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理论

原标题: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以和平支撑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和平、和睦、和谐都是中华文明和平性在不同维度的具体体现。其中,中华法治文明以遵循天地运行、四季流转等自然规律为参照基准,以“王道平”“天下平”为治国理政的最高价值理念,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切实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上。

人与人之间秉持“亲仁善邻”营造和谐关系。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秉持“亲仁善邻”的理念,首先强调对自我的约束和管理。对此,孔子就确立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国传统社会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以营造和谐关系为目标,形成了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为主要内容的礼治秩序。

基于礼治秩序,传统律法在内容上以义务为本位,要求行为人必须约束自己行为,以合乎礼治。中国传统基层社会蕴含乡土本色,民众基本上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长期生活在有限的范围内,多是聚族成村而居,人口流动性不明显,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也基本限定在宗族、邻里这些熟人之间。为保障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如果涉及价值比较大的财产变动,尤其是可能涉及乡邻关系变动的房屋、田产买卖时,国家律法确立了先问亲邻的制度,“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当宗族、邻里之间的纠纷在内部难以调和必须诉诸官府之时,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时也多以和宗睦邻为依归,强调和睦的重要性。此外,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等基层社会规范也是强调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个人必须先修身立德,同时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劝勉。作为中国历史上成文最早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乡规民约,北宋时期《吕氏乡约》的核心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四个方面均是从民众个体自身出发,修身立德,进而推己及人,以礼相交,互相扶助,以达致和睦乡邻的目的。

人与自然之间通过“致中和”塑造和美关系。中华文明认为“中”“和”是天地自然的根本运行规则,《礼记·中庸》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华法治文明遵循天地运行规律,制刑罚以惩处奸邪,施仁政以爱民富民,“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中华法治文明强调“致中和”,构建和美关系。

中华法治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为典型的是在刑事司法领域确立了秋冬行刑制度,在民事司法领域确立“务限法”。就秋冬行刑而言,古人认为一年四季与阴阳、德刑相连,其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因此,汉初统治者将秦朝的“四时行刑”视为虐政、暴政,萧何根据《月令》的规定,顺应天道阴阳,改为“季秋论囚,俱避立春之月”。至迟到唐朝时期,律典中已明确规定立春后、秋分前不决死刑,否则处“徒一年”的刑罚处罚,这都是强调人的行为不得违背自然规律。

国与国之间恪守“王者无外”发展和平关系。崇尚和平、反对战争是中华法治文明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为“王者无外”,天下各国皆平等,在对外关系方面深刻阐释了慎战止兵的思想。《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司马法·仁本》更是明确指出:“国虽大,好战必亡。”明太祖朱元璋亦认为:“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在“王者无外”思想指导下,中华文明主张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加强文明沟通,通过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传统中国的大部分朝代还倡导与其他国家交通成和,加强贸易往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发展与繁荣都是传统中国对外关系的代表。

交通成和、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对外关系的主流,由此,外国人不断涌入中国,涉外法治也成为中华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开放包容,有“万国拜含元”“万国趋河洛”的盛况,长安、洛阳之中,外国人络绎不绝。对于外国人,唐朝给予比较优厚的待遇,并有专门法令,“化外人归朝者,所在州镇给衣食,具状送省奏闻。化外人于宽乡附贯安置”。外国人增多之后,涉外矛盾纠纷不免产生,唐朝律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制:“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在保障主权的同时,充分尊重了他国他域的习俗与法律,体现了“和而不同”“以他平他谓之和”,从而实现和平共处共赢。及至明朝,这一规定发展为“化外人有犯”专条,即“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与唐律相比,明律规定坚持了属地管辖原则,但它恰恰体现了中华法治文明的和平性。

中华法治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倡导和平、和睦、和谐,主张共存、共进、共荣。人与人之间交往时,以义务为本位,要“亲仁善邻”,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互帮互助,共建和谐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也要“致中和”,遵循天地运行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和美。国与国之间,也要遵循“王者无外”理念,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倡导交通成和,加强贸易往来。中华法治文明的和平性,既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造中华文明和平发展环境的重要保障。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法治文明和平性的重要意涵,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潘萍,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河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社科基金“家事诉讼法律适用的宋代实践与当代价值研究”〈21FXC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THE END
1.《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中国法学》内容提要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如何说明和论证司法裁判中抽象法律规范和具体个案事实的区分,已成为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法学理论主要通过休谟定律来说明此种区分的合理性,但遭遇巨大的挑战。系统论法学放弃了先验论的进路,将法律系统看作是一种运作封闭和认知开放的社会系统,进而将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区分http://www.fxcxw.org.cn/html/71/2024-12/content-27704.html
2.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认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出台《关于厚植生态http://gx.wenming.cn/xcsx/202403/t20240328_6756864.htm
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经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联系”的重点,强调相关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730/8063020075006115.shtm
4.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②作为文明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和公正,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平等性和公正性,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实现法治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健全的司法机构和公正的司法程序,以确保法律的公平实施和普遍适用。 本文所述的“法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2898490%3F%26
5.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精选6篇)参加发言的专家享誉国内外,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很高造诣;参加发言的博士和评论人也都是有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法治文明与公平正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发言中有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和如何解决的建议,贯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意见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wc4s70j.html
6.厚植法治文化建设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彰显了法治文化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文明发展规律、法治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https://pfw.scun.edu.cn/info/1057/1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