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具有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

(三)法律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一)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

(二)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内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一)按主体和意思表示方向的不同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双方行为:内容相同方向相反,如合同,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多方行为:意思表示方向相同,如订立合伙协议、公司章程,设立公司等法人的行为。

无偿行为:赠与、保证、借用、没有约定利息的民间借贷、没有约定保管费用的保管合同、没有约定报酬的委托合同。

(三)按是否需要标的物的交付为行为成立或者生效的要件分为诺成性行为和实践性行为(又称要物与非要物)

主要的实践性行为:动产质押、定金合同、保管合同、借用合同、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

(四)按是否需要特定形式分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特殊要式合同:中外合资合同、中外合作合同、向外国人转让中国专利。

(五)按行为与原因的关系分为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1、法律事件具有客观性,不以自然灾害、战争等意志为转移;

(1)要素不同,发生效力的依据不同,本质不同。法律行为是指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

(2)事实行为是指直接根据当事人行为结果的事实,随即自然而然地发生法定效果的行为。

THE END
1.法律事实包括几大类民法上根据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将其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1、事件。事件是与人的意志无关的法律事实。事件本是自然现象,只是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才被列为法律事实,如人的死亡、地震等。前者可能导致继承关系的发生;而后者若将房屋震场导致所有权的消灭,事前若投保时,又使保险赔偿关系发生。 2、行为https://m.64365.com/tuwen/aaatakj/
2.法律事实的含义特征和分类5轮背诵法硕在法理学法硕联考的海洋里,法律事实如同一座座灯塔,指引着我们穿越法律知识的迷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法律事实的含义、特征和分类,为你的备考之路点亮一盏明灯!? 法律事实:法律世界的基石 法律事实,简而言之,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各种情况的总称。它是法律推理和https://blog.csdn.net/2401_85852404/article/details/140925155
3.综合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二)法律事实的分类 1.根据其是否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可将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 2.根据事实的存在方式法律实可以分为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 第九节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同义,如https://www.51test.net/show/1188223.html
4.司考民法钟秀勇名师讲义: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可按不同标准分类如下:①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分类标准: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内容)。②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和相对民事法律关系(分类标准:义务主体是否特定)。③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分类标准:是否只有一组权利义务关系)。④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分类标准:是否因违法行为而成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62276.html
5.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律师普法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为:事件和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一百三十四条 民事法https://www.110ask.com/tuwen/16709517657374194554.html
6.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第一章 总 论返回首页[基本要求](一)掌握法和法律、法的本质与特征(二)掌握法律关系及其要素(三)掌握仲裁与民事诉讼(四)掌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五)熟悉法律事实、法律责任(六)了解法的形式与分类、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考试内容] 第一节 法律基础一、法和法律(一)法和法律的概念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http://www.njccc.cn/layout/Detailedwx.asp?Numbered=2474
7.研究生证明(信)笔者以为,可以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对事实部分和法律部分加以区分,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在事实部分认定上,根据司法尊重原则,行政机关在事实部分的认定方面更有权威性,法官应当尊重行政机关关于事实部分的认定。其二,在法律部分方面,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相比行政机关更具专业性,法院对法律的决定可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bwkdh57.html
8.梁慧星《民法总论》笔记(民法总论)书评(二)划分的标准1.利益说:涉及公共利益or私人利益2.隶属说:“意思说”,是隶属关系还是平等关系3.主体说:有一个是公法主体就是公法关系(三)强调公私法划分的重要意义·易于确定法律关系性质,适用何种法律规定,采用何种救济方法或制裁手段。(四)公法优位与私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953/
9.证据法名词解释16篇(全文)38、公证:是指国家法定的证明机构代表国家,依照法定程序证明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非讼法律活动。 39、司法认知:是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申请或依职权,以裁定的形式对特定事实的真实性直接予以确认的事实认定方法。 40、证明标准:是指衡量证明主体的证明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明要求的具体尺度,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ani7r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