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中华古圣先贤你知道多少?七

【摘要】“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中华古圣先贤”就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英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中,中国古代有许多人,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为圣人。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有多少圣人,他们又因何成圣的呢?“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正气”在各行各业里靠这种正气万物生生不息,生长流传。但“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能量的“正负”之间,产生的效果,天壤之别。笔者乃“百无一用的书生”,然懂得“位卑未敢忘忧国”;现实中“文化断层”日显突出,必须“亡羊补牢”,防微杜渐------;

《中华古圣先贤图解》设计理念:“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两者的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文字释文:1、《中华古圣先贤人物(成就一览)》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顾绍骅对中国精神的理解:为了国家民族及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松懈意味停滞不前,放纵等于毁灭!

二十五-1、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也有吕政一说(详见“人物争议-姓名之争”目录)。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赵国时期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国派王齮围攻赵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与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才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得以顺利回国。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赵政,因为赵姬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此时赵国亦奉子楚夫人赵姬及子赵政归秦。此时赵政才得以回到秦国。

安国君继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发疾病去世了,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继位掌权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嬴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当初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后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门客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须、眉毛就献给太后,供其淫乐。

秦王政渐长,太后也怀上了嫪毐的孩子,怕被人发现,便借口寝宫风水不好,要搬到别处。秦王政准许,于是他们搬到雍县的离宫,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嫪毐也以秦王政假父自居,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把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告诉秦王政,秦王政得知后非常生气,嫪毐慌了,准备叛乱。而当时嫪毐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秦国中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王弟长安君成蟜率领大军攻打赵国,中途谋反,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攻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王政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

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政的关系已无法挽回,便饮毒酒自杀。其后,虽然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之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还是重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魏国被迫把部分土地献秦,韩国亦被迫把南阳地献给了秦。秦派内史腾做南阳假守。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将王翦率领士兵直下井陉(河北省井陉县西),秦将杨端和率领河内兵进围赵都邯郸。赵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大破赵军,王翦、羌瘣尽定赵地,俘虏赵王。秦王政亲赴邯郸,坑杀了自己幼年居住邯郸时的仇家,然后从太原、上郡返回。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族数百人逃到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秦国在赵都邯郸一带建立邯郸郡。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辛胜攻燕国。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败于易水以西。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辽东。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求和。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定韩的叛乱,乘机处死韩王安。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开封市),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秦王政就在魏的东部地区建立砀郡。同年,秦王政派李信、蒙恬带20万大军攻楚。李信攻楚的平舆(平舆县北),蒙恬攻楚的寝(安徽临泉县),取得初步胜利。秦楚两军在城父邑(今安徽省亳州东南城父集)相遇,楚军乘秦军不备发起反攻,大败秦军。后秦王政派王翦和蒙武带60万大军出征,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州东南),迫使楚将项燕自杀。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秦于楚地设九江郡(安徽寿县)、长沙郡(湖南长沙市)。

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设置会稽郡,楚国灭亡。[48]秦王政在灭楚的同时,不断地向东扩展,陆续设郡,并攻取鲁地,设置薛郡(山东曲阜)。同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燕国。接着又回师攻代,虏代王嘉,建立代郡(河北蔚县西南)和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

秦国从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继而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开始平定南方百越。从此,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进入了帝国时代。

开创帝制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8]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乃称皇帝。他还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此外,他还信奉阴阳家所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故以十月为岁首。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定咸阳(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他们迁徒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也同时被迫迁徙,叫做“迁虏”,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将蒙恬夺河南地,设置34县,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巡游求仙

秦刻石

卢生劝说秦始皇道:“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么东西与它们相克。我们建议您要不时秘密出行,来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您居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与神仙交往,希望您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秦始皇就对外宣称说:“我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他还下令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

秦始皇派他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求仙山,后不知所终,或许是遇海难,或许是漂到某海岛定居,后者可能性更大,民间传说是到日本去了。

焚书坑儒

主词条:焚书坑儒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又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等仙人踪迹,后来又使韩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对于秦始皇这种行为,也有儒生表示劝谏的,博士齐人淳于越建议始皇仍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的政策,始皇交给臣下讨论。丞相李斯反对。李斯的奏议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论》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准保存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愿学法令,则以吏为师。

始皇心里已感到受骗,于是命令御史案问诸生,互相揭发牵连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把他们都在咸阳活埋。有人认为《史记》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病逝沙丘

主词条:沙丘之变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段,二人在沙丘宫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逼迫他们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鲍鱼”的味道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回到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为政举措

政治

首称皇帝

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以为这些称号都不足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68]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称号。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首先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其次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第三,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最后,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南征百越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发动了南征百越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秦朝诸战中最艰难激烈一仗。秦军共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两路攻南越,其余两路攻西瓯。《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秦始皇南征百越的艰难历程:“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战争前后相持达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势如破竹,该战使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史籍称先秦时期岭南是烟瘴南蛮之地,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至秦军南下带来先进技术始融入文明。秦军南下带来了北方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迅速从刀耕火种时代平稳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秦攻百越战争是秦始皇统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原与百越的融合及百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击匈奴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开发北疆

北伐匈奴的同时,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实之初县”。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进一步增加了徙边的人数。除谪徙刑徒外,还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从内陆徙民三万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这些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北方边地,充实武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拓西南

秦始皇为开拓西南,由于西南各族人民和内陆有着长期的交往,决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发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栈道开通后,大秦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与此同时,秦又经蜀郡,加强了与邛都、筰、冉者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内陆的关系,而且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

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万里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

旬邑秦直道标志碑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

行同伦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大移民

历史评价

尉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卢生: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贾谊: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主父偃:①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②务胜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伍被: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

严安: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司马迁:①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竞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②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③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盐铁会议”中文学:弃仁义而尚刑罚,以为今时不师于文而决于武。赵高治狱于内,蒙恬用兵于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班彪: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班固:①周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②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王朗:无德之君,不应见祀。

裴元略:尧舜茅茨,周卑宫室,故致和平,庆隆八百。始皇穷极奢丽,嗣不及孙。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虞世南:彼始皇者,弃仁义而用威力,此可以吞并而不可以守成,贻训子孙,贪暴而已。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夏曾佑:“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柳翼谋《中国文化史》:“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吕思勉: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87]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运粮饷去供给;这样,人民业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87]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淫侈则不可恕矣。[88]

翦伯赞:“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陈登原《国史旧闻》:“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梁启超《战国载记》:“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并认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不失为盖世之雄主,而其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忌刻。汉代所撰成的史籍多叙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读史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应被前人有所偏执的记载所左右,需要以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价。

辜鸿铭:“大约两千年前,我们中国人就在本国与这个极其骇人的超人面孔打过了照面,直到今天,中国的文人学士一想起他的名字,就不寒而栗。他在中国,人称秦始皇,就是那个修筑长城的皇帝。”

黄仁宇:“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后来的历史看,当时的这些改革不管其理由多么充分,却侵害了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引起了激烈的反对。正是这种普遍的憎恶,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干的继承人,说明了民众奋起造反和公元前207年、也就是始皇帝去世才四年时秦王朝覆灭的原因。不过,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中国已由分封制的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一直存在到20世纪。

人际关系

长辈

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

祖父:秦孝文王嬴柱

祖母:夏姬

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异人)

母亲:赵姬

兄弟

长安君成蟜。[30]另外,秦始皇生母赵姬与嫪毐生有二子,皆被杀死。[26][34]

子女

秦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少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其对秦始皇其他子女展开清洗。除长公子扶苏被赐死于军中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迫拔剑自杀,另有六名公子被戮死于杜县。而据《史记·李斯传》,有十二名公子在咸阳市中受戮;公子高则在胡亥清洗兄弟时自请为秦始皇殉葬,获准;另有十名公主,被害于杜县。不过,以上尚非秦始皇的全部子女。

另外,1977年,在陕西省临潼县上焦村秦墓发掘时,曾有铜印章“荣禄”和“阴嫚”出土,一说与秦始皇子女有关,另说实与之无关,还有观点称“阴嫚”可能为秦始皇之妃。

轶事典故

接纳死谏

秦王嬴政处死嫪毐后,将母亲赵姬迁至萯阳宫居住,并下令说:“谁敢进谏太后的事,就把谁杀掉,犁开他脊背,切断他的四肢,放在阙下!”因进谏而死的已有二十七人。齐人茅焦请求见嬴政,嬴政派侍者问:“你是不是进谏太后事的?”茅焦回答:“是。”侍者回去禀告嬴政。嬴政说:“去告诉他,他没看见阙下堆的死人吗?”侍者告诉茅焦,茅焦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宿,现在死的已有二十七人,我来就是为了凑够这个数。我不是怕死的人,去禀告吧!”侍者又将此言禀知嬴政,嬴政大怒说:“这家伙故意来违抗我的禁令,快烧开水煮他,还想堆在阙下吗?”嬴政按着剑坐,满嘴喷沫。使者召茅焦进宫。茅焦对嬴政说:“陛下将假父车裂,这是嫉妒;把两弟摔死,这是不慈;把母亲迁走,这是不孝;用酷刑杀死谏士,这是暴君桀纣的行径。天下知道,不会有人再倾向秦国,我恐怕秦会灭亡,真为陛下担忧。我的话已说完,请将我处死。”于是自己解衣伏在铡刀座上。嬴政下殿,一手扶起他,一手挥开左右说:“赦免他,先生穿好衣服,我愿听你的话。”马上封立茅焦为仲父,官爵为上卿,并将太后迎回。

荆轲刺秦

参见:荆轲刺秦、图穷匕见

十二金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器,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即十二金人。据传是秦始皇用来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金属所铸,也有传说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铸。

传国玉玺

秦始皇刻“传国玉玺”,一说取材于“和氏璧”。据传,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

结识外星人

据《拾遗记》称,秦始皇时期与天外之民有过接触,从他们那里学来了铬金属镀到青铜剑上的铸造技术。

跑马修堤

参见:秦始皇跑马修金堤

封禅泰山

参见:秦始皇封禅泰山、泰山封禅

神秘谶语

阿房阿房亡始皇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有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流传。

始皇帝死而地分

史书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发生了荧惑守心的凶兆。同年,有颗陨星坠落在东郡,落地后变为石块,有个“黔首”(老百姓)在那块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听说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焚毁了那块陨石。

今年祖龙死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深秋的一天,秦始皇还在巡游,前面忽然出现一个陌生人,拦住马车。这人手里拿了一块玉璧,不声不响地塞给使者。使者狐疑接过,未及开口,对方就抢先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掷地有声。使者吓得够呛。“今年祖龙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龙,君之象。意思是说今年秦始皇要死。陌生人撂下这句石头般冷硬的话,掉脸儿飞快走掉,使者回过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亡秦者胡

秦始皇让卢生四处求访神仙,他从海外带回图书,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胡”是胡人,派三十万人北去击匈奴。却没想到的是秦朝在他儿子胡亥手里灭亡的。

出巡逸事

五大夫松

秦始皇上泰山封禅祭山,下山时忽遇暴风雨,只得在松树下躲避。始皇认为松树有功,于是封树为五大夫,是为五大夫松的典故。

大怒湘君

《史记》记载,秦始皇出巡时,在湘山祠遇到大风,几乎不能渡河。秦始皇问博士(一种官职)说:“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在这里。”秦始皇对这个湘君非常生气,认为是在故意与他作对,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光。因为当地是红土,湘山也变成了红色的秃山。不过出土的秦代简牍记载与之相反,秦始皇在巡游湘山时赞叹“其树木野美”,明令“皆禁勿伐”。

始皇射鱼

秦始皇巡游海上,方士徐市(徐福)等入海求长生不老药,几年也找不到,害怕始皇责罚,谎说:“蓬莱仙药可以求得,但海中有大鱼阻碍,到不了那里,希望派善射的武士一同往,用弩箭射它。”始皇又梦见与海神作战,博士官解梦,说:“水神常化做大鱼蛟龙的样子,这种恶神应当除去,善神自会来临。”于是始皇命令海船带上捕大鱼的器具,自己亲自带上连弩,等大鱼出现射杀。船行至之罘时,射杀一条巨鱼,是为始皇射鱼的典故。

鞭石入海

传说秦始皇作石桥,想东渡大海,观日出之处。当时有神人,能驱赶石头下海自动成桥,嫌石头行得慢,神人就用鞭子抽打,石头都被鞭得流血。到晋代时石头还向东倾斜,颜色还是红的,是为鞭石入海的典故。

秦镜照胆

据说秦始皇有一面宽四尺、高五尺九寸的方镜,人正面来照,镜里映像却是倒的。用手扪住心照,可以清楚看到肠胃五脏。如果人有疾病,就掩心来照,可以知道病在什么部位。女子如果有邪心,就照出她胆张心动。秦始皇常用这面方镜来照宫人,有胆张心动的就处死。

人物争议

姓名之争

秦始皇的姓名有如下多种说法:

嬴政:史载秦始皇的“姓”为嬴,“嬴政”是秦朝灭亡以后人们在称呼秦始皇姓名时最为通行的用法,例如西汉时人扬雄著《法言》中有“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的语句;

赵政/赵正:史载秦始皇的“氏”为赵,故也有“赵政”之说,也作“赵正”,如出土文献《赵正书》。有观点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改“姓”为赵,所以才有赵政或赵正之说;

秦政/秦正:另一说秦始皇的“氏”为秦,故《汉书·贾山传》所载贾山在汉文帝时进上的《至言》中称之为“秦政”,《毛诗正义》卷首唐孔颖达序则写作“秦正”;

吕政:因世传秦始皇的生父为吕不韦,故东汉时出现了“吕政”一说。

外貌之谜

关于秦始皇的外貌,史书有两种描述: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用尉缭的话:“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

《太平御览》引用《河图》记载秦始皇“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第一段史料描述秦始皇高鼻梁、细长眼睛、胸脯似鹰、声音如豺,这种人刻薄少恩,心如虎狼。郭沫若甚至依据这段描述认为,秦始皇的这些特征是“生理上的缺陷”,因为他患有“软骨症”。第二段史料记载秦始皇高大魁梧,身高接近2米,腰身粗大、浓眉大眼。而研究人员依据秦陵附近出土的男性头骨,对其样貌进行了复原。有说法认为,该头骨的主人或许是秦始皇诸多儿子中的一个,因此可能会接近秦始皇的相貌。

身世之谜

秦始皇的身世,史书记载含糊不清,《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母为吕不韦的姬妾。《史记·吕不韦列传》则称始皇生母嫁给异人时,已经怀有身孕,至大期(怀孕十二个月)而生下了他,有人据此认为始皇是吕不韦之子。

配偶之谜

秦始皇的皇后在史书中完全没有记载。其观点有如下几种:

秦始皇没有立过皇后,之所以没有立,是因为后宫太多,无法确定;

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这种厚望的特殊要求延迟了他立后的进程;

秦始皇的母亲私生活不检点,以致有私生子,对秦始皇影响甚大,产生了仇恨女人的心理障碍,使他迟迟未能立后;

秦王嬴政的王后是楚国夫人,出身楚国王族,与华阳夫人和昌平君有密切的血缘亲情关系,扶苏的母亲也是这位楚夫人。华阳夫人去世后,楚系外戚集团的地位衰落,不仅昌平君被贬斥出京迁徙到郢陈,王后楚夫人的地位也大受影响。秦王嬴政当了皇帝以后没有册立皇后,他在多位儿子中重视皇长子扶苏,却又没有正式册立扶苏为太子,都与此有直接的关联。

死亡之谜

秦始皇之死,留下了不少疑点,例如:

死亡地点:《史记》记载始皇崩于沙丘,《赵正书》则记载始皇病重时已经到达柏人(在沙丘以西)。

遗命内容:《史记》记载始皇遗诏令扶苏返回,实际上是以扶苏为继承人,但未及发出即崩,赵高等趁机伪造了赐死扶苏、以胡亥继位的诏令;《赵正书》则载始皇召李斯等议事,同意了他们以胡亥继位的意见。

暴君之议

秦朝在统一后不久就频繁的大兴土木,尽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长城灵渠是利国利民的,但生产力仍遭到极大破坏,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卖到了一千六百钱,民众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历代都宣扬秦始皇残暴不仁,如焚书坑儒、大建阿房宫、长城、骊山墓等等。但从考古看来,”焚书“是有的,但是好在所焚的书在咸阳宫和民间多有副本,可惜的是周王室存放的珍贵史籍没有副本,也被付之一炬从此绝迹。“坑儒”是后世的说法,《史记》中记载为坑杀术士,但同时也提到“诸生皆诵法孔子”,也就是说这些术士和儒生算是一类的。阿房宫经考古发掘,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地基。但是为了修建规模庞大的阿房宫要备工备料,同样耗费巨大,后人有”阿房出,蜀山秃“之语,更不用说秦始皇在咸阳周围复制六国宫殿二百七十余座,还以甬道相连,耗费的民力就无法计算了。秦始皇背离了秦国崇尚节俭的传统,这是他的一大失误。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其中夹杂着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秦始皇虽然有大功于中国,但同时也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火种。对他的评价必然是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后人读书也难免接受了这些理论。

后世纪念

秦始皇陵

参见:秦始皇帝陵、秦始皇地宫

秦始皇死后埋在骊山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向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骊山墓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顶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可看出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秦二世将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始皇故里

参见:秦始皇故里、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

秦始皇生在邯郸。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异人在赵国娶赵姬为妻,在河北省的邯郸生下秦始皇,也称嬴政或赵政。秦始皇生于河北省邯郸市串城街朱家巷一带,邯郸市2014年在其出生地串城街建了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展出了当地战国时期出土文物和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

作者

作品

《秦始皇》[119]

《杂诗八首》[121]

《读〈封建论〉呈郭老》[124]

参见:秦皇岛、秦皇河

建筑

参见:秦皇求仙入海处、秦始皇行宫遗址、始皇庙、秦皇古道、秦始皇东巡宫

金币

参见:秦始皇金币

史料索引

电视剧名称

扮演者

1974

《一代暴君》

1986

1995

1996

2000

2001

2002

2004

2006

2007

2008

2010

2011

2012

2014

2015

2017

2018

2020

2023

电影名称

1962

1990

1999

二十五-2、范雎——战国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

范雎生卒年不详,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省芮城县)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辅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他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李斯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公元前271年,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前266年,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郡守。凡是以前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他都散家财物给予酬谢。

范雎任相后,还创修褒斜栈道,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

后长平之战爆发,范雎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又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助力长平,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晚年举荐蔡泽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早年生活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虽出身贫寒,但一直有很大的志向,而且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在魏国一直没能受到重用。他曾周游列国希望那里的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便回到魏国打算给魏王任职服务,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

随须使齐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燕将乐毅率燕、楚、魏、赵、韩五国兵马攻破齐国都城临淄,并一举略定齐国70余座城池,齐国仅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尚未攻破。齐湣王逃亡,被楚淖齿所杀。齐襄王在这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国势下,仓促在莒即位。后齐将田单力挽狂澜,智摆火牛阵,大败联军,力复70城,齐国这才免遭亡国,得以复兴。齐国蒸蒸日上的国势使当初随燕破齐的魏王坐卧不安,深恐齐襄王寻机报复。于是,魏王遣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议和修好,范雎以舍人的身份随从前往。

到齐国之后,朝堂之上,齐襄王对魏使臣须贾很不礼貌,责问魏国反复无常,并说先王之死与魏有关,令人切齿痛心。须贾嚅嚅而无言,不能应对。这时,须贾身后的范雎义正辞严地辩驳道:“齐湣王骄暴无餍;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齐桓公(指田齐的齐桓公)、齐威王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湣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自责,恐怕又要重蹈齐湣王的覆辙了。”齐襄王听完这番不卑不亢、鞭辟入里的雄辩,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心中暗自赞叹此人的胆识和辩才。他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个年轻人,什么也没有说。

齐襄王退朝以后,当晚,他便派人劝说范雎留在齐国,以客卿相处。范雎义正辞严地拒绝道:“臣与使者同出,而不与同入,不信无义,何以为人?”齐襄王闻知,心中甚为敬重,特赐予范雎黄金十斤以及牛、酒诸物。范雎身在异国,肩负通使重命,岂敢擅自受用私馈之物,一再坚辞不纳。范雎据实以告后,须贾令他封还黄金而留下牛、酒。范雎唯命是从。

范雎此番以随从舍人的身份随须贾前往齐国,见须贾被齐襄王数落得嚅嚅无言以对,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一来替主人须贾解围,二来维护魏国尊严。但这番话给他带来了难以想像的灾难,以至于险些送掉性命。

死里逃生

入秦之路

王稽辞别魏王和群臣,驱车回国,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车到湖邑时,远远望见有一队车马从西边奔驰而来。范雎便问:“那边过来的是谁?”王稽答道:“那是秦国国相穰侯去东边巡行视察县邑。”范雎一听是穰侯便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最讨厌收纳各国的说客,这样见面恐怕要侮辱我的,我宁可暂在车里躲藏一下。”不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向王稽道过问候,便停下车询问说:“关东的局势有什么变化?”王稽答道:“没有。”穰侯又对王稽说:“使臣先生该不会带着那般说客一起来吧?这种人一点好处也没有,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王稽赶快回答说:“臣下不敢。”两人随即告别而去。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处理事情多有疑惑,刚才他怀疑车中藏着人,可是忘记搜查了。”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说:“这件事穰侯不会甘休必定后悔没有搜查车子。”大约走了十几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追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人,这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

上书自荐

王稽向秦王报告了出使情况后,趁机进言道:“魏国有个张禄先生,此人是天下难得的能言善辩之士。他说'秦王的国家处境危险已到了层层堆蛋的地步,能采用我的方略便可安全。但需面谈不能用书信传达’。我所以把他载到秦国来。”秦昭王不相信这套话,只让范雎住在客舍,给他粗劣的饭食吃。就这样,范雎等待秦王接见有一年多。

当时,秦昭王已经即位三十六年了。秦国在南面夺取了楚国的鄢、郢重镇,楚怀王已在秦国被囚禁而死。在东面攻破了齐国。此前齐湣王曾经自称东帝,不久又取消了这个帝号。还曾多次围攻韩、赵、魏三国,扩张了领土。秦昭王武功赫赫,因而讨厌那些说客,从不听信他们。

穰侯魏冉、华阳君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而泾阳君、高陵君都是秦昭王的同胞弟弟。穰侯担任国相,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轮番担任将军,他们都有封赐的领地,由于宣太后庇护的缘故,他们私家的富有甚至超过了国家。等到穰侯担任了秦国将军,他又要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想借此扩大他的陶邑封地。

读了这封书信,秦昭王心中大喜,便向王稽表示了歉意,派他用专车去接范雎。

语激昭王

这样,范雎才得以去离宫拜见秦昭王,到了宫门口,他假装不知道是内宫的通道,就往里走。这时恰巧秦昭王出来,宦官发了怒,驱赶范雎,喝斥道:“大王来了!”范雎故意乱嚷着说:“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他想用这些话激怒秦昭王。秦昭王走过来,听到范雎正在与宦官争吵,便上前去迎接范雎,并向他道歉说:“我本该早就向您请教了,正遇到处理义渠事件很紧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现在义渠事件已经处理完毕,我才得机会向您请教。我这个人很糊涂、不聪敏,让我向您敬行一礼。”范雎客气地还了礼。这一天凡是看到范雎谒见秦昭王情况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是肃然起敬的。

远交近攻

秦昭王喝退了左右近臣,宫中没有别的人。这时秦昭王长跪着向范雎请求说:“先生怎么赐教我?”

范雎说:“嗯嗯。”停了一会,秦昭王又长跪着向范雎请求说:“先生怎么赐教我?”范雎说:“嗯嗯。”像这样询问连续三次。

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终究也不赐教我了吗?”

”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呢!秦国偏僻幽远,寡人愚笨不肖,先生竟屈尊来到这里,这是上天恩准寡人烦劳先生来保存先王的宗庙啊。寡人能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正是上天眷顾先王,而不抛弃他们的后代啊。先生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从这以后,事情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到大臣,有关问题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给我以指教,不要再怀疑我了。”范雎听了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连忙向范雎拜了两拜。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四面都是坚固的要塞,北面有甘泉高山、谷口险隘,南面环绕着泾、渭二水,右边是陇山、蜀道,左边是函谷关、肴阪山,雄师百万,战车千辆,有利就进攻,不利就退守,这是据以建立王业的好地方啊。百姓不敢因私事而争斗,却勇敢地为国家去作战,这是据以建立王业的好百姓啊。现在大王同时兼有地利、人和这两种有利条件。凭着秦国士兵的勇猛,战车的众多,去制伏诸侯,就如同放出韩国壮犬去捕捉跛足的兔子那样容易,建立霸王的事业是完全能够办到的,可是您的臣子们却都不称职。秦国到现今闭关固守已经十五年,之所以不敢伺机向崤山以东进兵,这都是因为穰侯为秦国出谋划策不肯竭尽忠心,而大王的计策也有失误之处啊,”秦昭王长跪着说:“我愿意听一听我的失策之处。”

可是范雎发觉谈话时周围有不少偷听的人,心里惶惑不安,不敢谈宫廷内部太后专权的事,就先谈穰侯对诸侯国的外交谋略,借以观察一下秦王的态度。于是凑向秦昭王面前说:“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纲寿,这不是个好计策。出兵少就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反会损害秦国自己。我猜想大王的计策,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尽遣兵力来协同秦国,这就违背情理了。现在已经看出这两个友国实际并不真正亲善,您却要越过他们的国境去进攻齐国,合适吗?这在计策上考虑太欠周密了。况且曾有过这种失算的先例,先前齐湣王向南攻打楚国,杀楚军、斩楚将,开辟了千里之遥的领土,可是最后齐国连寸尺大小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不想得到土地吗,是形势迫使它不可能占有啊。各诸侯国看到齐国已经疲惫困顿国力大衰,国君与臣属又不和,便发兵进攻齐国,结果大败齐国。齐国将士受辱溃不成军,上下一片责怪齐王之声,说:'策划攻打楚国的是谁?’齐王说:'是田文策划的。’于是齐国大臣发动叛乱,田文被迫逃亡出走。由此可见齐国大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耗尽兵力攻打远方的楚国反而使韩、魏两国从中获得厚利。这就叫做把兵器借给强盗,把粮食送给窃贼啊。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如今放弃近国而攻打远邦,不也太荒谬了吗?再说,过去中山国领土有方圆五百里,赵国独自把它吞并了,功业建成,名声高杨,利益到手,天下没有谁能侵害它。现在韩、魏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中心部位,大王如果打算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中原国家把它作为掌握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国、赵国。楚国强大您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您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您,齐国必然恐惧了。齐国恐惧,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奉事秦国。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乘势可以收服了。”

秦昭王说:“我早就想亲近魏国了,可是魏国是个翻云覆雨变化无常的国家,我无法同它亲近。请问怎么才能亲近魏国?”

范雎回答道:“大王可以先说好话送厚礼来靠拢它,不行的话,就割让土地收买它;再不行,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秦昭王说:“我就恭候您的指教了。”于是授给范雎客卿官职,同他一起谋划军事。终于采取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之后秦国执行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三座城池,前264年至前259年,向韩国出兵,先后攻占了少曲、高平、陉城、南阳、缑氏、蔺、野王等大小城邑几十座。

出谋划策

范雎后来又劝说秦昭王道:“秦、韩两国的地形,犬牙交错简直就像交织的刺绣一样。秦国境内伸进韩国的土地,就如同树干中生了蛀虫,人身内患了心病一样。天下的形势没有变化就罢了,一旦发生变化,给秦国造成祸患的还有谁能比韩国大呢?大王不如拢往韩国。”秦昭王说:“我本来就想拢住韩国,可是韩国不听从,对它该怎么办才好?”范雎回答道:“韩国怎么能不听从呢?您进兵去攻荥阳,那么韩国由巩县通成皋的道路被堵住;在北面切断太行山要道,那么上党的军队就不能南下。大王一旦发兵进攻荥阳,那么韩国就会被分割成三块孤立的地区。韩国眼见必将灭亡,怎么能不听从呢?如果韩国服帖了,那么就可乘势盘算称霸的事业了。”秦昭王说:“好的。”就准备派使臣到韩国去。

范雎一天比一天得到秦昭王信任,转眼间受到秦昭王的信任就有几年了。

秦昭王听了这番话如梦初醒大感惊惧,说:“说得对。”于是废弃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秦昭王就任命范雎为相国。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到封地陶邑去,由朝廷派给车子和牛帮他拉东西迁出国都,装载东西的车子有一千多辆。到了国都关卡,守关官吏检查他的珍宝器物,发现珍贵奇异的宝物比国君之家还要多。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此后,秦国不断地恫吓楚国,扬言由蜀地而下,秦军不消几日就可踏平楚国。

恩怨分明

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分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

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灾祸啊!”范睢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时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这里,怎么能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须贾趁便问道:“秦国的相国张君,你知道他吧。我听说他在秦王那里很得宠,有关天下的大事都由相国张君决定。这次我办的事情成败也都取决于张君。你这个年轻人有没有跟相国张君熟悉的朋友啊?”范雎说:“我的主人很熟悉他。就是我也能求见的,请让我把您引见给张君。”须贾很不以为然地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我是决不出门的。”范睢说:我愿意替您向我的主人借来四匹马拉的大车。”

范雎说:“你的罪状有三条。从前楚昭王时申包胥为楚国谋划打退了吴国军队,楚王把楚地的五千户封给他作食邑,申包胥推辞不肯接受,因为他的祖坟安葬在楚国,打退吴军也可保住他的祖坟。现在我的祖坟在魏国,可是你前时认为我对魏国有外心暗通齐国而在魏齐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当魏齐把我扔到厕所里肆意侮辱我时,你不加制止,这是第二条罪状。更有甚者你喝醉之后往我身上撒尿,你何等的忍心啊?这是第三条罪状。但是你之所以能不被处死,是因为从今天你赠我一件粗丝袍看还有点老朋友的依恋之情,所以给你一条生路,放了你。”于是辞开须贾,结束了会见。随即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决定不接受魏国来使,责令须贾回国。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请来所有诸侯国的使臣,与他同坐堂上,酒菜饭食摆设得很丰盛。而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像马一样喂他吃饲料。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屠平大梁。”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大为惊恐,便逃到了赵国,躲藏在平原君的家里。

范雎担任了秦相之后,王稽曾经对范雎说:“事情不可预知的有三件,毫无办法的也有三件。君王说不定那一天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一件事情。您突然死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二件事情。假使我突然去,这是不可预知的第三件事情。如果君王有一天死去了,您即使因我没被君王重用而感到遗憾,那是毫无办法的。如果您突然死去了,您即使为还未报答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假使我突然死去了,您即使因不曾及时推荐我而感到遗憾,也是毫无办法的。”范睢听了闷闷不乐,就入宫向秦王进言说:“不是王稽对秦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不是大王的贤能圣明,就不能使我如此显贵。如今我的官位做到了相国,爵位已经封到列候,可是王稽还仅是个谒者,这该不是他带我进关的本意吧。”

秦昭王便召见了王稽,任命他做河东郡守,并且允许他三年之内可以不向朝廷汇报郡内的政治、经济情况。范雎又向秦昭王举荐曾保护过他的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报答的,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瓦解合纵

当时,天下的谋士都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使六国联合起来攻打强秦,这时范雎对秦昭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因为秦对于天下的策士,平日丝豪没有怨仇,他们所以要聚会谋划攻打秦国,是因为自己想借此升官发财而已。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停着的都好好停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它们之间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呲牙咧嘴露出一副凶残相,互相争夺,乱咬乱叫。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范雎就派秦臣唐雎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千金,让他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并且对外宣称:“邯郸人谁愿意来拿黄金呢?”结果首谋攻秦的人没有拿赠金,而那些得到黄金的人,就跟秦国像兄弟一样亲密了。

范雎又告诉唐雎说:“您此番为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给了哪些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完就算功劳不小,现在再派人拿五千金给您。”于是唐雎又用车拉着大量的黄金出发,再度前往武安去收买天下策士,结果还没分完三千金,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为黄金而大起内讧。

大仇得报

公元前265年,范雎任秦相的第二年,秦国向东进攻韩国的少曲和高平,拿下了这两个城邑。

秦昭王听说魏齐藏在平原君的家里,想替范雎一定报这个仇,就假装交好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说:“我久闻您为人有高尚的道德情义,希望跟您交个像平民百姓一样无拘无束的知心朋友,您肯光临我这里小住几日的话,我愿同您开怀畅饮十天。”平原君本就畏惧秦国,看了信又认为秦昭王真的有意交好,便到秦国见了秦昭王。

秦昭王陪着平原君宴饮了几天,便对平原君说:“从前周文王得到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尊他为仲父,如今范先生也是我的叔父啊。范先生的仇人住在您家里,希望您派人把他的脑袋取来;不然的话,我就不让您出函谷关。”

平原君说:“显贵了还要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不忘低贱时的情谊;豪富了还要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不忘贫困时的友情。魏齐,是我的朋友,即使他在我家,我也决不会把他交出来,何况现在他根本不在我家呢。”昭王又给赵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说:“大王的弟弟在我秦国这里,而范先生的仇人魏齐就在平原君家里。大王派人赶快拿他的脑袋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动军队攻打赵国,而且不把大王的弟弟放出函谷关。”

助力长平

秦国继续推行远交近攻战略,攻打韩国。公元前264年,秦国进攻韩国的汾陉,夺取了它,并在靠着黄河边上的广武山筑城。

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韩国的野王,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国内隔断;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大举北进,进攻赵国。老将廉颇率赵兵迎敌,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范雎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设计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隆重、友好的接待,大肆向各国使者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使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秦兵虽然勇武善战,怎奈廉颇行军持重,坚筑营垒,等待时机与变化,迟迟不与秦兵决战。如此一来,两军相持近两三年,仍难分胜负。秦国君臣将士个个焦躁万分;却又束手无策。秦昭王问计于范雎,说:“廉颇多智,知秦军强而不轻易出战。秦兵劳师袭远,难以持久,战事如此久拖不决,秦军必将深陷泥淖,无力自拔,为之奈何?”范雎沉吟片刻,又向昭王献了一条反间计。

范雎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国都城邯郸,用千金贿赂赵孝成王左右亲近之人,散步流言道:“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恐难胜之。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

赵王闻之,将信将疑。派人催战,廉颇仍行“坚壁”之谋,不肯出战。赵王对廉颇先前损兵折将本已不满,今派人催战,却又固守不战,又不能驱敌于国门之外。于是轻信流言,顿时疑心大起,竟不辨真伪,匆忙拜赵括为上将,赐以黄金彩帛,增调20万精兵,持节前往以代廉颇。

赵括虽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确也精通兵法。但徒读经文书传,不知变通,只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自大。一旦代将,立即东向而朝,威临军吏,致使将士无敢仰视者。他还把赵王所赐黄金、财物悉数藏于家中,日日寻思购买便利田宅。

赵括来到长平前线,尽改廉颇往日约束,易置将校,调换防位,一时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浮动,紊乱不堪。范雎探知赵国已入圈套,便与昭王奏议,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火速驰往长平,并约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

白起是战国时期无与伦比的久经沙场的名将;一向能征惯战、智勇双全。论帅才,赵括远不能与白起相比;论兵力,赵军绝难与秦兵抗衡。范雎之所以秘行其事,目的就是使敌主松懈其志,以期出奇制胜。两军交战,白起佯败,赵括大喜过望,率兵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断了粮草,团团围困于长平。秦昭王闻报,亲自来到长平附近;尽发农家壮丁,分路掠夺赵人粮草;遏绝救兵。赵军陷于重围达46天,粮尽援绝,士兵自相杀戮以取食,惨不忍睹。赵括迫不得已,把全军分为四队,轮番突围,均被秦军乱箭击退,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长平一战,秦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赵兵40余万,除年老年幼者240人放还外,其余全部坑杀。

这次战役,秦军先后消灭赵军45万,大大挫伤了雄踞北方的赵国的元气,使其从此一蹶不振。战后,秦军乘胜进围赵都邯郸。虽曾有赵国名士毛遂自荐,赴楚征援,又有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只能是争一时之生存,无法挽回赵国败亡的厄运。

长平之战,在秦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与关东六国的战争,如果说秦惠文王时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话,至此则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虽有庞缓组织的最后一次赵、魏、韩、楚、燕五国合纵抗秦,但也仅仅是困兽犹斗而已。

邯郸之战

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省中部地区);白起亲率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但秦国虽在长平之战歼灭了赵国四十五万人,但自身也元气大耗。长平之战持续打了三年,旷日持久。且秦国的供给线是赵国的三倍以上,输送粮食过程中造成的消耗远高于赵国。秦国投入的兵力远远多于赵国,单纯的军队消耗也远远大于赵国。而长平之战前,秦国累年征战,耗损严重,并且四面树敌。再加上赵韩两国合谋,派使者赴秦,游说应侯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

秦昭襄王与范雎审时度势商议后,接受了赵、韩割地求和的请求,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

当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并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大怒,遂于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

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于是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白起对秦昭襄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便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

盛衰无常

公元前256年,秦国派大将赵掺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河南郑州登封市),斩首了4万人。攻打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周赧王姬延非常恐慌,和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秦国立即起兵攻打周国,掳获姬延到秦国,然后又释放他回到周国。姬延死了,东周国亡,立国879年。

在邯郸之战时秦昭王任用郑安平,派他领兵攻打赵国。郑安平在战场上反被赵军团团围住,情况危急,他带领二万人投降了赵国。对此应侯范雎自知罪责难逃,就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按照秦国法令,举荐了官员而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那么举荐人也同样按被举荐官员的罪名治罪。这样应侯应判逮捕父、母、妻三族的罪刑。可是秦昭王恐怕伤害了应侯的感情,就下令国都内:“有敢于议论郑安平事的,一律按郑安平的罪名治罪。”同时加赏相国应侯更为丰厚的食物,来使应侯安心顺意。此后二年,王稽做河东郡守,曾与诸侯有勾结,因犯法而被诛杀。为此,范雎一天比一天懊丧。

后来,有一天秦昭王上朝时不断叹息,范雎走上前去说:“我听说'人主忧虑是臣下的耻辱,人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今天大王当朝处理政务而如此忧虑,我请求治我的罪。”

秦昭王说:“我听说楚国的铁剑锋利而歌舞演技拙劣。这个国家的铁剑锋利那么士兵就勇敢,它的歌舞演技拙劣那么国君的谋计必定深远。心怀深远的谋略而指挥勇敢的士兵,我恐怕楚国要在秦国身上打算盘。办事不早作准备,就不能够应付突然的变化。如今武安君已经死去,而郑安平等人叛变了,国内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而国外敌对国家很多,我因此忧虑。”秦昭王说这番话意思是激发鼓励应侯。而范雎听了却感到恐惧,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这个时候燕国人蔡泽听闻了这些事来到秦国,找范雎辩论,范雎听信了蔡泽所说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之言,于是在公元前255年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死。[23][40]

主要成就

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同时范雎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的人,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为秦逐个兼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而且对后世影响也相当深远,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

范雎在“远交近攻”这一策略原则指导下,进一步阐述了秦一统天下的具体设想:魏、韩两国地处中原,好比天下的枢纽,其位置相当重要,应该首先给予重创,解除心腹之患,壮大秦国实力。魏、韩归附秦国后,北谋赵,南谋楚,赵、楚归附,秦国当时最大的敌手齐国必然惧怕,一时不敢与秦争锋。在秦国的国势强大到压倒各国的情势下,便可一个个消灭魏、韩等“虏国”,最后灭齐,一统天下。

远交近攻这一项策略,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说明了在整个七国争雄的局面下,秦国要怎么做、怎么打,如何逐渐蚕食诸侯,一统天下,它成为后来秦国扩张的指导思想、步步蚕食诸侯,同时成为秦国当时直至几十年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长期基本国策,这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大大加快了之后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

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秦统一六国所产生的意义

1.秦国外交上的改变

范雎再根据秦国以往的外交政策上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改变了秦国以往“越近而攻远”的外交战略政策,将远交近攻之策作为日后秦国实行外交战的基础,并且在思想上统一了秦国最高决策层;为秦国规定了正确的军事、外交斗争方针;使秦国在日后的争霸过程中取得了外交和军事上的巨大胜利。

范雎的这种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也成为了秦国主要的对外战略思想,是自秦昭王至秦始皇几代国君一直所奉行的军事战略,它贯穿于秦统一六国的全过程。

其中秦昭王五十年剿灭西周,到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又剿灭东周;同时派大将蒙骜率军再度进攻韩国,占领韩国之成皋、荥阳,并在此置三川郡;后又在两年内派兵攻占了韩国的大片土地,设置了太原、上党二郡。

自此,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这样有利的经济条件,再加上优越的地理形势,为日后秦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战略巧妙周旋于六国之间,最终达到了离间六国之合纵和削弱六国国力的目的。

秦国诸王在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的同时,把军事和外交斗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六国。

2.改善政策,攻人攻心攻地并重

秦国在范雎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下,再配以强大的军事打击,不断蚕食秦国周边的国家,其中尤其是韩国,他的领土不断被秦国兼并,使韩国国力不断缩小,一直最后第一个被秦国所灭。

范雎对秦王说:“有攻人者,有攻地者。攘侯十攻魏而不能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国隆,臣愿王之毋独攻其他,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国隆,以张仪为言,张仪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求于韩者,尽可得也。”

即可以采用拉拢敌国权贵,为我所用,长平之战时使用的反间计就是典型的例子,秦王之后,综合运用范雎的这种战略思想,最终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3.历史意义

自战国后期以来,秦国一直奉行秦昭王时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同时山东六国也多次谋划合纵抗秦,但成效一直不大,也无法扭转由秦一统六国的趋势。

秦之所以能够灭掉六国,这与战国中期秦所实行的正确的军事、外交政策所分不开的,秦国通过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使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取得了军事和外交极大的成就。由此,秦国国力强盛,基本具备了统一六国实力。

范雎的这一谋略,在秦昭王之后的诸位秦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用,其中李斯、韩非等人的战略构想就继承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秦始皇嬴政继续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从而成就旷古未有之宏业。

据此,秦国制定出吞并六国的战略部署就十分清晰:1.在北翼重点打击赵,乘势灭韩;然后一举灭魏,控制中原;2.再转锋南下,灭亡楚国;3.最后集中全力,消灭燕、齐。

秦国的统一战争一共进行了1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凭远交近攻战略进行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自东周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各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国。

因此,可以说范雎所献的远交近攻之策,是秦国日后一统六国的根本理论基础。

巩固君权

秦昭襄王从即位之后的近四十年间手中都没有多少实权,整个朝政几乎由宣太后及穰侯等外戚权利掌握着,宣太后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封魏冉为丞相、穰侯,胞弟芈戎为华阳君,爱子嬴悝为高陵君,嬴巿为泾阳君,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政事。

直至多年以后,范雎向秦昭襄王分析时局,力陈宣太后与“四贵”专权的危害,秦昭王听了这番话才如梦初醒大感惊惧,说:“说得对。”范雎出谋划策,协助秦昭襄王废弃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逐渐收回所有军政大权。当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到封地陶邑时,由朝廷派给车子和牛帮他拉东西迁出国都,装载东西的车子有一千多辆。到了国都关卡,守关官吏检查他的珍宝器物,发现珍贵奇异的宝物比国君之家还要多。

至此,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政权更为集中了。范雎推行“固干削枝”的方针,致力于确立和强化秦国中央集权制度,促进封建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这对秦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则有着不容忽视的功勋。这一举措极大的增加了君王的权利,大大削弱甚至解决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当时,天下的谋士都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使六国联合起来攻打强秦,这时范雎对秦昭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因为秦对于天下的策士,平日丝豪没有怨仇,他们所以要聚会谋划攻打秦国,是因为自己想借此升官发财而已。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停着的都好好停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它们之间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呲牙咧嘴露出一副凶残相,互相争夺,乱咬乱叫。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范雎就派秦臣唐睢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千金,让他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并且对外宣称:“邯郸人谁愿意来拿黄金呢?”结果首谋攻秦的人没有拿赠金,而那些得到黄金的人,就跟秦国像兄弟一样亲密了。

范雎又告诉唐睢说:“您此番为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给了哪些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完就算功劳不小,现在再派人拿五千金给您。”于是唐睢又用车拉着大量的黄金出发,再度前往武安去收买天下策士,结果还没分完三千金,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为黄金而大起内讧。

长平之战时,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范雎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设计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隆重、友好的接待,大肆向各国使者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使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长平之战时,在僵持两年多的时候,两国成骑虎难下之势,范雎使出反间计,范雎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国都城邯郸,用千金贿赂赵孝成王左右亲近之人,散步流言道:“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恐难胜之。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

范雎探知赵国已入圈套便与秦昭王奏议,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火速驰往长平,并约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这些计谋,都为白起取胜赢得了绝佳机会。

巴蜀之治

在范雎当权期间,秦国加强了对巴蜀地区的联系和控制。自秦惠王降服巴蜀以后,蜀守张若及其继任者李冰,迁移民、筑城市、修水利、治农业,使得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很大的改观。

广开言路

在范雎之施政策略之中,除了为秦昭襄王夺取亲政的权力而外,也对当时在战国流行的儒法思想进行了引入。在战国后期儒家几乎不入秦国,在秦国的主流思想自商鞅而后大多为兵家和法家,因此包括东方六国之儒家往往不喜欢到秦国,认为秦国没有儒家生存的空间,秦昭襄王也曾经说过儒家无益于国。而范雎则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他力邀思想家荀子入秦,让他给秦国国政提出建议。

荀子说了这样一段话:“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既有关隘要塞的险峻,又有山林川谷的富饶。这里的老百姓都很朴实,不尚浮华。他们对官府都很害怕,服服帖帖地听从官吏的摆布,遵守法令。而衙门里的官吏,则奉公守法,认真为朝廷办事,不偷懒,不营私舞弊。贵国的士大夫也都守法奉公,出家门进官府,出官府就回家。不结党营私,识大体,顾大局。再看朝廷,处理政务简捷明快,不为烦琐细务纠纷扯皮,真像古代恬然无治的样子。”末了,荀子感慨地说:“怪不得秦国自孝公、惠文王、武王以至昭公,不断取得胜利。这不是侥幸,是必然的结果啊!”这些话,当然也包括了对范雎治国有方的一种肯定。

可说李斯之入秦必然受到荀子之影响。而李斯之施政也当然受到荀子之教诲。这即是说当年范雎之远见可见非同寻常,他或者并不是想改变君主的喜好,无非是为东方六国的著名学者们推行某种理念,也是在为秦国的未来谋定发展,铺平思想上的某种鸿沟。显而易见的是荀子的此次西去秦国,为天下所带来的,绝不单单是个崭新的秦国。与那位西出函谷的老子相比,荀子的西去并不见得逊色。

举荐蔡泽

一天,应侯范雎上朝,对秦昭王进言说:“有位新从山东过来的客人叫蔡泽,此人是个很有口才的人,对三王的典事,五霸的业绩以及世俗的变迁他都了如指掌,秦国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给他。我见到的人很多,还没有谁赶得上他,我也不如。我冒昧地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您。”秦昭王便召见了蔡泽,跟他谈话后,很喜欢他,授给他客卿职位。应侯范雎趁机推托有病请求送回相印,并举荐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不久后辞归封地。秦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于是任命蔡泽担任秦国相国,之后秦国向东灭掉了周朝。

秦昭襄王: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蔡泽:君侯相秦,计不下座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斩断三秦通途,令六国不得合纵;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已得,君之功至极。

李斯: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韩非:世之仁贤忠良有道之士,使秦“不暴而治强”。

司马迁:①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於天下者,固彊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戹,恶能激乎?②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

桓宽:公族不正则法令不行,股肱不正则奸邪兴起。赵奢行之平原,范雎行之穰侯,二国治而两家全。

刘向:秦昭王舅穰侯及泾阳、叶阳君专国擅势,上假太后之威,三人者权重于昭王,家富于秦国,国甚危殆,赖寤范雎之言,而秦复存。

司马贞:应侯始困,讬载而西,说行计立,贵平宠稽。倚秦市赵,卒报魏齐。纲成辩智,范雎招携。势利倾夺,一言成蹊。

高适: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李德裕:范雎山东之匹夫也,入虎狼之秦,履不测之险,可谓交疏义薄矣,而能尊昭王,去穰侯,开秦霸业之基,以安固后嗣,可谓忠于昭王矣。

司马光:若雎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搤其吭而夺之耳。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倾危之士哉!

王安石:范雎相秦倾九州,一言立断魏齐头。世间祸故不可忽,箦中死尸能报雠。

苏轼:今年还看去年月,露冷遥知范叔寒。

林之奇:六国卒并于秦,出于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取韩、魏以执天下之枢也,其远交也。二十年不加兵于楚,四十年不加兵于齐,其近攻也。今年伐韩,明年伐魏,更出迭入无宁岁,韩、魏折而入于秦,四国所以相继而亡也。秦取六国,谓之蚕食,盖蚕之食叶,自近及远。

王遂:五湖莫办鸱夷计,四壁谁怜范叔寒。

罗大经:范雎、蔡泽皆辩士,太史公以之连传。然雎倾危,泽明坦。雎幽险诡秘,危入骨肉,全是小人意态。泽方入关,便宣言欲代雎。至其所以告雎者,皆消息盈虚之正理,雎必俟泽反覆以祸福晓之,乃肯释位。泽为秦相数月,即告老,为客卿以终。进退雍容,过雎远甚。虽然,后之君子固权吝宠,如狡兔之专窟,如猩猩之嗜酒,老死而不知止,受祸而不之觉者,是又在范雎下矣。

徐钧:不待精神契,惟凭颊舌求。莫年荐燕客,差胜似穰侯。

刘基:昔者齐桓、晋文公皆先丧其国,而后归为五伯。越王句践牺于会稽,而后灭夫差,作诸侯长。知武子(智武子)囚于楚,而后归相晋侯,光复先君之业。孙子刖足,而后为大国师,破军斩将,威动天下。伍子胥丧家出奔,而后入郢复其父兄之仇。范雎折胁拉齿于箦中,而后相秦斩魏齐。此三君四大夫者,方其逃奔困厄之际,孰不谓其当与枯荄落叶同腐土壤;而一旦光辉焕赫,使人仰之如日星之在上。

过珙:当时太后用事,穰侯弄权,雎意非排击骨肉,必不能相容于秦。然又恐交疏言深,一时拿捉不拄,倘不见信,祸不旋踵,故先作欲言不言之态,以餂昭王之情,不知不觉,王已为雎所卖,可谓破天关手。摹写曲至,直令奸雄心事,千载如见。予谓雎杯才未用,西窜于秦,自顾交浅言深,恐不见听,故不能不有待而发,固也。然其为秦画远交近攻之策,切中利害。向秦弗得此人,安能灭六国,以成帝业哉?

储欣:秦用一策而并六国,远交近攻是也。亲中国,逼之使内附也。借韩、魏内附之声势,以定远国之交。远交定则二国孤,而并吞惟我。卒之韩、魏既灭,诸国亦亡。李斯曰'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谓此也。

秦昭王五跪得范雎

秦昭王在见到范雎后,便让左右的人退下,然后长跪着向范雎说:“请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在地上向范雎请教,而且神态更加恭敬,但范雎仍然不说话。秦昭王又跪在地上,说道:“难道先生就不肯赐教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说出了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着问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责难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秦昭王第五次长跪着说:“我愿意听先生详细解说”。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后来,范雎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使秦国在乱世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范雎失汝南

范雎失去了自己的封邑原韩地的汝南后,秦昭王对范雎说:“贤卿丧失自己的封地汝南以后,是不是很难过呢?”范雎回答说:“臣并不难过。”

秦昭王说:“为什么不难过?”范雎说:“梁国有一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虽然死了,可是他并不感到忧愁,因此他的管家就问他:'主人你疼爱儿子,可以说是天下少见,现在不幸儿子死了,为什么不难过呢?’东门吴回答说:'我当初本来没儿子,没儿子时并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等于恢复没儿子时的原状,我为什么难过呢?’臣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平民,当平民的时候并不忧愁,如今失去封地汝南,就等于恢复原来平民身份,我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秦昭王不信,于是就对蒙骜说:“如果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得寝食不安,可是范雎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寡人认为他这话不合情理。”蒙傲说:“让我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蒙骜就去拜会范雎说:“我想要自杀!”范雎很惊讶:“将军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蒙骜回答说:“君王拜阁下为师,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现在我蒙骜侥幸成为秦国将军,眼看小小的韩国竟敢夺走阁下的封土,我蒙骜还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范雎赶紧向蒙骜答拜说:“以后我愿意把夺回汝南之事托付您!”于是蒙骜就把范雎的话回奏昭王。从此每当范雎谈论到韩国,秦昭王就不想再听,认为范雎是在为夺回汝南而谋划。

杜口裹足

范雎见到秦昭王后,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后恭敬地对范雎说:“先生有什么见教?”范雎说:“嗯!嗯!”昭王连问三次,范雎三次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先生终究不肯赐教吗?”

范雎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而我所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之间和骨肉至亲之间的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可能有杀身之祸。死固然没有什么可怕,人终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说的话,对秦国有利,即便因此被杀,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顾虑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们,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么恐怕他们从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范雎的这次谈话,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后来,昭王就拜范雎为宰相。

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王不如远交而近攻(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睢为相。“远交近攻”策略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心腹之病

范雎成为秦国客卿后,曾劝说秦昭王道:“秦、韩两国的地形,犬牙交错简直就像交织的刺绣一样。秦国境内伸进韩国的土地,就如同树干中生了蛀虫,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的形势没有变化就罢了,一旦发生变化,给秦国造成祸患的还有谁能比韩国大呢?大王不如拢往韩国。”秦昭王说:“我本来就想拢住韩国,可是韩国不听从,对它该怎么办才好?”范雎回答道:“韩国怎么能不听从呢?您进兵去攻荥阳,那么韩国由巩县通成皋的道路被堵住;在北面切断太行山要道,那么上党的军队就不能南下。大王一旦发兵进攻荥阳,那么韩国就会被分割成三块孤立的地区。韩国眼见必将灭亡,怎么能不听从呢?如果韩国服帖了,那么就可乘势盘算称霸的事业了。”昭王说:“好的。”就准备派使臣到韩国去。后来秦国连续攻打韩国,蚕食了韩国大片土地。[38]

绨袍恋恋

战国时范雎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回国后须贾诬陷范雎通齐卖魏,告诉魏相魏齐。魏齐派人抽打并凌辱范雎,几欲置之死地。范雎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雎已为秦相,向范雎谢罪,范雎没有处死他,范雎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青云直上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诬陷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青云直上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一寒如此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后来到了秦相府,须贾这才知道张禄就是范雎,赶快下拜请求范雎的原谅。范雎念在赐袍的份上,原谅了他。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诬陷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魏齐。范雎含冤差点被打死,后死里逃生,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说对魏齐要睚眦必报。

出自:《史记》卷79《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说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达到极盛之后就要衰落。人只有随时势变化进退伸缩,才不失为圣人。在范雎晚年,蔡泽以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的不幸结局启迪范雎,在充分地肯定了范雎施展聪明才智为君主安定危局、修明政治、平定变乱、排除灾难、扩充疆土、发展农业、充实国库,使百姓富足、君王显赫,威镇天下的功绩之后,用“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告诫他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衰落,顺应自然规律,适应形势变化,激流勇退才是圣贤之道。接着又从范雎个人怨仇已经了结,恩德已经报答,身高位尊,富贵荣华,心愿全都实现为由,劝告他如不引退,则会重蹈商鞅、吴起和大夫文种的覆辙,他们的悲剧就是因为当功成名就之后不懂得及时隐退造成的。蔡泽以这几位历史人物来劝范雎激流勇退。范雎接受了他的建议,并且举荐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不久后辞归封地。

二十五-3、李斯——政治家、书法家

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李斯师于荀子

李斯佐于嬴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秦王嬴政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李斯沙丘之变

李斯被杀灭族

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

夷灭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李斯政治

李斯文化

李斯经济

统一度量衡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

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几千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这种计量方法从无更改,生活当中依然还有它的身影。

统一货币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李斯社会

李斯人物评价

李斯总评

史书评价

李斯观鼠有感

于是,李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黄犬之叹

李斯个人作品

李斯文学作品

李斯的小篆,是在书法上进行创造的优秀典范。(王进玉《墨守成规是对传统的误读》)

李斯争议

李斯妒杀韩非

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李斯焚书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另一方面秦始皇也曾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使得部分珍贵书籍得以保存了下来。

李斯墓地和故居

墓葬李斯墓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蔡国故城的西南部,位于芦岗乡李斯楼村东南角,是一个高大的土冢。墓的四周砌有石阶,墓前树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

故居李斯的故居有两处:一是故城东门里东西大道路北,在今河南省上蔡一中一带,面积约5000平方米。二是上蔡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李斯楼。李斯楼,是李斯的乡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亲朋的掩护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楼。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说是李斯的后代,四周松柏掩映,花木丛生,墓西不远处有李斯跑马岗和李斯饮马涧。据传,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处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此涧沟中饮马,后人便称此处为跑马岗和饮马涧。

李斯史书记载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后世纪念

参见:李斯坑、斯井鸡鸣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县城内有李斯井、李斯坑等遗迹。

李斯出身平民,虽然当上了楚国管仓库的小吏,得空时仍在自己院中种些蔬菜。参加劳动。其故居处尚有一口李斯浇菜的水井,后人尊称为“李斯井”。李斯被斩于咸阳后赵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个李斯的故居处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最深处竟达丈余。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后人为纪念李斯,称此处为“李斯坑”。

二十五-4、程邈——“创隶书”

改革隶书背景

字体研究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年轻时,工作便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讲究工作效率的人,统一天下后,要推动的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又那么多,他更是日夜不停、废寝忘食的工作着。

秦隶的出现

人物轶事

经典话语

秦隶的墨迹的重现于世

隶书新知

程邈创造隶字的传说虽然不完全可信,但应该承认他所做的编纂整理工作。作为一个基层秘书工作者,程邈能做成这么一件伟大的事业,自然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当前的秘书工作者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荣耀。同时,程邈那种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精勤奋进、自强不息、好学不已的精神更值得肯定和赞赏。人生在世,谁无挫折?有的人遭受挫折而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有的人却在逆境中“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把苦难和挫折当作一块垫脚石,结果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了超越自然的奇迹。正如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一样,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人在顺利时不能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也不要一蹶不振,这便是程邈献字赎罪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隶书

唐张怀瓘《书断》中说:“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原为县里小官,因罪入狱,他整理了隶书3000字上奏,秦始皇认为很好,赦其罪,并封为御史。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大附会的成分。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艺术特点

影视形象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张世宏饰演程邈。

二十五-5、王翦——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公元前303年——214年,享年90),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秦统一六国的具体实施者。

王翦自幼习兵略,为将持重,老谋深算。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率兵攻赵,攻克九城,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再次率兵攻打赵国,赵王投降。二十一年(前226年),率兵攻下燕国都城,燕王逃往辽东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击败楚将项燕,攻克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虏楚王负刍。次年,平定楚国江南地区,楚国亡。王翦善于用兵,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王翦为秦国的统一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力量,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作为对实现中国统一有贡献的历史人物而名传于后世。王翦还凭借军事指挥的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早年经历

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是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2]。少年时就喜欢军事,侍奉秦始皇。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横扫三晋

铲除吕不韦和嫪毐后,秦王嬴政正式亲政,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了。这场统一战争以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军伐赵拉开序幕,前后持续15年。期间,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攻灭楚国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嬴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楚将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应对二十万秦军。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秦王嬴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答应加兵请求,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往东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此后,王翦的经历不详。一说他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人物成就

平定叛乱

秦王嬴政八年(前239年),秦王嬴政命王弟长安君成蟜为主将,樊于期为副将率军攻打赵国,不料,长安君在樊于期的唆使下临阵倒戈,举兵反叛。

嬴政派王翦前往平叛。王翦派说客混进叛军,见到了长安君,递送了劝降书信,情理并用,恩威并施。长安君归降,叛乱平息。樊于期逃奔燕国。但可惜的是,长安君后来并没有保住性命。

铲除吕氏

秦王嬴政即位之初由于年少,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吕不韦权倾朝野,又与太后偷情,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东窗事发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

嫪毐与太后在秦故都雍城(今陕西凤翔)生下了两个私生子,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嫪毐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人物评价

总评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秦将王翦”。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廉颇、李牧。

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翦。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翦亦位列其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司马迁评价白起、王翦二人说:“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谋无穷,声震天下,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害;王翦身为秦将,平定六国,是当时的元老将军,秦始皇尊他为师,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的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始皇,直至死去。他的孙子王离成了项羽的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

后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家族成员

儿子:王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主要战将,曾水淹大梁,灭魏;直抵临淄,灭齐。因功封通武侯。后随秦始皇东巡琅邪。

孙子:王离,字明,继其父为秦将,率兵戍边备匈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率兵南下,后被项羽所杀。

曾孙:王元、王威。

王翦墓

王翦墓位于富平县东北20千米处的到贤乡巨贤村北。

王翦墓为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高9米,顶部平坦,在墓的西北200米处有南北排列的六座小冢,传为埋着六国王侯的衣冠、图书和俘虏等,是为了表彰王翦统一中国的战功而修的,现六冢已平,仅留遗迹。

1956年8月6日,王翦墓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6月,富平县人民政府立标志碑。

二十五-6、孙膑——计圣

孙膑(生卒年不详),字伯灵,华夏族,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64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宋武庙72将之一。

孙膑早年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后得齐国使者帮助潜逃入齐,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于齐威王。周显王十六年(355年),齐威王欲任孙膑为将,孙膑以“刑余之人”而辞谢。二十七年,因魏将庞涓率军攻韩,韩向齐求救,孙膑又以军师身份偕将军田朌、田忌、田婴等率军救韩。

孙膑

传说孙膑被庞涓暗害后,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后世的靴匠于是把孙膑尊为制靴业神。

传说鬼谷子为考验孙膑、庞涓,假装生了病。孙膑为让老师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就磨了豆浆。正巧他晾的盐,被露水化成盐水流进了豆浆,豆浆就成了豆腐(还有一个传说是庞涓往豆浆里洒了泡尿)。鬼谷子吃完豆腐后,夸奖了孙膑,要求孙膑再做点。庞涓十分嫉妒孙膑,偷偷的往盐水里加了点石膏水,没想到也成了豆腐。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孙膑和庞涓供奉为豆腐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鲁仲连:“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刘向:“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班固:“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颜师古注:孙武、孙膑、吴起、商秧、白起也。”孔融:“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葛洪:“孙膑思骋其秘略,而司马刖之。”司马贞:“其孙膑脚,筹策庞涓。”

周昙:“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树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孺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徐钧:“百年家学妙兵机,知彼犹怜己未知。绝爱奇功成砍树,何缘卫足不知葵。”陈元靓:“孙子知兵,翻为盗憎。膑足口行冤,坐筹运能。救赵存韩,军振威棱。削诸丑类,夫差马陵。功镂鼎彝,书揆缄藤。龙豹之韬,何愧典刑。”《幼学琼林》:“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黄道周:“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减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回避。竖子成名,是谁之意?”

毛泽东:“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军事思想

战争认识论方面,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孙膑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为此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还对“奇正”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将领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这些矛盾的转化规律,才能利用微妙的变化出奇制胜。

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孙膑对阵法进行了专门论述,进而分析了攻击各种战阵的对策。他还专门论述了攻城的问题,把处在不同地形的城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两类,论述了当时攻城的策略与技术。

在军队建设、管理方面,首先,他对君主和将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领必须忠于君主,君主不应该干涉将领的具体军务,将领要有独立的军事指挥权。其次,他对将领的素质进行了较多的论述。将领应当具备义、仁、德、信、智五个要素,他还分析了能够致使将帅作战失败的品德缺陷。最后,他就管理队伍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可以概括为任用贤能、严明纪律、奖惩公平、赏罚及时。

但是孙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战争的性质分辨不清,把士兵纯粹当作被驱使的工具,有些战略战术的表述过于简单片面,有时还夹杂着迷信观念,这也是应当指出的。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齐将孙膑”。[37]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膑。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孙膑亦位列其中。

THE END
1.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80条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管子 禁藏》 https://3g.yjbys.com/mingyan/mingren/724219.html
2.唐律的慎刑思想及其传承唐律的慎刑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公平正义的理念,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时间,但仍具有当代价值,可以经过转化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元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对犯罪,从“镇压和宽大相结合”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再到宽严相https://qinfeng.gov.cn/info/1064/232288.htm
3.小学教材改革山西小学一年级三科教材换新版古诗文、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篇目、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篇目,阅读新版语文教材,就将浸染在传统文化中。 变化 增加古诗文数量设置传统文化专题 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是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平均https://www.tbqqq.com/zixun/29697.html
4.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活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活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活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述我国古代祖先的骄人成就,弘扬民族文化,增强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4709857.html
5.统编《语文》教材的四大变化:先学识字再学拼音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小学阶段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科技成就等,提高学生对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1ODQzNjQ1.html
6.考研政治思修和法基复习方法12篇(全文)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律精神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法律思维、法律权威) 2小时 第8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初中政治复习方法初探 第3篇 初中政治复习课知识点较多、学习量较大, 加之政治学科本身理论性、系统性的特点, 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最大程度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48gf6g4.html
7.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精选9篇)(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第二板块是道德教育,包括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第三板块是法律教育,包括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第八章(了解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36n4j9n.html
8.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道德与法治_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028/5222344101011001.shtm
9.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整体教学设计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主题本单元题目为“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紧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题,分别以文字、科技、美德为中心,编排了三课内容:《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https://m.zxxk.com/soft/47435159.html
10.2020咸宁中考试题评析!看这里→信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考试题英语本次试题选材,从听力短文“回忆疫情,感悟成长”到单项选择中“建党百年,红歌共庆”“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等;从完形填空“国王与奇境,责任与担当”,到阅读语篇的“四大名著,弘扬传统”“关爱老人,情系心间”“伟人袁隆平,平凡的一面”“关注健康,保护视力”等;从综合填空的“坚定目标,以己为镜”,到书面表达的“https://3g.163.com/dy/article/GD8GOAST0550F7DV.html
11.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校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设计本课程针对高一学生的水平和品味,先从诗词常识入手,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概况及诗词分类。继而从唐宋诗词中精选名家名作,进行略带专题深度的导读。导读分为作家简介、作品文本和注释、作品思想和艺术解析等。最后简要介绍诗词作品的常用鉴赏方法。 教材选用教师印发讲义 学生应具备的基础1、对中国古代诗词作品https://www.360docs.net/doc/dc4a09505a8102d276a22f95.html
12.弘扬传统文化:中华古圣先贤你知道多少?二【摘要】“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中华古圣先贤”就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英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中,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在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养,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https://www.douban.com/note/857162076/
13.医古文大纲(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用)③段逸山、孙文钟编著.《实用医古文》.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12 ④段逸山、孙文钟主编.《新编医古文》(修订本).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 ⑤王力等编写、蒋绍愚等增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 ⑥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78.4 https://www.hainmc.edu.cn/zyxy/info/1027/6975.htm
14.自考大专04121中国文化导论考试考核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和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青铜时代”。包括夏、商、西周。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 http://www.mdgs-edu.com/fxzl/1860.html
15.高一上期末(名校)自主命题考区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C.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 D.唐朝在行政区划上实行州县制,“刺史”为州的长官,“县令”是一县之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0pt3709ct10928n29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