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18∶50,中央电视台CCTV12社会与法频道知名栏目《法律讲堂》的新一期节目如期播出。广大观众的老朋友、栏目主讲人、有“金牌”律师美誉的知名青年律师周旭亮如约出现在屏幕上。他不疾不徐、向观众娓娓讲述了一个《为父嫁给不爱的人》的法律案件,并以一如既往的客观分析、生动讲解,将案件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普及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我是《法律讲堂》的忠实观众,看过多期周律师讲的案件,明白了很多以前看报纸时几乎读不懂的法律条文的作用,获得了不少法律知识,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打开《法律讲堂》节目的网络互动平台,类似的观众评价还有很多,而这些观众反馈,正是周旭亮在百忙的办案工作中,仍常年坚持参加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律师来了》《今日说法》、北京电视台《第三调解室》《法治进行时》《律师门诊室》《谁在说》《生活广角》等知名法律节目录制的原因。
但周旭亮乐在其中,感觉能量不竭。“我希望把法律的社会性扩大,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法律,遇到难解的事情时,首先考虑通过法律途径和平解决,而不是诉诸极端手段、甚至暴力。”周旭亮说,当法律融入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真正成为每个人的信仰,现代社会必将实现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和谐与共赢,而推动这一进程的人或机构,必将为历史所铭记,“这就是我的事业目标,也是我认为的人生最大意义。”
上篇律界翘楚胜诉共赢
身为80后的周旭亮虽然年纪不大,但从2001年上大学学习法律即进入律师行业,至今已拥有足足二十年的法律生涯。回看他的履历,很多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他在律师执业第一年就代理了当年闻名全国的清华博士王进文山东潍坊老家拆迁案,他的律界成功之路,可谓始于起点。
身为80后的周旭亮虽然年纪不大,但从2001年上大学学习法律即进入律师行业,至今已拥有足足二十年的法律生涯。截至2020年7月,周旭亮个人所办理的经典成功案例数百件,其监督指导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办理的案件超过2500件,累计标的数百亿、涉及企业上千家、当事人数量过万,办案足迹遍及全国所有省份、上千个市县城市,其所参加录制的普法类电视节目累计覆盖人群10亿+,是名副其实的资深律界专家。
回看他的履历,很多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他在律师执业第一年就代理了当年闻名全国的清华博士王进文山东潍坊老家拆迁案,他的律界成功之路,可谓始于起点。
“并不是这样的。初入律师行业的人,都会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怎么赢得当事人的信任?而与这个困难紧密相连的,就是怎么建立起律师的职业自信。”周旭亮说,他是用最“笨”的方法迈过这道难关的。
“我写的第一份法律文书是一份上诉状。”上诉状是指诉讼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或裁定,依照法定程序和期限,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或变更原审裁判的书状。“在一审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在二审为当事人改变结果,上诉状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周旭亮仔细把一审所有素材总结,找出对上诉有利的信息,再将能找到的相类似案情全面研究、参考,梳理事实法律、证据材料、双方观点,按重要程度做排序,“上诉的期限是15天,我做这些花了近12天。”当他把这份上诉状交给当时的指导老师后,老师很满意,没有加任何修改意见就把原文直接发给了当事人,当事人看后也非常满意。后来,这份上诉状成为整个律所的经典范本。
“我用最多的汗水,战胜了新人不得不面对的‘客户认可’困难,也建立了强大的专业自信。”他实习的第一年,共办理154件案件,撰写文书超过1000份,又通过这些工作将法律系部梳理得务必通透,获得了全面的实践认知,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实践出真知——清华博士王进文一案深刻印证了这一道理。
初战告捷,因代理清华博士王进文案展露锋芒
2010年3月,山东潍坊某区以旧村改造的名义欲进行拆迁。村中一户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王进文的老家。由于王进文对拆迁部门单方确定的补偿安置方式和标准不满意,王进文与拆迁办产生纠纷。
但判决直到2012年才判下来。周旭亮说,“因为轰动全国,各方骑虎难下,这个案件后期面临着僵持的困境。当地政府到底有没有错,双方各执一词。”最终,此案经由国务院法制办裁决山东省政府败诉后成功维权,王进文胜诉,结果一出再次轰动全国。网上类似“清华博士扳倒了省政府”的报道再次铺天盖地。
众多媒体评价认为,此案是律师代理征地拆迁维权的胜利,是法律对行政权滥用的胜利。在社会层面,此案为中国征地拆迁维权树立了一面旗帜,给被征地人和被拆迁人在遭遇违法侵害时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权带去了巨大的信心。作为律界新人的周旭亮也因此案一举成名,有媒体认为此案为“中国拆迁第一案”,甚至给周旭亮冠以“中国第一拆迁律师”的美誉。
但他看重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作为律师肩负的责任。“我记得特别清楚,2012年6月23日,当天也是端午节,在我的斡旋下,他们双方在收到判决后达成了调解,王进文家得到了满意的拆迁安置。”此外,周旭亮强调,调解书上还有一项律法之外的内容:修复王进文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其实并不是法律工作范畴内的,但我认为特别有必要。”此时,周旭亮已敏锐地意识到,很多案件,并不会止步于法院判决的一刻,“即使法官判完了,原、被告仍互视为仇敌的大有人在,作为一个律师,这是我不愿看到的,我希望法律能实现更完满的结果。”
“这个案件以点带面。作为律师,我的目标第一是法庭上争胜诉,第二是法庭外谋共赢。要达到这个目的,既需要严肃、严谨的态度,又需要灵活的沟通。”从王进文之案后,周旭亮深刻地认识到,律师办案不仅要获得代理方当事人的认可,也要获得矛盾各方心悦诚服的接受,“‘胜诉共赢’的目标在我脑子里日益成熟,我认为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法律才能发挥它最具意义的价值。”
出类拔萃,以各类经典个案胜诉,促法治和谐共赢
【保护企业拆迁权益】
2007年前后,上海松江区某地政府出面招商引资,企业家老杨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将毕生所得投入,建起了11万平方米的仓储工厂。到2015年前后,由于当地政府将此地土地重新规划,要求老杨撤出,并将老杨的已建厂房列入违建,拒绝给予拆迁补偿。周旭亮和团队接到老杨的维权代理委托后,前后去上海出差了几十趟,最终运用法律武器为老杨争取到了1.75亿的拆迁补偿,为老杨挽回了绝大部分损失。
“这个案件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如果机械遵循法律条款,对企业十分不利。我国现有法律在涉及政企之间,对公权力的约束尚在完善中,这就要求律师有极强的应变力,代表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与政府进行多轮谈判,与法官进行良好、充分的沟通,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诉。”那么,已在业界身负盛名、案件选择充裕的周旭亮,为什么会接下这样一个“烫手的山芋”呢?
“如果老杨的企业得不到保护破产了,以后地方再招商引资,吸引力必会下降,毕竟谁都害怕血本无归。没人投资,地方的经济必然会停滞不前,最终还是政府和百姓受拖累。”周旭亮目光明洞、逻辑清晰,他认为,保护企业对法律的信心,就是保护企业对政府的信心,继而保护企业的活力。“每个企业,它背后的行业、它所在区域的经济等等,都是我们在办案时会考量的问题。因为要想成就一棵树,不仅应该考虑地面上的部分,还要考虑它的根基、它所在的土壤。所以,简单看我们只是在帮企业,其实也是间接地保护这个地区的经济环境,保护一方的政府和百姓。”
【推动不合理补偿制度的改变,让法律落到实处】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某县,周旭亮也曾代理过一个拆迁补偿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周旭亮发现,当地对于拆迁补偿的规定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比如一间500平米的房子,当地在支付拆迁补偿金时,并不按照面积计算,而是按照建房时的成本,即砖头花了多少钱、木头花了多少钱来计算。而当地很多房子都是用土建起来的,从建筑材料看根本不值钱,再加上建筑劳动力也被完全忽视,那么这间500平米的房子,补偿金可能都不到10万元。”
更可贵的是,此案之后,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他们也很认可周旭亮的观点,将周旭亮提倡的依法按照当地市场价计算标准,作为了地方统一的拆迁赔偿金计算标准。“这个意义远甚于胜诉!”
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经常发生——这就是“以个案促法治,以法治促共赢”。周旭亮诚挚地表示,在未来,这种地方法规的调整完善,必将使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更加和谐,最终达到一种良性的共赢,促进、提升社会的稳定性。
【为民营老字号企业保驾护航】
2015年,昆明一家知名民企的一把手突然携款举家潜逃,让这家在当地已经营多年、品牌美誉度颇高的企业一下子陷入绝境。“很多民营企业都存在一把手一言堂的状况,这家也是。老板跑路前以企业名义为个人担保借了2亿的债,他一走,债主都找上门,企业无辜背锅。”周旭亮说,他又接了一个难啃的骨头。
“后来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帮这家企业,我说因为在接手之前,我做了市场调查。”他和团队第一次去往昆明时,不仅私自探访了企业的直营店、加盟店,亲自品尝了企业所生产的招牌食品,而且在店中顾客、沿途百姓中询问对企业及品牌的看法,得到的都是正面信息。“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当地一个出租车司机说,他家每年逢年过节都会买这家企业的产品,这已成为他家的习俗。这让我意识到,一家有历史的民营企业、一个有口碑的老字号老招牌,所蕴含的不仅是商业价值,还有情感的归属价值,是应该予以保护的。”
周旭亮认为,通过此案,第一,证明了法律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避免了一些还有价值的民营企业被迫破产;第二,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法治环境对一家企业的生存环境影响至关重要,而法治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专业优秀的律师和律师团队的作用。“最后,这个案件再次实现了我的追求:胜诉共赢。企业得到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也得到了保护,涉案各方的损失都降到了最小。”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刑辩】
随着人工智能、信息等产业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类案件已成为周旭亮目前日益频繁办理的类型,其中的典型案件也不在少数。
他曾代理过这样一个案件,委托代理人是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这个人毕业后进了一家金融公司,是技术骨干,研发了一套技术系统,后来他因为一些原因和公司产生了分歧,就离职了。”不想这个人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一无所知,离职时自认为理所当然地拷走了自己所研发的技术的少量资料,带去新公司投入使用。“原公司以侵犯商业秘密罪把他告了,结果他被抓,警方刑事立案。”而委托人被抓后才恍然醒悟,后悔不已。
周旭亮以专业角度分析认为,这个案件涉及刑事辩护,很有代表性。“更重要的是,从中不难发现,即使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法律意识也不都是全面的,也会有很淡薄的。像这个委托人这样,没意识到在职研究的系统属于职务作品,私自挪为他用就是侵犯前公司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
周旭亮和团队接手辩护后,首先跟检察官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客观陈述代理人在法律层面的主观恶性极低,纯粹属于不知法,很快帮代理人办理了取保候审;随后他发挥自己的格局优势,积极促使矛盾各方达成谅解,争取“化干戈为玉帛”。
经过此案,周旭亮认为,在当前阶段,法律的风险无处不在,它不仅仅会发生在知识水平不高的普通老百姓身上,也会发生在企业上,还会发生在高学历、高技术群体,所以知识产权保护的普及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在现阶段,科技领域甚至金融领域的一些立法和普法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
在办案中普法,参加多媒体节目或活动普法,利用工作之余讲课、出书普法,即使没有人要求周旭亮这么做,但律师工作做得越多、涉猎越广,他的普法意识、职责担当、社会责任感就越强烈,行动力也越坚决。“还是为了那个坚定又宏大的信念:让法律融入到社会的每一层面,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人都认识、了解并会使用法律,让‘法律为社会保驾护航’落到实处。”
人民网2024-12-05
人民网2024-11-26
人民网2024-11-19
深度原创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165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广行许字[2022]003120220513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