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多项选择题归纳1

A: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中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解释或作出规定;

B: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C: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更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D: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

A:社会团体;B:行业协会;C:事业组织;D:企业组织;E: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3.在我国,一般公务员的产生方式有:

A:调任;B:考任;C:聘任;

4.在西方国家,国家公务员通常分为:

A:政务类公务员;B:业务类公务员;

5.行政行为相对于民事行为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行为,主要特征有:

A:服务性;B:从属法律性;C:裁量性;D:单方性;E:强制性;

6.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包括:

A:主体合法;B:内容合法适当;C:程序合法;D:在行政主体权限范围内;

7.当场收缴罚款适用于:

A: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B: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C: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

8.根据主持行政裁决的主体不同,行政裁决可以分为:

A: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B: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

9.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形成法律关系的特点不同,行政程序可以分为:

A:行政立法程序;B:行政执行程序;C:行政司法程序;

10.行政法制监督的特征主要有:

A:主体十分广泛;B: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C:是全面性的监督;

D:内容包括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为和公务员行为的监督;E:监督权限法定;

1.一般意义的行政指任何组织为实现其目的、任务而行使的执行、管理职能,包括:

A:公行政;B:私行政;

2.行政法治原则的主要要求包括:

A:依法行政;B: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

C:保护人权,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D:政府对违法、侵权行政承担法律责任;

3.行政机关根据其权限的范围,分为:

A:一般行政机关;B:部门行政机关;

4.国家公职关系的双方主体分别是:

A:国家公务员;B:国家;

5.行政行为以其启动是否需要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为标准,分为:

A:应请求行政行为;B:依职权行政行为;

6.根据现行行政立法的实践,行政立法的程序主要包括:

A:立项;B:起草;C:听取公众意见;D:审查;E:决定与公布;

7.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与行政处罚的区别主要有:

A:概念不同;B:性质不同;C:内容不同;D:形式不同;E:角度不同;

8.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等方式提出:

A:信函;B:电报;C:电传;D:传真;E: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

9.行政征收具有的特征包括:

A:强制性;B:无偿性;C:法定性;D:先定性;

10.行政强制主要包括:

A:行政强制执行;B:即时强制;C:行政调查;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关系主要包括:

A:行政管理关系;B:行政法制监督关系;C:行政救济关系;D:内部行政关系;

2.法的规范依其对社会关系调整的确定性和细密度,可分为:

A:规则;B:原则;C:基本原则;

3.在我国,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包括:

A:省人民政府;B:区人民政府;C:镇人民政府;

4.我国国家公务员任用前目前主要有:

A:考任;B:选任;C:聘任;D:调任;

5.行政行为以有无限制条件为标准,分为:

A:附款行政行为;B:无附款行政行为;

6.国务院1985年7月3日发布《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暂行规定》是:

7.根据法律规范和行政活动的实际情况,行政确认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A:确定;B:认定(认证);C:证明;D:登记;E:鉴证;

8.得设立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包括:

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省级人民政府规章;E:较大市政府规章;

9.目前组成我国行政征收体制的主要是:

A:税收;B:各种社会费用征收;

10.直接强制可分为:

A:人身强制;B:财产强制;

1.当事人可以申请听证的有:

A:责令停产停业;B:较大数额的罚款;

2.即时强制的特征有:

A:行政主体是即时强制的惟一主体;B:即时强制不以法定义务的履行为必要条件;

C:即时强制的程序性规范相对而言不很严格;

D:即时强制是行政主体在情况紧急时直接基于法律、法的规定而采取的强制措施;

3.国家公务员任用的主要方式有:

A:选任;B:考任;C:委任;D:调任;

4.某甲因行政侵权死亡,有遗产被继承,其亲属乙在甲死亡前,一直由甲赡养,问谁有权请求赔偿:

A:某甲的继承人;B:某乙;

5.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中正确的是:

A:先取证,后裁决规则;

B: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和依据;

C: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和依据;

6.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行政诉讼第一审判决可分为:

A:维持判决;B:撤销判决;C:变更判决;D:履行判决;E:确认判决;

7.行政复议参加人有:

A:行政复议机关;B:行政复议申请人;C: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D:行政复议代理人;E:行政复议第三人;

8.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有:

A:劳动局实施行政处罚行为与被处罚人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B:劳动局登记检查用工情况与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9.行政处罚法定原则要求:

A:处罚设定权法定;B:处罚主体及其职权法定;

C:被处罚行为法定;D:处罚的种类、内容和程序法定;

10.有权制定行政规章的行政机关是:

A: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D: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E: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1.属于我国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有:

A:地区行署;B:区公所;C:街道办事处;

2.属于行政征收行为的有:

A:机场收取机场建设费;B:环保局收取排污费;C:税务局收取税款;

3.行政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A:从属法律性;B:服务性;C:裁量性;D:单方性;

4.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有:

A:客观真实性;B:合理性;C:关联性;

5.工商局吊销某企业的营业执照是:

A:依职权的行政行为;B:要式的行政行为;

6.行政相对人对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依法对该复议案件享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有:

A:县人民政府;B:市工商局;

7.行政相对方对行政主体下列“”行为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A:非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B: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本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认为行政主体给予自己的行政罚款数额过高;

8.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方式:

A:金钱赔偿;B:返还财产;C:恢复原状;D:消除影响;E:赔礼道歉;

9.行政奖励主要有以下形式:

A:通报表扬;B:记功;C:授予荣誉称号;D:晋级(晋职);E:发给奖金或奖品;

A:权属争议;B:知识产权争议;C:民事侵权赔偿争议;D:环境污染争议;

1.行政公正原则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的要求;实体公正的要求主要包括:

2.行政机关根据其管理的客体和内容,分为:

A:职能性行政机关;B:专业性行政机关;

3.导致国家公职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有:

A:公务员退休;B:公务员辞职;C:公务员辞退;D:公务员死亡;E:开除;

4.行政行为以有无法定形式要求为标准,分为:

A:要式行政行为;B:不要式行政行为;

5.行政立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涉及以下“”事项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A:国家安全;B:外汇汇率;C:外币政策的确定;

D: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于行政立法施行的;

6.综合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行政给付的形式主要有:

A:抚恤金;B:特定人员离退休金;

C:社会救济、福利金、更低生活保障费;D: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济物资;

7.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可以不设立行政审批的事项包括:

A: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

B: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C: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

D:行政机关采取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

THE END
1.法律解释的概念与种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法律解释是由有权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定程序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解释。根据《立法法》和《人大决议》的规定,法律解释主要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三种类型?。每种解释类型都有不同的主体?和作用。立法解释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人大常委会主要职权包括对宪法和法律条文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562551412381887&wfr=spider&for=pc
2.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律师普法法律的正式解释包括2020-12-22 1,830 普法内容正式解释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有关法律条文所进行的解释,这种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四十八条法律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律解释草案表决https://www.110ask.com/tuwen/11103684666970796759.html
3.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问题研究具体说来,广义的法律解释包括三项内容:其一是在有可适用的法律规范情况下确定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的作业,即狭义的法律解释 ;其二是在没有可适用的法律规范情况下的漏洞补充;其三是在法律规定因过于抽象一般而不确定情况下的价值补充[⑦b]。 以上七种定义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学者对法律解释概念的认识。虽然学者们都把法律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3739
4.智能法律检索:提高法律查询效率代码实现法规检索2.1. 基本概念解释 法律检索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数据源:包括法律法规、法律案例、裁判文书等法律相关数据。 索引:对数据源进行索引,以便快速检索。 检索算法: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对数据源进行检索和排序。 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进行关键词输入和检索结果展示的界面。 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1448254
5.法理学知识点背诵合集(下)1.立法是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现代国家的职能主要包括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等,其中立法职能是国家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职能,是其他职能的基础和前提。 2.立法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机关。法律制定活动是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进行的一项专门活动。法律制定只能由特定的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来进行。 https://www.scwanxue.cn/kyzx/zhinan/1023.html
6.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8)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包括习惯、案例、公平和正义的观念和权威性的法学著作等。案例不同于判决书,案例属于法律的非正式渊源但是判决书不是法的正式或非正式渊源。 6.在法律解释中,扩充解释是指( ) A、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比立法原意广时,做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解释http://www.yuloo.com/news/219170.shtml
7.法律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哪些?根据我国《立法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提出法律案,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修改法律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以及起草过程中对重大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https://www.plfrog.com/review/137221.html
8.三校名师:2006年司法考试测试卷一及答案d.法律解释的方法并不是单独使用的,尤其是在解释有争议的法律问题时 6、下列关于人权与法的关系不正确的表述是: a.人权指出了立法与执法所应坚持的最低的人道主义标准和要求b.人权标准有利于实现法律的有效性,促进法律的自我完善c.人权的法律保护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国内法的保护d.人权无国界 7、下列法律文件不https://www.diyifanwen.com/kaoshizhuanti/sifakaoshishitiku/0761713085930716_649.htm
9.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先后顺序为什么确定文义可能包括的范围应当作为法律解释的第一个步骤?这主要是考虑到如下几点:一方面,确定法律可能文义的范围是成文法国家适用法律的前提,适用法律必须首先要解释法律的文义。确定可能的文义范围才能为法院判决的准确性提供依据,从而维护法律适用的权威性、统一性。首先确定法律可能文义的范围也限制了法官的恣意性。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2334
10.第十一章第三节法律解释的方法目的解释是法律解释者按照法律的目的,以确定法律文本的内容和意义。这里的目的不仅法律的一半目的,还包括其他具体的法律目的。 目的解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够弥补法律文本中的明显错误,另一个能够消除法律文本中的歧义和异议。 目的解释的局限性,体现在使用的机会较少。是文义解释的一种辅助工具,只有当https://www.jianshu.com/p/3581388253f8
11.2010年4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自考试题B.行政法规是我国主要的行政法法源 C.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行政判例也是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D.法律解释不是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7.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的行政法性质是( ) A.地方一级政权 B.独立的行政主体 C.职能性行政机关 D.专业性行政机关 8.质询体现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某些行政管理https://www.hbzkw.com/exam/20120225155511.htm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释义在我国,立法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和解释法律、法规的活动。广义上的立法,还包括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授权其他国家机关制定法规的活动,以及上级立法机关对下级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的活动。我国立法活动的主要特征是:(1)立法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主持;(2)立法必须反映http://www.taiwan.cn/flfg/flshy/200803/t20080325_612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