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断裂的后果(二):对“基础”的两个理解中国经济法制报

我想,读者会有两个疑惑,一个是刚才这一节所描述的,只是法理学的落寞(幕),而算不上“精神分裂”。当然如此,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法理学患上的是“双重人格”这个最简单的“精神分裂”,而思想启蒙方面的成就与挫折,实在谈不上双重人格,最多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所以每过一些年就会讨论一次“法理学向何处去”。另一个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提及从“国家和法的理论”这个名称如何向“法学基础理论”和“法理学”的转变,而这被认为是确立法理学之学科地位的终极之举。其实,这才是法理学“双重人格”的真正由来。

还是回到“国家与法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其中的“不存在一般法权”这个枢纽,由于承认法的继承性而被抛弃;但“存在一般的理论概念”与相应的“一般理论概念对其他法权部门的指导”,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于这些剩下的部分,主要是关于法律(法权)而非国家的,所以在1980年代就被直接更名为“法学基础理论”,以表达与“国家与法权理论”的区隔。其后,尽管到1990年代,“法学基础理论”再次更名为“法理学”,但这两个基本底色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法理学“精神分裂”的主要病灶。

既然“法学基础理论”与“法理学”只是“换汤不换药”,那么法理学的“精神分裂”,其实就是法学基础理论的“精神分裂”,因为其中的“基础”可以做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解,并且它们无法被同时放置在同一个学科之中,法理学的双重人格于是形成。基础的一个含义是“导论”(introduction),另一个含义是“根本”(fundamental)。

在前一意义下,法学基础理论不过是“法学的入门知识”,或者简称为“法学导论”,它是学习其他法学知识的预先铺垫,也就是学习部门法学之前的热身阶段。但在后一理解之下,法学基础理论成为法学的根本或根基,而不可能是学习其他法学知识的预备和热身;并且,由于其显而易见的抽象性,暂且不妨称之为“真正的法理学”。由于知识层次上的差别过于明显,“法学导论”与“真正的法理学”不可能被同时安排在一个学科当中;甚至,“法学导论”本身,根本就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最终只是一门带有预备性质的“课程”而已。尽管它仍带有一定的法学色彩,但由于其基础课程的属性太过明显,也就同时担负了向其他学科普及法律基础知识的职责。

到此为止,前面所讲的“精神分裂”的两个具体现象,就变得可以理解:

其一,之所以在法理学之外还存在“法学理论”的称呼,因为它实质上仍是法学基础理论。但其中蕴含的“法学导论”的含义,实在无法用来命名一个学科,所以只能舍弃其中的“基础”二字,这就留下了含义不明的“法学理论”。相应地,法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也就是必然的结果,道理非常明显:对于“法学导论”来说,最多只能说它有教学方面的价值,只有作为法学根本的“真正的法理学”,才有可能具备科研价值。但由于“法理学”的含义仍晦暗不明,于是只能搁置争议、各自理解了,研究者就很容易陷入各说各话的处(窘)境,法理学只能是名义性的学科:当研究者被问到自己的学科归属时,将“法理学”扯过来以作遮掩。

其二,法理学之所以要两阶段教学,是因为“法学导论”与“真正的法理学”是完全不同的内容,无法在同一门课程中同时完成讲授的任务,所以只能分阶段进行。与之相对,其他因内容的丰富性而必须采纳两(多)阶段教学的部门法学,一定会强调不同教学阶段之间的连续性,要求学习者必须将分属不同阶段的内容视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之所以采取分阶段教学,单纯是基于“教学方面”的理由。但法理学的分阶段教学,并非因为教学方面的理由,而是因为这两部分的性质差别过大,必须将它们严格分割开来,甚至都不能强调二者之间的连贯性。所以,法理学的两阶段教学,经常性地被安排在专业课阶段一首一尾,处于其中的正是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入门”与“根本”的不同要求。

其实,真正的症结在于:“一般法律概念”与“指导部门法(学)”这两个部分固有地不相容。如果法理学是法学的“导论”,作为其内容的一般法律概念,如果不是研究者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拣选的,就只能由大多数部门法学所共享的那些概念组成;但这样一来,法理学就无法指导部门法学,反而要对部门法学的发展亦步亦趋。如果法理学是法学的“根本”,它看起来就有了指导部门法学的资格;但部门法学的研究者势必追问如下的问题:你的内容究竟如何获得?你还能称得上是法学吗?无论答案是什么,指导的含义都会面对巨大的挑战:如果答案仍是来自部门法学,指导的意义就很难维持,这等于重回法学导论的思路;如果答案是来自法学之外的领域,那么你既然连“法学”都算不上,凭什么说自己能够指导其他部门的“法学”?(未完待续)

THE END
1.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以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是()。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表现形式是经济体制,即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观念(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查看详情]https://www.360kao.com/shiti/334-294308.html
2.以下各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经济体制B法律C哲学D政体C、 政治法律思想 D、 劳动者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明勇马讲2210]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A、生产关系 B、经济体制 C、国家政权 D、自然科学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道德是由一定的的()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 A、政治制度 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39/33332092.html
3.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跪谢dlfjeital2014.03.29浏览84次法律法规分享举报 老师说属于社会意识,可参考书上特别指出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属于政治思想吗?还有,上层建筑都属于社会意识吗? dlfjeital 采纳率:58% 等级:9 已帮助:15人 私信TA向TA提问 1个回答 法易小助手 2014.03.30 法易小助手 采纳率:85% 等级:23 已https://wenda.so.com/q/1412768670709020
4.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属于上层建筑变革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属于上层建筑变革。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涉及到社会经济基础的调整和利益分配的变化,因此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方面的相应变革。 具体来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对社会政治制度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572672951799752644.html
5.下列各项,哪一个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A.政治法律思想B.政党C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下列各项,哪一个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 A.政治法律思想 B.政党 C.国家政权机构 D.法庭A.1B.2C.3D.4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https://www.shuashuati.com/ti/633feeea51e34bba850923824c08b3fd.html
6.2020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卷三)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 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即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 ) A.宇宙神灵 B.劳动 C.人民群众 D.英雄人物 6.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艺术 B.国家政权 http://zdcycj.com/m/view.php?aid=617
7.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吗?政治宗教,道德,哲学,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语言都属于观念上层建筑。那么文化当然是前面的一个方面或几个http://bbs.kaoyan.com/t4062049p1
8.政治上层建筑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政治上层建筑”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政治上层建筑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政治上层建筑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政治上层建筑”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1950114.htm
9.专升本政治科目题型及考情分析(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根源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http://www.ntxlts.com/m/387/
10.高中思想政治:如何区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别属于社会意识还是社会存在?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社会存在。 上层建筑中各种设施---社会存在;其他属于社会意识,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等。 注意:有关经济方面的制度都属于经济基础,如: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 结论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26/5231101001004313.shtm
11.王金霞:论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一种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讨论摘要本文以一种分析的方式来讨论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问题。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每一个命题本身都蕴含着多种理论上的困难,法律在什么意义上属于上层建筑,法律的调整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应该从什么意义上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51
12.政治体制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这种具体表现形式指党和国家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政府领导体制(或叫行政机构)、政权领导体制(或叫权力结构)、政治法律设施等。政治体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范畴,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但二者并不是等同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应当体现基本政治制度的要求。社会主义政治体制https://www.suinian.com/book/1482/557343.html
13.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在这里,毛泽东为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即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中系统地论述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他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http://chinaps.cass.cn/shjk/zzxlwsjk/mkszyztyj/zxpzzll/201506/t20150626_2365394.shtml
14.李林: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法律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不仅先于自己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而且往往成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前提、制度https://law.ucass.edu.cn/info/1985/6681.htm
15.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十八、法律的阶级性所用法律的阶级性是:法律产生于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属于特定社会上层建筑之一。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属性. 十九、法律的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教育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是从法律规范调整人的行为这一特征来分析法律所起的作用;2.法律的社会作用是从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角度分析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