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了能源法!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能源法制化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这部法律共九章,主要包括总则、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能源领域长期以来缺失一部起基础性、统领性作用的法律,《能源法》的出台将填补这一立法空白,对于进一步夯实能源领域法治基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历时近20年,《能源法》从起草、制定,到修改、送审,直至问世,经历了什么?对于我国能源法律体系完善和健全将带来哪些影响?将为我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哪些行动指南?
我国能源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制定《能源法》是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法治成果。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十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体系取得长足进步。总结历史经验,有必要及时确立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法律地位,推动能源行业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负责同志指出,《能源法》是一部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确立了能源领域一系列共性、基础性法律制度,对我国能源发展具有基础性法律支撑作用,是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供重要法治保障。
《能源法》将能源安全新战略写入总则,作为开展能源工作应当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并将其内涵贯穿于各章节的主线,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对此,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表示,《能源法》对“能源安全是底线”予以明确,推动能源转型首先要兜住能源安全的底,也就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用非化石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整个替代过程要安全、可靠、有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部部长景春梅指出,《能源法》补齐了能源法律法规顶层设计空白。《能源法》颁布之后,我国将形成一个以《能源法》为统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若干单行法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和规章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相对完整系统的能源的法律制度体系。
协调各能源品种之间法律关系
事实上,《能源法》立法从起草组正式成立到法律问世,近20来波折不断。
展望《能源法》的实施前景,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能源改革不断深化,《能源法》将发挥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引领性、规范性作用。”
另据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负责同志介绍,《能源法》正式颁布后,下一步紧接着将完善能源领域其他单行法一级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而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能源法治体系。
开创我国新型领域立法新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制定《能源法》是以法律形式对中国长期能源战略和大政方针的宣示。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侯变化的普遍共识。我国作为世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通过制定《能源法》宣示国家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明确各类主体权利义务关系,将对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起到法治保障作用,为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在陈兴华看来,《能源法》正好契合法学界近年来提出的领域法概念,即超出传统部门法的桎梏,引领我国新型领域立法模式,其出台也应当被视为是一个重大的法治成果。“从对能源行业的影响上看,一方面,作为能源基本法,健全了我国能源法律体系,为能源法治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对我国能源安全、能源转型等重要事项有着不可替代的法律宣示功能。与此同时,《能源法》通过法律形式确认了能源转型和能源体制改革的成果,更是一份能源领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法治路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