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题目答案及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政治考研政治考研

考研|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子不教,父之过”,这一传统道德理念已上升为法律。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将传统道德理念上升为法律的原因是

法律为道德的推行提供制度保障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是最高层次的道德

法律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化和引领作用

【考点捕捉】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考点精析】

本题属于理解类试题。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它有其他行为规范不具备的强制性。将传统道德理念上升为法律,是因为法律能够保障道德理念的落实。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干扰分析】

B选项:法律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本项与题意不符,故予以排除。

C选项: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是一个人必须要坚守的底线。因此,本项表述错误,故予以排除。

D选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行为规范,发挥的是规范和强制作用,道德发挥的才是教化和引领作用。因此,本项表述错误,故予以排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

历史的必然结论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的需要

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本题属于记忆类试题。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第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第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D选项。

C选项:本项与题意不符,故予以排除。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因此,它是一种

“多数人之治”的思维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思维

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思维

以法律为最高权威的思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还规定了若干具体义务,这些具体义务包括

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尊重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二重性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顺序性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暂无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在依据、方式、价值、标准上均有明显差异。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

最高权威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律的多寡与好坏

规则是否普遍适用

有没有法律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人治思维则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纵览全局、牵引各方面的总抓手,这个共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

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强调的是法律的()

普遍适用性

优先适用性

不可调整性

不可违抗性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不可违抗性、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指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普遍适用性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定职权与权利,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与义务。优先适用性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弘扬革命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下列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法律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准则

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广泛灵活

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

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可将思想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使法律具有鲜明道德导向

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思想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广泛灵活,可以弥补法律调整的短板,与法律一道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可以将思想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使法律具有鲜明道德导向,让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THE END
1.不断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https://www.moj.gov.cn/pub/sfbgw/zwgkztzl/xxxcgcxjpfzsx/fzsxllqy/202403/t20240322_496520.html
2.关于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的思考进入新时代,全面推行依法治国亦催生出全新的法治思想,全新的法治思想将引领着法治的前行,同时也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高素质的检察队伍指明了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缜密的辩证思维、强烈的创新精神和高远的法理境界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进行了提炼总结。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https://m.ybtv.cc/cms/content/76749485
3.运用“一案到底”,提升中学生法治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旨在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培养做人做事的法治思维方式、观念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法治素养的培养上有所取舍,结合近年探索灵动教学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一案到底”设计与运用主要采取三大策略。 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910/10000936.shtml
4.专题16:不断提升法治素养.专题16:不断提升法治素养.ppt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十六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教一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二三学内容养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案例导入同学们经常发朋友圈,有多少是自己原创的?有哪些是转发的?是否曾经在朋友圈转发信息,后来却被证实是谣言吗?有些网络大V为博得眼球获得流量,有时发布一些不实消息,而同学们有没有成为不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228/7114140113006023.shtm
5.专题七如何提升法治素养(ppt课件).pptx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https://www.taodocs.com/p-568146217.html
6.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系统观念坚守法治思维在深化实践2024年以来,高台子镇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律法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会前学法、专题研讨等5次,班子成员法治思维进一步强化,法治素养进一步提升;采取举办法治讲座、集中轮训、法治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法律培训3次,培训“村两委”、党小组长、网格员等80人次,建设了一支懂法治、行法治的法治工作队伍;建立镇法律https://www.ntv.cn/zxhArticle.shtml?id=22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