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有时指称一组用来评价法律论证的原则或规则,其目的是为法律理性和法律公正提供一种分析与评价工具;有时意指一门研究法律逻辑原则或规则的学科,即一门研究如何把好的法律论证与不好的法律论证相区别开来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图尔敏(Toulmin)和佩雷尔曼为代表的逻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实践推理,特别是法律推理领域,开辟了法律逻辑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非形式逻辑学家与论证理论家们把语境因素引入到日常生活中真实论证的分析与评价上来,这为法律逻辑研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路径。如今,法律逻辑研究需要面对“两个大脑”:一是“人脑”,即法官、律师、检察官等法律人是如何进行法律论证的;二是“电脑”,即为计算机法律专家系统中法律论证的人工智能逻辑建模。前者的逻辑基础是非形式逻辑,而后者的逻辑基础是形式逻辑。如果说形式逻辑对论证的分析与评价仅仅是建立在语义和句法维度之上的话,那么,非形式逻辑显然在形式逻辑框架基础之上引入了一个语用维度,因此,我们不再需要回避“法律逻辑”这一术语了。
熊明辉丁利
2014年5月31日
新书上市
论证评价与证据
ArgumentEvaluation
andEvidence
作者:[加]道格拉斯·沃尔顿
译者:樊传明
ISBN:978-7-5764-1254-3
定价:65.00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
作译者简介
道格拉斯·沃尔顿教授
曾担任加拿大温莎大学论证研究项目主席,是论证研究领域全球最知名和被引证最多的学者之一,同时也是人工智能和多主体系统领域的引领学者。
樊传明副教授
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在研究证据法与司法证明理论时,对论证理论偶有涉猎。
内容简介
在论证研究领域,厘清“论证”和“证据”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兼具理论和实践性质的问题。本书将会分析如何使用证据做出对争议问题的正反论证,并且借助在人工智能领域新近发展的论证模型予以展示。
与证据、论证、解释等概念相对应,应当秉持一种可废止的“知识”概念。本书为知识的可错性观点辩护,认为知识是在一个多主体互动的调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调查中各个主体参与建构对事实的解释,这些事实包括了许多证据,它们要接受批判性质询和对抗性论证。
目录
出版说明1
总序3
致谢5
图表8
第1章导论:论证与解释1
1.1本书概要3
1.2都灵裹尸布9
1.3溯因推理15
1.4血字的研究17
1.5血字的研究中的溯因推理21
1.6科学教育中关于解释的案例25
1.7论证、证据与解释的结合29
1.8反向的溯因推理32
1.9削弱与反驳35
1.10结论40
参考文献42
第2章最佳解释推论46
2.1基本概念、方法和定义48
2.2消失的海员案例51
2.3安梯丰案例55
2.4将论证型式嵌入论证图表59
2.5混合理论66
2.6关于消失的海员案例的一个故事72
2.7关于安梯丰案例的一个故事75
2.8解释与论证的图表结构77
2.9向前与向后的关系80
2.10结论82
参考文献87
第3章评价解释的对话系统90
3.1两个案例91
3.2解释对话的基本要素96
3.3解释对话系统101
3.4审判中的溯因推理案例110
3.5混合解释系统118
3.6转向检查性对话126
3.7如何确定最佳解释131
3.8评价解释的方法137
3.9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44
3.10结论147
参考文献151
第4章评价专家意见证据156
4.1基于专家意见的论证157
4.2模拟论证的形式系统163
4.3卡涅阿德斯论证系统169
4.4型式与批判性问题173
4.5批判性问题与证明责任175
4.6关于型式与批判性问题的卡涅阿德斯观点178
4.7基于专家意见的论证的案例179
4.8盖蒂青年雕像案例183
4.9拓展盖蒂青年雕像案例185
4.10结论187
参考文献190
第5章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画作争议194
5.1案例概览195
5.2专家的意见197
5.3适用于该案的两个理论工具200
5.4使用卡涅阿德斯系统评价论证203
5.5每个论证的论证图表208
5.6组装各个论证图示215
5.7调查的阶段221
5.8评价的三个任务223
5.9对证据的评价226
5.10结论229
参考文献234
6.1三个当前的案例238
6.2关于论证型式的流行观点241
6.3布拉德福德·希尔标准248
6.4替代性指标249
6.5案例比较253
6.6论证的论辩语境259
6.7关于吸烟与肺癌之间因果关系的争论262
6.8关于橄榄球与脑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争论265
6.9重新表述批判性问题268
6.10事后归因谬误271
参考文献274
第7章知识与调查277
7.1知识推理的两种相反观点278
7.2证据与知识285
7.3调查的程序性观点289
7.4卡涅阿德斯的调查模式291
7.5可废止逻辑297
7.6从无知中推理301
7.7可废止的知识、证据与缺乏证据305
7.8异议和回应308
7.9关于可废止知识的可错论观念312
7.10结论314
参考文献316
第8章证据与论证评价320
8.1概率与证据321
8.2CAS中的论证评价326
8.3论证与证据的关系331
8.4重新考虑巧克力案例333
8.5中国吸烟案例336
8.6重新审视血字的研究案例339
8.7案例中的证据问题342
8.8基于知识的系统348
8.9论证型式与证据351
8.10结论358
参考文献360
索引363
译后记379
目录可上下滑动查看
推理导论
(原书第二版)
AnIntroduction
toReasoning(SecondEdition)
作者:[英]斯蒂芬·图尔敏,[美]理查德·雷克,[美]艾伦·亚尼克
译者:李继东,李佳明
ISBN:978-7-5764-0915-4
定价:85.00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作者简介
推理导论(原书第二版)
斯蒂芬·图尔敏
(StephenToulmin,1922-2009)
英国哲学家,生于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在牛津大学、墨尔本大学、利兹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和南加州大学任教。学术领域广泛,其著述涉及伦理学、逻辑学、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等诸多领域。
理查德·雷克
(RichardRieke,1935-)
美国传播学家,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犹他大学,为美国言语交流协会和司法协会成员。
艾伦·亚尼克
(AllanJanik,1941-)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先后毕业于圣安塞姆学院、维拉诺瓦大学和布兰迪斯大学。曾在喇沙书院和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哲学和思想史,现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布伦纳档案研究委员会的一员,研究领域为政府和政治学、哲学和历史。
译者简介
李继东
(1964—)
哲学博士,毕业并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院。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国逻辑、非形式逻辑和论证理论。著有《中国现代逻辑史论(1919—1949)》,并发表《墨家的论证理论》等学术论文数篇。
李佳明
(1992—)
中山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形式逻辑和论证理论。在《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