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素质教育
人的法律信仰的树立、法律意识的形成,无论对国家的富强或者是对民族的复兴的意义都是极为深远的。高校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更是具有播撒“火种”的作用。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法治意识的增强,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可以更好地推进全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对法治国家的建设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3]开展增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活动具体意义如下: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进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未来,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大学生是不可或缺的高素质人才;未来,国家经济市场的建设,大学生也是主力军。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承担公民义务,实现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4]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在社会带头学习法律、守法、用法,并可以在降低犯罪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有利于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公民良好的法律素养作为其重要保障。大学生是青年精神的代表,是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主力军。其法律素养是我国法治社会全面推进的直接影响要素。我国全体公民法律素养提升、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整体法律认知水平较低、法治观念淡薄,具备的法律意识和现代社会要求不匹配。近些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繁出现,如北京吴某宇杀母藏尸诈骗案、云南马某爵特大杀人案、西安药某鑫杀人案,这些案例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法律的基本素养,法律知识相当匮乏,没有正确认识到法律的作用,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刻不容缓。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学校对法律教育重视不够
(二)大学生日常功利化的学习
四、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加大法制宣传与教育力度
(二)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
教育部门、人事部门需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的关系,厘清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建立素养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的评价体系。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行政主体,必须坚持自主自我的教育理念,打造教育实体,避免教育泡沫,从高校法律教育入手,充分利用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优良环境,作为提升素质教育的关键节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素质能力。作为针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内容上,必须切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于大众化教育手段和内容,注重与哲学、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从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大学生知法、守法、爱法,将法律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从我国法律角度为大学生呈现出正确科学的法律教育体系,以此来为大学生解读法的精神和法的准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将法律至上等原则贯彻于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展现出完整的法律框架和结构。
(三)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五、结语
当代大学生应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增强法治意识,养成依法行事的习惯,依法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在实践中锻炼和吸收法律知识。自觉学习、遵守、使用法律,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依法履行法律义务,正确行使法律权利,成为知法、懂法、遵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