,曾凡芝.绿色奥运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j].体育: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2,(6).

[2]熊斗寅.解读绿色奥运[j].体育与科学,2002.

[3]项凤莲,项立敏.绿色奥运理念的内涵与延伸[j].浙江体育科学,2006,(4).

[4]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6).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为核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与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它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要途径;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基本政策、加强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两者都追求对不良环境影响的预防和源头控制,都着力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双赢,着力于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及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但是在非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首先,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多集中在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范畴的认知比较狭义,未立足于全面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的出发点,评估范畴没有涵盖经济行为的全过程,也未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废旧资源再生循环作系统的分析评价。

三是指标体系的限定范畴过于狭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指标体系也不够全面。现有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由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废渣、噪声污染等一系列指标组成。

四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存在问题: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施行以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已实施了九年,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贯彻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区域削减等原则,有效地控制了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了中国环境质量没有恶化,局部地区还有所改善。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与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尚未全面推行;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存在;三是,环境影响评价法执法队伍能力水平和责任意识亟待提高;四是,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低的问题尚未解决;五是,公众参与机制尚需进一步加强。

[1]陆书玉,栾胜基,朱坦.环境影响评价,2001:6~7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2001.

【论文摘要】生物科学为实施生态德育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和教育资源,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教育,能促进学生生物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实现科学技术的和谐发展,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生态伦理学、生态德育有着理论渊源关系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达成生物学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课程目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完成基础教育的公民素养培养任务乃至对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生态德育的概念

二、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的必然性

1、生物科学为生态德育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生物学课程为生态德育提供教育资源

生态德育以生物学知识为科学理论基础,这就使得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具有明显的优势,生物学课程能够为生态德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初中生物学课程为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定为初中生物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在教科书的编写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学实验教科书为例,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以生物圈为主线的特点。以生物圈为课程内容的主线,将人类和其他生物都纳入生物圈的范畴,引导学生树立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自然观。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理念。从具体的课程内容上来说,不同的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生态德育价值,和生态德育的内容体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作为相应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

转贴于

三、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发展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有助于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养成。这是生态德育的本位性,也是生态德育的价值所在。生态道德素养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不只是生物教学,还包括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都是培养生态道德素养的途径。但是,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生态德育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关系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有着更多的有利条件和因素。生物学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认识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自然观,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道德意识;对生命本质美、生命过程美、自然生态景观美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生物学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们采取的相应的环保措施等内容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能力。

2、促进生物学课程目标的达成

3、促进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谷平,朱绍英.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之关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2]文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

[3]周谷平,孙朝阳.哲学视野中的生态德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THE END
1.什么是价值的源泉爱问知识人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https://iask.sina.com.cn/b/new2FxRojcZ21V.html
2.价值的源泉是()。价值的源泉是()。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劳动和土地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夸张辞格的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C、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D、http://www.ppkao.com/tiku/shiti/683502166d254018b8f86c95b6d4ee5a.html
3.谁来创造价值,也就是谁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企业的价值谁来创造,亚当斯密曾提出三要素理论,强调企业的价值创造来自于土地、资本和劳动。 后来法国的经济学家萨伊又提出,光有土地、资本和劳动还不够,必须加上企业家这个要素。 再后来我们在研究华为基本法的时候,又提出劳动、资本、企业家还不够,还要加上技术创新者、知识创新者作为价值创造的基本要素,所以新的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553762131&efid=Bw1DG_Z4fW7tnI0lmhrP8w
4.价值有几个源泉阿,?为什么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第一问: 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劳动并不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用马克思引用过的威廉·配第的话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商品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第二问: 因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e33fa978741979ea8a6653498d5b6cab.html
5.人民日报五一社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5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社论《光荣属于每一个劳动者——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社论指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改革发展召唤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社会进步也需要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的引领带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7_05_01_406144.shtml
6.2018考研政治马原模拟题及答案之剩余价值论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的特点是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 https://www.kaoyan365.cn/zhengzhi/moni/104215.html
7.转夏莹:《哥达纲领批判》的理论主旨及其当代价值(哥达纲领文章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5(1): 1-7.作者简介:夏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摘要: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针对《德国工人党纲领》所进行的批判基于对劳动与财富积累之关系的再讨论, 彰显了以"价值"来讨论"劳动"所隐含的资本主义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670488/
8.牟钟鉴: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新闻频道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充分认识和发挥中http://news.cntv.cn/2014/04/22/ARTI1398153209806218.shtml
9.考研政治刷题知识点总结劳动使人在改造世界时充满了创造性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具体劳动)+生产资料 6、社会再生产可分为两大部类[ I(生产资料) II(生活资料) ]: 满足规律:I(v)+I(m)=II? 七、科学社会主义 1、工人运动及其国际联合: 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对于第二国际是批判立场; https://blog.csdn.net/ld123_123/article/details/109408461
10.如何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的管理会计体系财务市场营销为什么企业经营要以客户为中心?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客户),他睿智地为我们指明了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从设立初始就必须要能够发现、寻找到自己的客户,创造(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头。 企业的价值源泉在于用户的需求,在于不断创新去满足用户的需求;企业价值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ITBRD0P0530OU0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