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层法律服务

摘要:本文在介绍推进我国农村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立法层次、法制宣传层次、法律工作者执业观念转换等方面提出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并强调了司法机关在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围绕法治乡村建设,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围绕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围绕增强农村群众安全感,加强农村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

关键词:农村问题;农村法治建设;法律意识;

一、新形势下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新农村建设最主要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涉及到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依赖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农村经济落后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落后引起的,而生产方式落后需要良好的生产关系来调整,优质的符合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特点的法律制度无疑会更大程度的解放和保护农村的生产力,为理顺农业发展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法制化建设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维权与法律意识,提升法律在农村与农民中的信任度与威望,[2]进而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与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打破农村传统的“人治”和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推动农村的法治化建设和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都有着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广大的农村推进法治化建设,是顺应时势的要求和表现。农村众多的人口和辽阔的地域,只有让法治的光辉来照耀,我们的依法治国才能实现,法治国家才能建成。

二、农村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的法律意识受到传统观念束缚

由于长期受以“和”为贵的思想和小农意识影响,在广大农村群众中还存在着“耻讼”的思想,每当遇到麻烦或者纠纷,都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认为打官司可耻。这种思想不仅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阻碍农村法治化进程,而且还助长了歪风邪气和农村犯罪现象的发生。另外,在一些偏远偏僻村庄,有些农民虽然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但是不能采取一定的行动。

(二)农民对法律效果的信任度不够

在广大农村,虽然普遍认为法律是救济权利的好手段,但是法律的有效性不能包治百病,如果法院的判决执行难,人们就会对法律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在选择法律途径时产生戒心,加之存在司法腐败现象,使群众的法律信任度出现危机,法律的权威性被破坏。

(三)乡村法治建设相对滞后

1、普法困难。现在的农村,外出务工群体越来越大,人员流动性很大,留守乡村的多以老弱病残幼居多,接受力弱,文化水平低,客观上给开展普法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2、用法困难。大多数农民不懂法,就不用法。

3、执法困难。一方面基层执法人员缺乏,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本身执法能力有限;[3]另一方面,少部分农村出现黑势力、恶势力、宗族势力等,抗法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执法、司法执行难以顺利落实,法律的优越性无法通过有效的执法行为显示出来,降低了法律权威。

(四)干部群众缺失法治信仰

农村法制教育滞后,农村群众大多数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群众学法、懂法、知法、用法的能力有限。[1]很多农民认为只要自己或者亲人没有干违法犯罪的事,法律就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没必要去了解它。殊不知法律涉及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利益受到侵害时,要么以暴制暴,要么自认倒霉,要么上访告状,手段不合理不合法,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己还有可能触犯法律,得不偿失。

(五)农村司法环境亟待整治

少数基层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暴力执法现象,不文明不公正甚至不合法,有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缺乏与执法对象沟通交流,强硬性的执法方式仍然存在。

三、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立法层次上

(二)法制宣传层次上

1、要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投入,拓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渠道和覆盖率。

2、要动员法律工作者参与普法宣传工作,积极普法,让普法更专业更有成效,有普法职能的部门要加大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1]

3、要不断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走进基层的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律师的作用,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普及法律常识,对农村贫困弱势的村民提供法律帮助。

(三)法律工作者执业观念的转换

在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接办案件的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来自农村的案件。部分律师认为农村调查取证环境差、农民收入低不能保证费用支付、有的村庄地域偏远等原因会影响自身办案质量和收入,不愿意接受农村案件。这就需要这些法律工作者眼光放长远,真正的沉下心,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为民解忧,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提高法律职业的权威性,为法律服务拓展更宽阔的舞台。

四、司法机关在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司法行政机关要多措并举提高乡村法治水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自觉深入群众,不断(下转第93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强化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群众的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基层群众的职能优势,切实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于乡村法治建设。

(一)围绕法治乡村建设,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全面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协调联动,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推进“谁执法谁普法”和“以案释法”工作落实;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将普法宣传与“一乡镇一团队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紧密结合,在辖区内征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法律需求,让普法宣传惠及更多群众。

(二)围绕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在抓好镇、村(居)调委会的同时,抓好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的建设;发挥司法工作专业优势,做好各乡镇(街区)社区矫正重点人员的排查监管工作,协助各乡镇政府开展基层矛盾调处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三)围绕增强农村群众安全感,加强农村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

加大宣传引导,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努力开创社会力量、志愿者参与、网格化管理等共同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新局面;不断完善农村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安全稳定形势大排查活动,切实保证农村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不漏管、不失控,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

综上,乡村法治建设是法治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既要站在全局战略高度来认识,更要在具体工作中脚踏实地抓推进,[1]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法律维护农民权益、农业支持保护、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为建成法治乡村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4][6][7]王潇娅.当代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5]梁翠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农村法治建设调查与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1)87-91.

[3]陈怀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197.

THE END
1.学习微讲堂以法治力量引领社会风尚要拓宽庭审公开渠道,依托庭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司法的导向、法治的进步。二是加强文书说理。裁判文书是抽象的法律条文在具体个案中的内化和运用。裁判文书影响人民群众是非善恶判断的标准,凝聚着社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wMzU0OQ==&mid=2650553534&idx=2&sn=b09d2bbaafc7970e551c7fa631e5c8d5&chksm=89d3b486da0340680d75f5f5178ea67fc2d3afb68c0a41330266e732c42d55d7dd8f82b999ca&scene=27
2.坚持问题导向有效防范未成年人犯罪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有的规定过于简单、分散或不够科学;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协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惩防信息共享不畅,甚至出现责任推诿等问题。二是预防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是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传统、教育内容单一等现实问题。三是治理效果有http://ycdz.jsjc.gov.cn/wenhua/202411/t20241129_1680880.shtml
3.让法治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二是优化法治教育课程设计。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结合规则意识培养、法律知识普及和法治观念树立等内容,系统设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系统连贯的法治教育内容,小学阶段以生活中的规则为主,初中阶段侧重法律意识启蒙,高中阶段关注法律制度和责任承担。同时,学校应深度挖掘地方资源,利用司法案例、法治文化和实践场http://www.jyb.cn/rmtzgjyb/202412/t20241213_2111282695.html
4.立法透明度提升,法治社会信任度增强实用工具3、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公众在立法过程中的参与度有限,难以充分表达民意。 提高立法透明度的措施 为提高立法透明度,增强法治社会的信任感,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立法公开制度,确保立法过程和立法结果的公开,让公众了解立法决策的全过程。 2、加强立法解释工作,对法律条文和解释进行及时、全面的公开,消除公众对法律https://www.kanfawang.com/post/19686.html
5.法制观念淡薄整改措施[摘 要]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法律教育体制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职校生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形成了目前我国职校生法律意识方面的缺陷。近年来,在职业学校中违法事件在数量上呈现出越来越多、在性质上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但是由于职校生本身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而未被重视。比如,在考试中,趁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bga0q5z.html
6.行政法律体系完善中的法律实施问题查琪琦律师律师文集造成法律实施不尽如人意的原因较多,其中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长官意志浓厚、官本位风气盛行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部分公职人员有的习惯人治,认为法治无用;有的认为法律只是一种工具,是否运用法律取决于是否有必要和有利;有的将法律主要用于对人而不是对己,主要用于治老百姓而不是治权治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115924326115929420oo706251
7.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建议范文造成农村居民对权利义务不了解、法律意识淡漠。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形式简单导致农民不使用法律武器,法律逐渐淡出农民视野。3、传统乡土人情社会影响《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是情大于理的熟人社会。”农民长期处在乡土人情社会中受传统观念影响,“情”大于“法”、情大于理,遇到事情会通过以往传统习惯和https://www.youfabiao.com/haowen/38608.html
8.新时代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当前我国整体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 1.1法律意识较为单薄、权利义务观念不强 法律的实施以主体之间的平等或相对平等为基础,强调法律意识即强调规则意识,讲求主体要具有权利与义务观念。而当前一些公民法律意识较为单薄、权利义务观念不强,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民族责任感,对社会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719/5330779.shtml
9.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改进摘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农民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有利于增进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法律实施效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但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不知法、不懂法、不重法等。而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和https://m.findlaw.cn/lawyers/article/d402231.html
10.专业视野新时期律师化解社会矛盾之思考——以城乡社区治理为视角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对现行法律了解过少;第二,不能全面地看待法律,进而缺乏理性的认识;第三,不懂得如何应用自身权利;第四,存在遇事找关系不找法律的传统观念。 (二)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公信力不足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律师已经参与到了社会矛盾化解中来了,但是律师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https://www.cdslsxh.org/389/7271/117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