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实际的豆瓣运营案例,本文将展示如何利用用户分层策略有效地提升用户活跃度。从业务逻辑分析到策略执行,每一步都是精细化运营的精髓,带来明显的改进效果。
01实施流程
1.梳理业务逻辑
在一个产品中实施用户分层运营,首先要梳理清楚这个产品的业务逻辑。当明确了产品需要通过用户分层来解决一些精细化运营或整体用户价值提升的问题时,梳理业务逻辑就显得尤为重要。所有的用户分层操作,归根结底都要服务于产品本身的业务逻辑,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2.选择分层模型
3.爬取数据划分
4.制定运营策略
5.执行检验迭代
最后一步就是持续地执行分层运营策略,检验运营效果,并根据反馈对策略进行迭代优化。虽然这个流程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如何设置合理的效果评估周期、关键指标等。用户运营是一个长期而动态的过程,策略也需要随着用户的变化而不断迭代升级。用户分层需要梳理业务、选择模型、划分层次、制定策略和持续优化五个步骤。只有严格遵循规范流程,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才能真正发挥用户分层的威力,激发用户活力,为产品注入持续增长的动力。
02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介绍
1)豆瓣APP运营现状
豆瓣APP是一款主打图书、影视、音乐等文化类内容的社区产品。一直以来,豆瓣的运营主要聚焦在对头部KOL的维护上,而缺乏面向全站普通用户的精细化运营策略。用户分层体系尚未建立,用户生命周期管理几乎是空白。整体而言,豆瓣的用户运营还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
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项目目标与限制
2.按流程推进
1)梳理业务逻辑图
a.关键角色与关系
首先,这位负责人快速梳理了豆瓣APP的业务逻辑图。豆瓣主要由3类用户角色构成:生产型用户、消费型用户和官方运营团队。其中生产型用户负责内容生产,消费型用户负责内容消费,官方运营团队则肩负内容整合、推荐、审核和编辑优化的职责。厘清了这3类角色的定位和相互关系,为下一步选择用户分层模型提供了依据。
(2)选择适用分层模型
a.结合问题与资源
b.判断业务标准化度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豆瓣业务本身的标准化程度。豆瓣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内容社区,用户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很难用一套标准的服务来满足。这就意味着基于统一规则的用户分层如身份分层,可能并不太适用。
c.判断用户影响可能
再次需要考虑的是用户之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在豆瓣这样一个社交属性浓厚的社区里,用户间的互动和传播效应不容忽视。因此那些能够反映用户社交影响力的分层指标,或许更具参考价值。
d.二八法则初筛高价值用户
考虑到种种限制条件,负责人决定从二八法则入手,优先筛选和运营那20%创造80%价值的高价值用户群体。二八法则虽然简单,但胜在省时省力,更容易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一些关键行为指标,圈定出那批高价值种子用户,再去分析他们的典型特征,进而实施更精准的分层运营策略。
3)关键行为界定用户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界定和筛选这批种子用户呢?负责人想到了以用户的关键行为作为切入点。具体到豆瓣这款产品,无非就是两个最核心的行为:内容消费和内容发布。
a.内容消费频次
对于内容型产品而言,内容消费频次是用户活跃度的直接体现。消费得越频繁,说明用户粘性越高,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将内容消费频次作为划分用户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不会有太大问题。
b.内容发布频次
(4)交叉对比确定分层模型
a.访问次数区分用户活跃度
b.发布次数区分用户贡献度
将用户的活跃度和贡献度评分进行交叉组合,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划分出高活跃高贡献、高活跃低贡献、低活跃高贡献、低活跃低贡献等几类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而针对不同特征的用户群,设计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运营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本文由@小黑哥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