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的古今之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十讲》是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韩伟、西北大学法学院博士闫强乐在法文化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以“构建中国法治模式”作为价值追求,着眼于发掘中华法治文化的历史传统与时代意义,并积极探寻法治传统与法治实践的契合点,为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法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

别出机杼:追寻“法治文化”的历史传统

但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的当今社会,以西方为中心的法律话语霸权逐渐衰落。随着“法律东方主义”的认知局限被打破,人们更加重视从中国历史经验与文化传统中汲取推进法治建设的营养。乘此东风,《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十讲》便大胆突破“法治”概念之窠臼,以“构建中国法治模式”为价值追求,引用管子与韩非“以法治国”之论说,阐释中国古代法“法治”观念——中国古代的“法治”指的是以法律作为治国理政和控制社会的重要手段。进而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体察的基础上,指出“中华法治文化是以儒法思想为精神内核,以周秦汉唐法制为外在形式,指向国家富强与治理效能的法文化系统”。这是一种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法律现象的有益尝试,此举不仅有助于拿回对法治文明的阐释权与评价权,而且将指向治理的传统法文化纳入研究范畴。这种研究视角的转变,将研究的重心聚焦治国理政的政治运作过程,既能充分挖掘中国古代大国治理的智慧资源,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又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博览远观:重塑中华法治文化谱系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法治文化,并深刻影响当今社会法治建设。在对我国法治传统充分发掘的基础上,该书作者试图构建一个贯通古今,兼容并包的法治文化谱系。

古为今用:优秀法治文化的现实观照

《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十讲》中,几乎每一讲都提炼了优秀法治文化中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的有益因素,为当今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来自历史长河的丰厚滋养。比如本书第八讲《乡法自治:中华法治文化的民间经验》,就在考察中国古代“乡法”的形成与保障机制,总结陕南乡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回应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如何治理”的问题。书中指出,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一方面需要发挥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重塑乡村治理的引领者、保障者。针对这两个方面,提出建立事后“司法审查”机制,保证乡规民约的合法性;拓展新乡贤的生成和培育途径;拓宽户籍准入制度,强化对新乡贤身份、财产平等保护等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对健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或许具有一定的史鉴价值。

THE END
1."法治"≠“法制”,不要搞错了!“法治”一词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一个词,许多人往往不加区分的与“法制”一词加以等同使用。近日,小编在一些总结、汇报、文件以及一些宣传材料中发现,有些单位错把加强“法治建设”写成“法制建设”,将开展“法治宣传”写成“法制宣传”,将举办“法治讲座”写成“法制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k5NzU5Ng==&mid=2651189320&idx=2&sn=c7f234e544a28317fdde4677cd478eb3&chksm=8596854cb5a9d65ace9d9e72d05529ca5918a4d7c25a9916f970fdeb73e3164286b366093d49&scene=27
2.浅析文明与法治文明贾磊摘要: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在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对建设一种怎样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本文主要从法学的角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611/8446471.shtml
3.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涵2024年第13期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离不开对中华文明形态的把握。站在中华文明高度,才能科学认识中华法治文明。综合来看,学界尽管经常使用“中国法律文明”“中华法制文明”“中华法治文明”等概念,但却很少对此类概念进行清晰而准确的定义。究其原因,一方面,难以对法律范围有所框定;另一方面,文明概念本身也经常与文化概念相互混同,以至于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13/202407/t20240710_106783.html
4.法治建设和法治文明建设的区别意义不同和目的不同的区别。1、意义不同:法治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2、目的不同:法治建设目的是搞好生态环境,法治文明建设的目的是合理规划生态环境。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6501777632835325.html
5.论法治文明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而且“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在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关系不仅已成为时代潮流,而且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以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均已突显出了其特殊重要意义,它们都是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所不可须臾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0932_67281.html
6.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精选6篇)关于法治文明的几点看法(精选6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我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wc4s70j.html
7.做中华法治文明的传薪者做中华法治文明的传薪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景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一个学校的学术传统,还是一个国家的法治传统,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都有赖于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值此开学迎新之际,我想从法律史专业的角度,谈一谈现代法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10/id/7574414.shtml
8.论法治文明/文正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而且“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在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关系不仅已成为时代潮流,而且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以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均已突显出了其特殊重要意义,它们都是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所不可须臾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209
9.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12页)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docx,PAGE 1 -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 精神文明建设 基本说明 基本说明 授课人数:42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班级:高二(10)班 课题出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0课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811/8024023054005120.shtm
10.中华法制文明的起源及主要特征转自:法治日报 □ 张晋藩 早在文献中的黄帝时期,中华法制文明的曙光便已投射在中国的土壤上。史载黄帝战败三苗之后灭其族而用其刑https://finance.sina.cn/2023-11-08/detail-imztvtry1772130.d.html
11.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方略 论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表现和功能互补 创建法治型精神文明的几个法理问题 法的普遍性、确定性、合理性 辨析 关于中国的法制现代化问题 在法治的框架内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律文化 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设中的命运 https://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8319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