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中央依法治国办印发《关于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从2019年启动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评估认定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梯次推进,树立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标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2023年我市要全力争创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建设诚信政府、法治政府、诚信社会、法治社会。
目录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
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
五、党的二十大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
六、法治政府建设知识问答
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
八、《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解读
九、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
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国家)
十一、重大行政决策内容解读
十二、国务院令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十三、《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解读
十四、法治政府建设常识问答篇
(一)法治政府建设之机关干部职工应知应会100问(二)法治政府建设之行政执法人员应知应会100问
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4.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6.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8.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9.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内容: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10.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12.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13.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14.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15.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16.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18.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19.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20.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21.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22.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23.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24.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
25.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
26.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28.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
29.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30.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31.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臵、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32.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
33.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34.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
35.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36.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
37.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
38.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9.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40.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41.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42.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43.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45.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
46.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47.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48.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49.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全力争创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50.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