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离不开道德的浸润滋养,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河源市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法治力量涵养城市文明,着力推进法治河源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发展。
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法治涵养城市文明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为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推动河源市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轨道新阶段,目前河源市正研究制定《河源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河源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该《条例》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倡导和治理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规定了执法、政务服务与公共服务、公共秩序、饲养宠物、公共卫生、交通秩序、社区、乡村等十五类基本文明行为规范,并建立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系相匹配的促进与保障机制,通过正向激励促进与保障文明行为。
立法是执法的基础,执法是立法发挥法律效力的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河源市积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提供保障。
“我们围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上线运用行政执法两平台,常态化开展执法案件评查,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河源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河源市积极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稳妥推进镇街行政执法,将279项行政执法职权下放到镇街,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常态化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对全市国家机关履行普法职责起到了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法治基础。
不断创新普法宣传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注重百姓需求,做精普法宣传大餐,努力做到“有声有色、有形有效”。行走在河源街头、村镇,均能看到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公园内张贴着各种法治知识,让市民在逛公园的同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在河源高级中学,学生们身穿制服,庄严地坐在“模拟法庭”上,再现庭审现场,在实践中增强法治素养;在河源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VR体验区、法律咨询区、法律阅览室、仿真毒品展览区依次映入眼帘,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法治教育……
河源市在普法宣传的过程中,注重抓领导干部和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网络等“法律八进”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600多场次,发放各类宣传品、普法资料70多万份,接受群众咨询1.5万余人次,直接受众人数45万余人次。同时,河源市还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大力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不断强化基层法治建设。
为激发广大市民主动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河源市还不断丰富和繁荣法治文化,通过举办法治文化节、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开设电台普法栏目《法治声音》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普法氛围。当前,市直及县区建成9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其中7个获评省法治文化主题公园,闻啸轩学堂在2020年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电台普法栏目《法治声音》被评为第一批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为文明城市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