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背后是经济的逻辑

法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法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从未停歇,并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以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等为代表,古典自然法学派强调人的理性和权利,主张依据自然法制定法典。以胡果、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认为法律并非“理性”的产物,而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以边沁、奥斯丁为主要代表的分析法学派强调对法律概念的分析,依靠逻辑推理来确定可适用的法律,否认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庞德为代表的社会法学派注重法律的社会目的和效果,强调不同社会利益的整合。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科斯、卡拉布雷西、波斯纳为代表的法律经济学派开始在美国兴起,侧重用经济学的概念、思维来理解和分析法律,对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例证二,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由于单一个体的社会阅历、认知能力不同,最为公平正义的法律规定应该是通过心理测试,单个测量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社会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认定个案中的未成年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但现实中,各国立法都以年龄作为判断依据。这种简约规定必然会牺牲个案正义,但是简单易行,无须额外的认定成本。

以上两例,法律规定都难谓公平正义。立法者的选择背后,潜在的成本收益考量呼之欲出,这种考量即是经济的逻辑。

信念与事实

为什么法律背后是经济的逻辑,而不是公平正义?首要原因是:公平正义是信念(belief),而非事实(fact)。信念是一种规范式思维,要先提出一些原则、理念或价值,再以此为基础作进一步推论。因此,这些原则、理念或价值可以看作预设的前提。人们期望这种前提是简而自明、一致赞同的,但现实中往往无法做到。

基于事实的思维,则是一种实证式思维。它没有预设的前提或立场,而是以实际情况、已经发生的事、出现的现象为材料,由此归纳出某些“规律”。如果这些规律普遍成立,就可以用来解释类似或其他社会现象。法律作为人类生活共同的社会规范,需要基于事实的共识,而非基于观念的对立。而成本收益分析,就是一种基于事实的结果式思维,是可验证的。

取舍与度量

古罗马法谚云:“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但在具体的情境中,当两造的立场不同,往往对正义有着截然相反的结论。哪一方的正义更“正义”呢?波斯纳的观点是“对于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于代价”。正义不可度量,但代价可以度量。代价本身就是一种成本收益分析。

例如,表见代理制度使无权代理产生有权代理的法律后果,对于被代理人而言是非正义的。善意取得制度损害了真正的所有权人的利益,似乎也是非正义的。但法律为何做此制度安排?经典的民法学论著都会揭示其背后的原理是维护交易安全。但在道德哲学的语境下,交易安全和公平正义哪个更重要?显然是公平正义。而法律却以牺牲真正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护交易安全,是在价值冲突中做出了取舍:将交易安全作为更高位阶的价值。这就体现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经济逻辑,而非道德哲学的逻辑。

概念与工具

法律人坚持公平正义的信念,似乎比经济学家侧重成本收益更崇高。但从宏观来看,无论是公平正义还是成本收益,都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工具。

正义的概念极其宽泛,又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无法就抽象概念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需要用更为具体和坚实的事实来充实其内涵。比如,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不同个体如何赔偿的问题上,从来就有“同命同价”和“同命不同价”的争论。“人生而平等”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但因为地域、贫富、文化、环境的差异,“人生而不平等”是一种具体可见的事实。基于生而平等的理念做出“同命同价”的赔偿,必然造成对逝者家属回归从前生活补偿程度的不平等。基于生而不平等的事实做出的差异化补偿,则会遭到“同命不同价”的抨击。问题的本质在于:死亡赔偿的功能是以金钱购买生命,还是让逝者的家人回归从前的生活。对“正义”不同内涵的填充,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显然,用金钱购买生命无法令人信服,而立足于对逝者家人的补偿和帮助,经济逻辑可为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替代性工具。

对于诸多公平正义理念无法衡量的价值,都可尝试从成本收益逻辑寻求答案。比如,单一底版、极具个人纪念意义的结婚照被摄影公司不慎损毁,如何赔偿?这涉及纪念性物品的价值计量,在公平正义理念下是无解的。但从风险预防和风险负担角度,以“最小防范成本原则”来确定风险承担主体和责任,则提供了可操作的法律解决方案。

个体与整体

法律是社会公众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的设计,本身也是一种制度选择。比如,相邻的两块地上,左边种小麦,右边养牛,可能会发生牛越界吃草的情形,法律是否应当阻止右边地的主人养牛?工厂生产产生噪音,影响周边居民,法律是否应当禁止工厂生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得到的结论会截然相反。基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而禁止养牛,或者基于人的生存安定保障的理念而禁止开厂,都是可选的立法方案。

非此即彼的选择,固然可使一方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但从社会整体利益考量,却并非最优制度安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法律经济学创始人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界定产权,进行交易成本的协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换句话说,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策略超越了个体的公平正义观念,可能是一种更优的资源配置方案。

立法与司法

法律规范的语言表达通常是高度抽象的,这样才能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普适性。但这种抽象表达带来的现实问题,就是对文本解释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立法者在法律规范中用抽象概念画的一个点,在法官面对社会现实时,可能会变为一个圈。面对新类型的案件,可能存在法律漏洞、立法空白,有多种解释的可能。在个案裁判中,面对两造争议,何种解释更能体现立法原意?法官选择哪种解释,是更优的裁判导向和制度安排?法律解释的尽头是价值判断。道德哲学、公平正义理念固然可为价值判断提供论证,但却难以让所有人认可和信服,而经济分析是可选的工具之一。

例如,网约车的面世冲击了传统出租车行业,导致出租车牌照价值贬损。当既有法律和判例中均无答案时,应支持网约车参与竞争,还是保护出租车行业和司机的利益呢?2016年在美国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审判的“伊利诺伊运输贸易协会与网约车公司案”中,出租车公司认为同样的服务、不同监管标准导致自身利益受损,侵害了其财产权利。审理该案的正是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他在判决中指出,“财产”并不能豁免竞争。当新技术或新模式诞生,通常会影响和冲击旧技术或旧模式。如果旧技术或者旧模式以宪法权利为由,排除新事物,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因此,出租车牌照的贬值部分并不是宪法上保护的财产权,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这一判决并非依据单纯、空洞的正义观念,而是通过“向前看”的视角做出了利益选择,其背后无疑是经济的逻辑。

批评与回应

比起“公平正义”的高尚神圣,“财富最大化”似乎充满铜臭,因此不少法律人对经济思维、经济逻辑常有本能的排斥。经济学方法的数学化,也成为诸多法律人对经济分析的知识屏障。此外,“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一概念即隐含了经济学对法学、法律的侵蚀。对法律的经济分析更为直接的批评是:法律所维护的人的生命和尊严,能用金钱来衡量吗?

但这些对法律经济学的批评,本身源于对经济学的误解,有必要予以澄清。第一,经济学是探讨人类行为选择的学科,而不是“赚钱”的学科。选择的本质是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更优利用,这一目的不仅适用于法律所追求的价值,而且适用于更多的人类行为。第二,经济学的评价标准并非“财富最大化”而是“效用最大化”,所以金钱和财富并非经济分析的价值取向,“效用”才是。例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背后体现的就是经济逻辑:将生命、爱情、自由三者的效用进行排序,在排序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并非是“为了金钱,而舍弃生命、爱情和自由”。第三,经济分析不等于数学。数学是经济学的论证工具之一,但不是经济分析的本质。科斯在其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中,最多只用了小学算术来举例说明,仍然能深入浅出地阐明法律和制度安排背后的深层逻辑。

也许有人会说,千百年来,没有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律也可以自行运作,法学也积累了丰硕成果。但1960年之后,法律经济学的兴起,无疑为法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养分、注入新的血液,让这个古老的传统学科内涵更为丰富。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地球是平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盖摩天大楼都可以照旧。但如果我们有更为广阔的视角,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将更为完整。

因此,法律的经济分析能让我们对法律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法律实施提供了一项有效工具。经济分析不等于高等数学,其本质是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和效用比较,做出更优的行为选择和制度安排。经济分析的工具可用、能用并可验证。法律背后是经济的逻辑!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THE END
1.民法典的变革从条款到生活一、民法典的变革:从条款到生活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以人为本、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篇章。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文件,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引领者。那么,民法典与过去有何区别呢? 二、立法创新:从碎片化到全面的制度构建 在前代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39422.html
2.民法典的十句话我的法律新生活在我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以前那个只知道打发时间的人。现在,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民法典,它就像一本指南书,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是关于婚姻关系和家庭权益的规定。我认识到,无论结婚还是离婚,都应该遵循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460600.html
3.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的分类及实例解析51CTO学堂本视频内容主要围绕法律事实、法律关系及其分类进行了详细讲解。法律事实是指能够产生法律关系、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情况,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不受个人意志控制,如自然灾害、战争等;而法律行为则受个人意志控制,如签订合同、购买商品等。视频中通https://edu.51cto.com/video/70438.html
4.生活中遇到这些民事纠纷如何处理?典型案例为您解答!这些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是否也曾困扰过您或者您身边的亲友? 闵 行 为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的重要指示精神,2024年以来,区委政法委和区法学会牵头区法院、区司法局,围绕近年来闵行区常见多发的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jg0NDE5Mg==&mid=2247513416&idx=3&sn=f7ade304b9813b7e2140a9cc3a877572&chksm=97198d07a06e0411e9bf10cf04a2de88be1cb4e1b20e2c90e445bd2e878fe3f08bdae5eac688&scene=27
5.生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别生活事实指的是在生活方面存在的相关事件,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真实发生并且被证实存在的事实。https://edu.iask.sina.com.cn/jy/2ESGz4NeT3z.html
6.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总结(保姆级)2.职能性业务流程举例:职能领域+业务流程 ①制造和生产(产品组装流程) ②销售与市场(客户确认流程) ③财务与会计(提供财务报表流程) 7.正当法律程序:充分知晓和理解法律,可以向高一级机构上诉 8.(必考)商业伦理分析: ①识别和描述清楚事实 ②明确存在的矛盾或困境,并发现其中包含的更高层次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678463/article/details/112009843
7.法律事实和生活事实怎么区分?能否举个例子?谢谢您好,法律事实是需要证据证明的,比如我们之间存在借贷关系,但是你要举证证明我们之间的借贷关系,这是法律事实。 生活事实不需要证明就客观存在,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就是生活事实,不用你提供证据来证明继续咨询 咨询助手 当前在线 咨询助手提示访客: 律师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解答,但不同的律师可能会有不同的解答。 如果你https://www.66law.cn/case/21532324.aspx
8.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事实的一种。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是指是否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 法律依据 《https://m.64365.com/tuwen/aaaliwc/
9.什么是法律事实,什么是生活事实,什么是案件事实,三者有什么区别?法律事实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一)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二)依据https://www.findlaw.cn/wenda/q_34262730.html
10.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及举例说明东奥财会答疑,会计相关问题解答,学员提问:【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及举例说明】老师解答:双方意愿是领取结婚证的必要条件,属于意思表示行为;而建造房屋则是事实行为,与表意无关,房屋建成即属于建造者。这是两种不同法律行为的关键区别。请学员理解并继续提问,共同https://www.dongao.com/dy/zckjs_jjf_12292/16992242.shtml
11.[法律讲堂(生活版)]“重婚”真相(20120721)CCTV节目官网CCTV酒店正在举行一场婚礼,新郎叫薛强,新娘叫张曼,新娘全家对这个女婿都非常满意,可是救灾婚礼现场有一个女人冲了进来,扰乱了婚礼,她说跟新郎薛强有结婚证,原来薛强跟这个叫小佳的女人之前有过感情,并领取了结婚证,但是薛强想骗取张曼的钱财,才想到了跟张曼结婚的骗局,虽然他隐瞒了自己结婚的事实但是还是不能逃脱法律的http://tv.cntv.cn/video/C11356/47cef1ae9da44ce4916dc1d967de73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