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要求逐渐增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成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焦点。教育部所发布的《新课标》中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加以明确,其中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在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设则成为了主要的议题,如何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则是重中之重。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他们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机制,树立道德标准,清楚法治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
对于小学生而言,价值观尚未形成,且当前的社会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小学生所接收的信息“鱼龙混杂”,极易使其思想价值观出现偏差。在当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
(二)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凝聚力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使得班级的同学具有共同价值观,进而有效加强了小学生的凝聚力。因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比较溺爱孩子,在家中多数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于学生有时候会存在过分宠爱的情况,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能够让小学生这一群体摆脱家庭的因素,使其逐渐社会化,让其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进而将班级的各个不同个体聚集一处,形成较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除此之外,还对学生的人格完善、社会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创新
与小学其他所设课程一致,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由此推进课程环节。但目前来看,三维目标虽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目标而言具有一定优势,但存在问题也较为明显,主要包括效率低下、对学生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而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应当是以学生素养培育为中心,将新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公共参与”的培育主要体现在唤醒学生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比如:笔者在对家进行介绍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在家中从早到晚会做哪些事情?通过文字了解父母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父母会做些什么?由此体会父母的辛劳。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辅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家”的概念更为明确。
除此之外,我还将《赡养法》融入到课程之中,由此实现“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成年后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思考在家中“我们”应当如何去做。由此引出我们要学会做人、懂得感恩,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二)教学方式创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可谓图文并茂,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创设新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且自控力较弱,而兴趣则可以很好地吸引他们注意力,但个人的兴趣爱好经常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基于此,教师需要从传统教学转向创新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信息技术相连接,让学生可以在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评价创新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然后以民主评价作为分层评价体系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建立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信心。对于差生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因此评价会相对宽松,而对于优等生评价会相对较严格,在上课时,对于不同的提问也要有所区分,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信心,使得师生的关系也更为融洽。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想政治因素,进行团队学习、自主创新等进行有效评价,而不单一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比如:在开展《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活动后,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同时教师也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表现等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