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解读:保护弱方当事人利益——中新网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10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并将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新法的颁布与施行将完成我国涉外民事法律关系规则的系统化和现代化

陈卫佐

笔者曾应邀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的立法研讨会和专家会。作为参与立法的专家之一,笔者认为该法具有以下十个突出的亮点:

亮点一:

完成我国冲突规则的系统化和现代化

所谓冲突规则,是指一个国家指定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何国法的那部分法律规则。我国现行冲突规则主要包含于民法通则第8章(第142条至第150条)和其他一些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但现行冲突规则不够系统、全面且已部分过时,有些冲突规则甚至相互抵触,法律、法规中的冲突规则与司法解释中的冲突规则也存在不和谐之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共计8章、52条,第一次将冲突规则集中规定在同一部单行法律中。在内容上,新的冲突规则更为合理、全面和完善,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涉外民事审判经验,也顺应了当代国际私法的发展潮流。

亮点二:

最密切联系原则占有一席之地

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或者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没有规定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该法没有像奥地利国际私法法典那样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上升为一般条款,也没有像瑞士国际私法法典那样采取例外条款的形式,而是将该原则作为一项补充性原则。在合同领域,该法以最密切联系原则为仅次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律适用准则,并采用了“特征性给付说”。第41条规定在当事人没有协议选择合同准据法的情形下,合同“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亮点三:

赋予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突出地位

第3条规定:“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明示选择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虽然这只是一条宣示性条款,但它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规定在总则中,体现了该法的开放性和先进性。除了传统的合同领域(第41条)外,在委托代理、信托、夫妻财产关系、运输中的动产物权、当事人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对一般侵权责任和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准据法的选择、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知识产权的转让和许可使用等领域,均准许当事人协议选择准据法。

亮点四:

创新性地以经常居所为主要连结点

综观各国的国际私法,大陆法国家一般采国籍国法主义,普通法国家一般采住所地法主义。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私法出现了以经常居所为连结点的趋向。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自1956年以来舍弃了早期的海牙公约所采取的国籍国法主义,转而采用经常居所连结点。该法独树一帜地以经常居所为主要连结点,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民事往来日益频繁的新形势和新情况。

亮点五:

注重保护弱方当事人的利益

在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情形下,父母子女关系“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中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第25条);扶养“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国籍国法律或者主要财产所在地法律中有利于保护被扶养人权益的法律”(第29条);监护“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中有利于保护被监护人权益的法律”(第30条)。此外,第42条的“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第43条的“劳动者工作地法律”、第45条和第46条的“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通常有利于保护较弱方当事人的权益,因为经常居所地法律往往是他们最熟悉、也最便于他们据以主张其权利的法律。

亮点六:

平等地对待国内外法律的开放态度

规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只有关于外国法律的适用将导致损害中国社会公共利益的第5条和在外国法律不能查明的情形下应适用何国法的第10条第2款。但它们还称不上冲突规则,因而也不算单边冲突规则。这是立法理念先进的一个例证。

亮点七:

国际私法总则规定颇具特色

第8条规定涉外民事关系的定性“适用法院地法律”,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实践。第9条排除一切反致和转致的做法是合理的,因为该法不以国籍而以经常居所为主要连结点,排除反转和转致反而可以增加准据法确定中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第5条公共秩序条款的表述较现行法有所改进。关于查明外国法律的第10条以有管辖权的机关依职权查明外国法律为主,以当事人提供外国法律为辅,适合我国国情。

亮点八:

第一次明确规定某些法律的直接适用

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中国法律的这些强制性规定是因其特殊目的而必须由处理涉外案件的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排他地予以适用的、具有强制性的实体法规则。它们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特定情形下直接适用于涉外民事关系,且因其强制性而优先于冲突规则。例如,外汇管制法、最低劳动工资法、事故保险法、承租人保护法以及消费者保护法都属于“直接适用的法律”。

亮点九:

部分解决不同冲突规则间的关系问题

第2条第1款规定:“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依照本法确定。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虽然这一规定符合“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原则(立法法第83条),但如果立法者对于现行冲突规则应否继续适用不置可否,则会造成新旧冲突规则并存甚至相互抵触的局面。第51条规定:民法通则第146条、第147条和继承法第36条“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这是可取的。

亮点十:

条文简约,文字洗练,言简意赅

纵观该法,全文条文简约,言简意赅。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无疑有助于中外当事人运用该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人民法院、行政机关和仲裁机构依照该法的冲突规则恰当地确定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实现“明确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合理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第1条),因而是值得称道的。

THE END
1.符合法律规定的意思自治原则什么意思符合法律规定的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有权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独立地选择和决定交易对象和条件,建立和变更民事法律关系,并同时尊重对方的意愿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或损害他人及社会利益。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平等性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debbdd5f12cf6f001111
2.私法自治原则问法百科私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基于私法自治原则,法律制度赋予并且保障每个民事主体都具有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民事行为,特别是合同行为来调整相互之间关系的可能性。 一、私法自治原则的概念 https://www.51wf.cn/view-term-changelist/16476
3.什么是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可依自己的自由意志从事民事活动。意思自治包含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己责任等基本内容。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准则。 民事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的基本原则,有了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就可以在不违反相关法规的情形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选择法律原则。https://www.gaodun.com/wenda/zhongji/135788.html
4.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法律规定是什么?专家导读 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的法律依据是《民法典》,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遵循自愿的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签订合同。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又称合同自愿自由原则,当事人充分享受合同的自由。 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法律规定是什么? 一、合同意思表示自治原则法律规定是什么? 意思自治又叫合同自愿或契约自由原则就是指在https://mip.64365.com/zs/1466595.aspx
5.论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私法领域的法律适用论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私法领域的法律适用,国际私法,意思自治原则,法律适用,意思自治原则是国际私法中一项重要原则,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及进步,意思自治原则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所接受,并表现出许https://wap.cnki.net/lunwen-1014154099.html
6.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摘要】:作为国际私法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在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中都有所体现。随着涉外民商事交往的深入,意思自治原则在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扩大其外延。2010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涉外法律适用法,它的实施对我国涉外民事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当事人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TSF201402026.htm
7.商法的基本原则所谓合同自由原则,又称为契约自由原则,是指在当事人是否订立商事合同 以及在订立商事合同的过程中,其内容、形式,得依当事人的意思自行决定,除违 背公序良俗者外,国家法律不加以干涉。合同自由原则是私法自治原则在商事交易法中的具体体现。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https://www.douban.com/note/768100406/
8.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要求考生具有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法律专业素养,具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 一、准确把握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知识。 二、理解和掌握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基本定义、特征、内容。 三、准确把握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以及相关的法律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9.论私法自治与民事法律行为虽然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但德国民法本身并未像《法国民法典》那样明文规定私法自治原则,而仅于债编中的第305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依民事法律行为创立债之关系,及债之关系内容之变更,以当事人间有契约为必要。”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认为,德国基本法第二条第一项关于任何人有自由发展其人格之基本权利的规定,保障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7/01/id/233674.shtml
10.比例原则在民法上的适用及展开内容提要 比例原则包含“适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三个子原则,其通过对“手段”和“目的”之关联性的考察,以确认国家权力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干预有无逾越必要的限度。比例原则的精髓在于“禁止过度”,对包括民法在内的整个法律秩序发生作用。比例原则适用于民法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M.php?id=14175
11.《民法典》解读5:民法典基本原则之三,自愿原则及意思自治限制自愿原则,有的学者称为意思自治原则,也有人称为私法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意志独立、自由和行为自主,即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时,以自己的真实意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典的自愿原则,实质上承担起了“意思自治”民法核心价值的重任,高举“法无禁止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61238064_10491479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