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史料阅读与情境设问一、新课标解读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概念解析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是制度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其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但只有民主制的国家才有法治。(非民主制的国家是“人治”)法治:相对于“人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个治国原则和方法。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关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概念解析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阶段
内容
意义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组织法》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修改《宪法》、《刑法》、《诉讼法》、《经济合同法》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依法治国”、“尊保人权”入宪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宪法修正案》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中.民法典》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49年《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协商会议组织法》开始法治建设历程思考1:结合表格分析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呈现出的特点?特征1:宪法主体从“法制”到“法治”——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意义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组织法》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修改《宪法》、《刑法》、《诉讼法》、《经济合同法》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依法治国”、“尊保人权”入宪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宪法修正案》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中.民法典》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49年《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协商会议组织法》开始法治建设历程特征1:宪法主体特征2:曲折发展从“法制”到“法治”——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意义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宪法》、《组织法》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修改《宪法》、《刑法》、《诉讼法》、《企业法》《合同法》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依法治国”、“尊保人权”入宪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宪法修正案》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中.民法典》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49年《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协商会议组织法》开始法治建设历程特征1:宪法主体特征2:曲折发展特征3:与时俱进从“法制”到“法治”——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③20世纪90年代:开展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
对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②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的核心和精神动力;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