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成都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作大会报告时,现场多次响起掌声。不足1.8万字的报告,决定着成都未来5年的走向。
今后五年,成都市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将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变革发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成都将切实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同时,坚持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如何看,如何干,对于成都市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党代表们接受记者采访,畅谈未来发展的思路和信心。
创新驱动先导城市
依靠创新引领促进城市持续发展
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是成都市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需要怎样的路径和措施
“我们建设‘五个城市’,与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是相对应的,结合青羊区实际,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我们就要以创新为引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党代表、青羊区委书记戴志勇说,去年青羊区的经济总量达到900多亿元,今年还要继续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培育转换城市动力,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更加主动依靠创新培育壮大新功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党代表、成都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卢铁城认为,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质量效益,将成都打造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报告提出的‘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和‘培育转换城市动力,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为邛崃工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党代表、邛崃市经科局局长崔艳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邛崃将紧紧围绕党代会精神,全面深化区域合作,与天府新区形成“总部+基地”发展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羊安新城,全面提速天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高端招商,加快淘汰落后产业,拉长做大优势产业。
城乡统筹示范城市
规划统筹提升区域协同水平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继续发挥城乡统筹发展在全国的示范作用,成都将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作为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具体实施。如何更好地协同发展,这引起代表们的热议。
“作为来自农村集体组织的代表,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这一重点。”在党代表、成都天府新区永兴街道水产养殖技术协会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李成龙看来,农村要发展就必须贯彻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到他平时的具体工作中,其实就是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只有贯彻落实好报告中提出的‘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才能更好推动农民致富,让产业上轨道。”
党代表、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表示,协调新发展理念对城乡统筹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把统筹城乡与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充分贯彻五大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此,崇州将严格落实“西控”的功能区要求,继续深化承担的中央、省、市的27项统筹城乡重大改革任务,进一步进行规划统筹、制度统筹、建设统筹和管理统筹,通过规划引领崇州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改革,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试点示范,探索推进示范区建设。
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样在生产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代表们有话说。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而轨道交通是绿色出行的重要支撑。”党代表、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蒋辉表示,作为地铁建设者,将把党代会提出的加密轨道交通网作为工作目标,积极建设轨道交通、公交系统和慢行系统无缝对接、融合发展的市域绿色公共交通体系。
党代表、成都市水务局局长阳昌寿表示,按照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市水务局将以全面实行“河长制”为抓手,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全力打好“重拳治水”之战。“同时,将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加快建构百水润城、水清岸绿的城市水环境,让市民在大都市也‘看得见水’。”
现代化国际城市
坚持大开放创造更为广阔发展空间
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需要我们以开放的眼光和思维,促进更大的发展。
在党代表、成都市商务委主任郭启舟看来,站在新起点的成都要进一步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的开放观,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支持更多本土企业走向全国和世界。未来,成都要培养更多行业龙头,通过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增强竞争力,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我们将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的制度性成本,通过探索全程电子化登记、开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管理、深化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属地管理等措施,全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党代表、成都市工商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向海说。
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市民更幸福
“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让市民更幸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目的之一。围绕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代表们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提升市民的获得感。为此,我们将以项目为核心落实贯彻。”党代表、成都市建委主任张樵表示,将调整轨道交通加密成网建设、天府绿道建设、环城生态区建设等项目,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增加人民的参与性。
党代表、温江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康文表示,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就要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把促进人与城和谐共生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我们将加大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而便利的公共出行条件就是其中之一。”康文表示,温江区下一步将加大公交和慢行系统建设,其中,今年温江在新增160台公交车的基础上,还将新增40台公交车。同时,温江已经规划了80公里的绿道,目前已经建成10公里,下一步将大力推进绿道建设,并与中心城区绿道相接。
成都市党代会报告的
四个“新”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今后五年成都确立的总体目标,也是四川省委对成都的重大要求。不足1.8万字的报告,有料有新意。“新”主要体现在哪儿
新内涵升级“五中心一枢纽”
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任务是增强“四中心一枢纽”功能,即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成都党代会报告,用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审视成都发展,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作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的重要支撑。
报告提出,成都将全面构筑现代金融产业集群和支撑体系,强化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金融中心。“一枢纽”增加了两个字,由“综合交通枢纽”变为“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早在1993年,成都就被确定为西南通信枢纽,将其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发挥优势,加快建设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绿色的信息网络,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物流中心和国际信息港。
新理念首提“生活城市”概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成都将这一理念全面贯穿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变革发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提出要建设“五个城市”——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城乡统筹示范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现代化国际城市、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和谐宜居生活城市”为首次提出。报告专门描述了一幅画面: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人民”一词在报告中出现了22次之多。成都市委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就业、社保、住房等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让市民生活更幸福,让城市未来更美好。
新观念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根据大会提供的参阅材料,2016年,成都经济增速均低于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规模不够大、增速不够快,成都尚未走出转型期。
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城市治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需要新的观念。
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
更全面,指推进城市、产业、企业和人才的全面开放,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更深入,就是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更务实,是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务实开放体制,不断把双向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报告还提出,要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其中,要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还要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新概念成都要挖掘“天府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报告提出,要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这一点引发共鸣和热议。成都大学党委书记罗波说,“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概括出天府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成都的独特气质。
报告用一系列项目,为传承历史文脉、激发文化创造落实“抓手”——将高水平建成成都中心、天府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标,持续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文化活动,打造“非遗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和“会展之都”;优化文创产业空间布局,构建文创产业集聚区和文创产业带,打造一批重点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特色街区,构建以音乐、文博、设计、动漫、影视等为重点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