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成:治吏:中国历代法律的“宗旨”——读《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

《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以下简称《法治》)一书[1],是研究中国历史上法治演变的精心之作。作者李贵连教授,以沈家本的精深研究著称海内外。关于中国法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数十年念兹在兹,造次颠沛不忘,日积月累,其研究思考的结晶得以面世。

在经历了亡国之痛后,作为胜朝遗民,梨洲先生苦心孤诣,为保存故国道统,编著《明儒学案》一书,在“发凡”中断言:“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关于《明儒学案》的宗旨,有夫子自道:“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2]简言之,梨洲先生认为真儒必有其“自得”之学;要“自得”于心,应由博返约,切实领会先儒论述之“一本万殊”。“一本万殊”所指向的“自得”就是梨洲先生的讲学宗旨。在我看来,《法治是什么》一书的宗旨就是“治吏”。“治吏”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

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说在摇木之本与引网之纲。故失火之啬夫,不可不论也。救火者,吏操壶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则役万夫[3](P.805-806)。

法家人物基本上以君主谋士、策士身份来著书立说,目的是给时君世主设计出一套足以“立功”的办法。这套办法,是君主以君位之“势”,明用“法”、暗用“术”,驱使臣民尽力于耕战,从而国富兵强,无敌于天下。君主如何才能明用“法”并把“法”用好韩非即点出了“治吏不治民”的主张。理由在于吏的职责乃临民治民,直接治吏即等于间接治民。君主独居高位、大位,势不能直接治民,只有抓重点来治吏,达到纲举目张之效。韩非的“治吏”说,长处在实效,故在随后的帝制时期,多被历代君主实际上奉为圭臬;其短亦在只讲实效而流于极端功利,且将民众完全视为被治理对象,故注定它最多能收效于一时,而非长久之计。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随着治理经验的累积,终于确立了以外儒内法为核心思想依据的治道。到明末清初,船山王先生感于国破之痛,以绝世之姿,精研历代治道,概括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一语,将帝制中国法制精义一语道破:

宽之为失,非民之害,驭吏以宽,而民之残也乃甚……故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无择于时而并行焉,庶得之矣[4](P.207-208)。。

船山先生以为,这八个字只是“经”,在具体施行中还要讲“权”,拿捏好“治吏”与“养民”之间的分寸,即“治吏”服务于“养民”,其本身不是目的。治吏以严是原则,但不能一味僵化株守,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不将“吏”逼得铤而走险,有必要在施行时暂予从宽。这样,船山先生一方面将“治吏”原则上升到历代治道核心内容的高度,另一方面,可能还更重要,是将法家的“治吏”说内化到儒家的“养民”说中,赋予了“治吏”说崇高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简单凝练几句话,即大致勾勒出了西周晚期到汉代中期这六七百年的重大社会变化的原因:即要一统天下必须放弃世官世禄制而选拔贤能,天下既一统后要监察贤能以治理天下,法治即围绕这一主题来设计。由此,将官员选拔制、任职制、监察制纳入到“治吏”这一宗旨中来,很有说服力地拓宽了法制史的研究范围,为“法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说思路。

法制是社会的一部分,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相应地,法制史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必受整个历史演进的限制。关于中国历史的演进,《法治》一书以“社会转型”理论为据,认为中国史上出现了两次转型、三大定型,即大致以春秋战国到汉代中期属第一次大转型时期,自晚清至今属于第二次转型期。在这两大转型期前后,分别有三次定型,即三代的封建制,秦汉到清代中期的帝制以及即将完成转型的民主共和制。这种历史观,以唐德刚先生的阐述最具代表性[6](P.8-9)。这个中国史分期,对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变与不变等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自有其合理性。本书即基本采纳了这种历史观,作者反复强调:“转型,一般用在社会转型,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文化、学术、政治、经济、制度等等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中国有两次。第一次是春秋战国。‘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立郡县。’太史公总结的这十二个字,是这次转型的全部内容……第二次是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转型。”[1](P.7)“这种转型,在中国社会总共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从春秋开始,大体到汉朝由汉武帝完成。第二次从1840年(或许从1800年或更早时候的明清之际)开始,到现在还转个没完。”[1](P.9)

法制的形成和常规运行必须要在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在社会变动剧烈的转型期,人的思想容易突破既有的限制而发生重大创新,故它是思想史的黄金时期;与此相对,在定型期,社会在按常轨运转,制度得以经历由产生到成熟逐步走向僵化的完整历程,又为下一阶段的转型准备了条件。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法制,当然要将重点放在定型期。

如将法治视为一种规则之治,那可以说,至迟到西周初年,中国就已是一广土众民社会,不可能不借助规则的力量来治理,那就应有其成熟的法制形态。正是基于这个视角,作者认为与三个定型社会相适应,定型期各有其不同的规则之治,分别将之称为“贵族法治”、“帝制法治”和“民主法治”;如侧重于从制度层面来观察,将之称为“贵族时代的法制”、“帝制时代的法制”和“民主时期的法制”亦可。

如果说本书对“贵族法治”的概括,乍一看能给人强烈耳目一新之感,萌生寻求其所以然的兴趣,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贡献是对帝制法治特征的总结。

在儒、法两家学说共同推进下,经多代先辈的努力,完成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贵族宗法世袭制到官僚委任制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近似地,通过法家和儒家的次第登台和影响,以外儒内法为思想内核的帝制法制得以建立并顺畅运作,“治吏”成为帝制法治的“宗旨”。

THE END
1.法治政府建设相关知识,你都了解吗?答:“十一个坚持”,即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Q4OTgwOA==&mid=2247507334&idx=3&sn=829222b9022fd89d91dcb0af2906d468&chksm=ec411bb9db3692aff4554f8ca831ea095a32e7ab4f7450412b015856bd5a166d332cc171addb&scene=27
2.中国到底是法制还是法治律师普法中国到底是法制还是法治 普法内容 中国属于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https://www.110ask.com/tuwen/11805834267970330323.html
3.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出版了。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为全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权威教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http://www.sass.cn/109013/27678.aspx
4.王人博:中国法治:问题与难点问题还是理论:中国法治的出发点 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即近两年在中国法学界,包括理论界,法治为何这么热?我认为这个热,并非因为法学界的学者、老师写了颇多文章,介绍了诸多西方法治理论、法治思想。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的做出,与此关联不大。那么问题就此出现,我们在思考中国法治问题时到底该什么优先?是理论优先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8/7958.htm
5.“法治”还是“法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 2017年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从“法制”到“法治”,体现了一个成熟大党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以及科学的、创新的治国理政理念。 https://www.meipian.cn/4xbkrlfe
6.负能量满满,宣传法制还是辱没法制?(第二十条)影评拍法制片本质上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态度一旦稍微儿戏一点点,都可能是对法律和法治环境公平公正性的侮辱,何况这是展现中国法治进步重要一环的“第二十条”,这个度一旦没有把握好,不但起不到正面宣传作用,反而是给法制抹黑。这部电影,想搞正面宣传没搞好反而负能量满满,负分滚粗。哦对,忘了张老师搞摄影出身的,下次再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755767/
7.展现未来中国法治发展方向,法学大咖热评2020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民法典》的颁行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不仅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作为新中国唯一被冠以“法典”名称的法律,《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伟大法典https://www.xhby.net/index/202101/t20210119_6952868.shtml
8.人民日报整版探讨:中国法治何以强起来新闻频道再回望近70年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就开启了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探索。我们党带领人民制定“五四宪法”,把中国人民的革命成果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孕育形成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https://news.cctv.com/2018/08/31/ARTIV5n6xoPbhUObMzEpIkmT180831.shtml
9.中国法治PPT模板中国法治PPT模板下载熊猫办公网站共为您提供52个中国法治设计素材以及精品中国法治PPT模板下载,汇集全球精品流行的中国法治PPT完整版模板,下载后直接替换文字图片即可使用,方便快捷的不二选择。https://www.tukuppt.com/pptmuban/zhongguofazhi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