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概论(三)

第十一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民生的重要性

1、民生事关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生计,决定党的事业成败和国家的命运兴衰。

2、增进民生福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3、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4、增进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

工作思路: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重中之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重要方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是什么: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

怎么办: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前进。坚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社会治理的中心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框架,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要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把干部主动下沉服务和激发群众自治活力结合起来,探索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1、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2、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问题。

3、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4、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领域挑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一理念,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发达国家应减少的是”奢侈排放“,中国则是最大限度地克制”生存和发展排放“。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着重处理好四对关系: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十三章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

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

为什么:国家总体安全观,运用总体战略思维和宽广世界眼光把握国家安全,既回答了如何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安全问题,同时又回答了如何解决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为破解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难题、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统筹发展与安全

1、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

2、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3、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第十四章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第十五章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一国两制根本宗旨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统则强、分必乱”,这是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必定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和势所决定的。决定两岸关系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发展进步。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第十六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1、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2、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政策,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3、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4、秉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理念,构建新型政党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崇高目标。

全球治理体系

1、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2、多边主义符合各国人民利益,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

3、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4、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最终要靠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第十七章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主线: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布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关键。

目标:建设起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最鲜明的品格。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跳出历史周期律问题,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就是自我革命。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答题”。

THE END
1.《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中国法学》内容提要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如何说明和论证司法裁判中抽象法律规范和具体个案事实的区分,已成为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法学理论主要通过休谟定律来说明此种区分的合理性,但遭遇巨大的挑战。系统论法学放弃了先验论的进路,将法律系统看作是一种运作封闭和认知开放的社会系统,进而将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区分http://www.fxcxw.org.cn/html/71/2024-12/content-27704.html
2.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认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出台《关于厚植生态http://gx.wenming.cn/xcsx/202403/t20240328_6756864.htm
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经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联系”的重点,强调相关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730/8063020075006115.shtm
4.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②作为文明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和公正,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平等性和公正性,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实现法治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健全的司法机构和公正的司法程序,以确保法律的公平实施和普遍适用。 本文所述的“法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2898490%3F%26
5.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精选6篇)参加发言的专家享誉国内外,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很高造诣;参加发言的博士和评论人也都是有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法治文明与公平正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发言中有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如何解决的建议,贯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意见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wc4s70j.html
6.厚植法治文化建设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彰显了法治文化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文明发展规律、法治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https://pfw.scun.edu.cn/info/1057/1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