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军事心理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347.
关键词: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心理契约
一所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支优秀的教员队伍。目前,武警院校正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员队伍建设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部分有能力、高素质的优秀教员不愿意留在教学岗位,或者留下来也不安心本职工作、不努力工作;另外有一些能力差、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的教员却又不愿意离开教学岗位。那么,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如何充分激励人才,使他们在院校能够乐业和敬业,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了解他们对院校的期望和要求,了解他们的工作观念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提高他们对管理者和岗位的心理认同度,以便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心理契约的构建正是通过了解个人对于组织的看法、期望和态度,制定措施提高教员对武警院校组织的认同和工作满意度,从而减少人才的主动流失。
一、心理契约概述
心理契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他认为在个人与组织之间,除正式契约外,还包含有隐形的、非正式的、没有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这些因素都决定着一个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管理心理学家施恩(Schein)把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和成员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他强调虽然心理契约是没有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到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建设中来,可以将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心理契约定义为:教员以对武警院校文化、管理制度以及领导做出的承诺的理解和感知为基础,而产生对于相互责任与义务的认知,从而与单位达成一种主观的心理约定。它是教员与院校组织双方对彼此的一种非书面化的期望。
与劳动契约所不同,心理契约是个体主观上对于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的一种信念,它注重价值观、期望、主观情感等非物质要素,是比劳动契约更高级的隐性契约。虽然心理契约是主观上的、隐性的契约,但是在一所武警院校,教员能否对学院产生较强的归属感,能否安心教学、对工作岗位产生较强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校与教员的心理契约的程度。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教员会主动将个人的发展充分整合到武警院校的发展之中,充分发挥能力才智,竭力为组织工作;组织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维持教员队伍的高昂士气和精神状态,不断地保持组织活力,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对武警院校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武警院校教员队伍心理契约的构建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院校管理文化
心理契约不像具体的劳动契约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确保执行,它需要精神上的力量来约定彼此的心灵。要使武警院校组织和教员队伍的精神取向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这就需要一所院校深厚的文化氛围。构建以人为本的院校管理文化,首先要求院校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之下,不断发挥教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构建一个有利于教员发展的文化机制,为教员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和公正民主的管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管理文化下,教员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其才能,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提高他们对院校在心理上的认同度,从而进一步巩固教员与武警院校之间的心理契约。
(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采用多元激励措施
1.荣誉激励。与地方院校的老师不同,武警院校的教员除了具有老师的身份外,首先还是一名军人。穿上军装,心里自然就有作为一名军人的荣誉感,这种军人的荣誉是武警院校教员的社会存在价值,是教员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拿破仑非常重视培养和激发军人的荣誉感,他主张对军队“不用皮鞭而用荣誉来进行管理”。这充分说明荣誉激励对于军人的重要性。对于工作积极认真、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员,武警院校组织应当通过立功、嘉奖、通报表扬等精神奖励来提高教员的荣誉感,激发教员为荣誉而工作的积极性。
2.榜样激励。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树立能够引导武警院校教员对组织的期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不断去指引和修正教员的心理契约。因此,如果一所武警院校能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参照系,就会把教员的行为导向到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轨道上来。领导者在树立榜样时,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人为硬性拼凑、拔高榜样,这样的榜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挫伤工作的积极性。真正的榜样,应该是从教员队伍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是被整个教员队伍公认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榜样才能受到教员个体的敬佩、信服,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3.晋升激励。晋升激励具有能够带来非物质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重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了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不足。在部队,金字塔形型的晋升机制的主要矛盾就是职位少和等待晋升的人数多。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晋升就成为最有效力的激励。学院领导应当利用有限的职位资源,更好的调动教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他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院校应当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晋升机制,为培育良好的心理契约创造条件。(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政治法律系军事心理学教研室)
[1]杨金国.教师管理的新视角—心理契约.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3:31~33
[2]胡晓霞.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山西教育,2005,7:15~16
[3]杨景景.武警部队后勤干部心理契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武警工程大学,2008
[4]吴岚葭.教师心理契约的管理.保山师专学报,2005,11:53~54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素质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军校期间是学员学习和成长阶段最为重要的时期,特别是近年来,进入军校的学员大多都是90后,有着非常明显及显著的性格特点,而这个特点正是90后时代的特征,自信张扬,却又敏感脆弱;好奇心旺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自我的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较于70后、80后,现今90后的价值观更为现实;独立心强,但是缺乏团队忠诚感等等之类的性格特点。军校是磨练学员政治思想、军事体能、科学文化素质的主渠道和基地,但是由于现今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与心理结构特点都是较为特殊的。因此,为了能够在紧张有序的军校生活中学习到专业知识,锻炼出具有军人特有的过硬素质,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目前在军校中急需为学员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分不开的,所以,下文将针对近年来,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与心理素质结构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一、军校学员心理素质特点
(一)自我意识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在现今军校学员中,大多数都有着明确的自我认知,在某些事情上有着自我的见解,有主见,对自己的实力很有自信,很清楚自己的在哪方面占优势,哪方面处于劣势。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而言就比较淡薄,对于他人往往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常常会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与自我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会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他人的感受就关心的比较少。军校是一个讲究着团队合作的集体,如果不能够与周围相互融合,那么彼此之间就不能够真正的交心和沟通,从而不利于自我心理的发展,会产生压抑、苦闷等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二)独立心强,但缺乏自我能力。
现今军校的学员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被父母当做是“孩子”。因此,极度渴望不被他人看轻,认为自己有成人的实力。但是从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中,自我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所以在生活或是工作上都无法自我独立的解决,还是需要他人的建议或是意见才能够完成。
(三)个性张扬,但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刚刚步入军校中的学员都是充满着热情,充满着激情,对各式新鲜物质都是感到新奇,对新奇的事件都是抱持着探索的心理,一有想法就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敢想、敢说、敢做。但是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大多数学员这种激情在进入军校后的一个月就会被磨灭。原因就是,军校对于学员们来说是一个单调重复的地方,缺乏一定的自由度,从而对学习和工作心生倦怠。如果不及时疏导,这种情况长久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失衡甚至会使得学员崩溃。
(四)交际性强,但缺乏交际方法。
二、军校学员心理素质结构
军校是一个培养我国未来高级军官的殿堂,对于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结构,除了需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有所了解,还需对军校学员的需要进行了解。为了了解当代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结构,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对某军校20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其结果表明,当代军校学员的主要需要是:身体健康、今后的发展需要、个性的保持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以及施展才华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证明了当代军校学员对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比较强烈的,而对于物质的需要是较为薄弱的。且当代的军校学员是极具当前的时代特征,张扬的个性对于军校的学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军校学员心理教育对策
根据上述当代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只有对学员中负面的情绪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才能够全面的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适应现代以及未来的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今后在其他的道路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导方针以及待人之道。
(一)加强入学心理辅导。
刚刚进入军校的学员,在入学时一定会接触到新的人际关系以及新的环境,但是由于一些新生个性的原因,使其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当前军校的新环境中。面对这种问题,军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军校学员的心理状况进行掌握和了解,建立好学员的心理档案,这样才能够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当学员一旦发生什么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
(二)院校应建立心理实验室。
心理实验法是只有目的的严格控制,或者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个体目中心理活动的产生,以进行测量的一种科学方法。心理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呼吁各院校应建立标准化的心理学实验室,配置标准化的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和临床测试仪器设备。在此基础上,方能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各种心理测试及心理实验。在心理学实验室,军校大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对自己或他人进行心理测试,也可针对某项心理专题在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学实验研究,这对于军校大学生丰富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活动规律、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训练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
每种心理训练都要事前做出设计规划,在严密组织下实施,特别是注入军事演习等一些大的训练项目。一要注意增强目的性,心理训练在组织形式上可根据教育的需要,多样化的安排;二是要提高训练的逼真度,做到环境逼真、情况逼真、心理逼真;三是尽量加大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以提高军校学员在险恶环境条件下逐行作战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四是要注意训练方法与条件设置的科学性,切忌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限度、难度,超越人体生理及心理负荷极限,避免造成不良心理效应。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当前军校的学员大多数都是属于求知心极为旺盛的年龄阶段,但是在陌生的环境,对于新事物如果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军校中,教师应当带领着学员组成学习型团队,树立牢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够使学员学会学习,创造新知识,结合军队的建设管理模式,树立成才立志、为国防事业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信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当今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和心理素质结构都比较的显著,且具有针对性和尖锐性,但是,如果很好的把握住当前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他点,那么就可以促进学员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的结构都是日后成为军事骨干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只有切实的抓紧学员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军事心理学教研室)
注释:
宋怡,杨映秋,孔燕.朋辈心理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01).
关键词:军校学员;凝聚力;心理行为训练
精神因素对军人团队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调动、控制作用历来受到各国军队的广泛重视。团队凝聚力是精神因素的主要体现,代表着团队的团结、一致、和谐,也是团队的一个特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或观念性地将凝聚力问题纳入政治思想工作范畴。其实,军队精神凝聚力不仅是政治思想问题,更是军队集体心理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拟探讨心理行为训练对军校学员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与意义。
一、军事团队凝聚力内涵及特征
在军事团队的研究中,Griffith也提供了类似的理论框架,指出凝聚力既具有不同的方向,包括横向(horizontalcohesion同级战友之间)和纵向(verticalcohesion,领导和下属之间),又具有不同的功能成分,包括工具性的(instrumentalaspect,行动和技能)和情感性的(affectiveaspect,感受和情绪)两个方面[5]。Griffith的贡献在于,指出团队凝聚力具有多个成分,他为军队团队凝聚力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操作化的理论框架。在执行高风险任务时同伴是非常重要的,在高凝聚力的部队中,成员互相信任尊重,并对自己和团队具有强烈信心,情感上的这种联结能帮助团队克服身体痛苦、危险和恐惧,但这种积极作用是建立在对整个团队成员准确的了解的基础上的,成员们能够了解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从而也愿意付出同样的支持[4]。
二、军人心理行为训练的定义及步骤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是以现役军人为训练对象,灵活运用理论讲解、示范指导、模拟训练、表象训练等方法,有计划地对军人进行认知、体能等身、心两方面的训练,对军人产生多种正性心理影响,纠正军人紧张、恐惧、焦虑等各种负性心理,从而促进军人良好行为应对的训练过程[7]。心理行为训练与其他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军人心理品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动作,通过认知调适和反复训练,使受训人员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最终积淀成军人必需的基础心理品质。
“立足平时、着眼战时”是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争对心理行为训练提出的客观要求,在训练中,要实现两种需要有机结合和协调一致。由于特殊的身份和管理机制,军人往往具有特殊的认知、心理、情绪、应对方式,甚至在人格、个性都有军人特点,在面对多种应激的情况下,出现紧张、恐惧、焦虑、忧郁、沮丧、愤怒、孤独等负性心理的几率增加;对于新人伍人员,在其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还可出现适应不良或适应障碍。根据军事团队情况,心理行为训练科目主要包含适应军营、团队精神、提升自信、增强意志、拓展思维、抗挫折能力、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均能提升军人心理品质并增强军事团队凝聚力。
三、心理行为训练对军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与意义
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是“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军人心理行为训练通过对军人心理和行为的干预、管理和激励,促进军人间的协作与共享,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团队信念,由此提高战斗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军人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一支部队的灵魂,集体意识强的团队中成员有强烈的向心力,自觉服从集体,为集体服务。“合力冲击”是培养集体意识的科目,该科目要求学员以组为单位,不借助任何外力,全体攀登上四米墙。一声令下,紧张的空气立刻弥散在周围的空间,所有的人心里只有一个目标:爬上去。怎么爬上去必须依赖队友才有可能。身强力壮的队员主动趴下来充当人梯,身材敏捷的队员踩着队友的肩膀搭建第二道人梯,一名队员首先爬上去,然后拉别的队友上去。当下面就剩最后一名队员时,从上面倒挂两人下来抓住下面队员的手,大家齐心协力地把三人拉上去。当所有的人都上去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激动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刻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只有依靠团队,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困难[6]。合力冲击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参训人员团队精神,培养队员奉献精神,增强自我牺牲的勇气以确保集体胜利,从而有效提高集体战斗力。
2.心理行为训练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军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团队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在险难条件下,人员更需要培养团队中的相互强烈的归属感。只有充分信任战友,融入团队,才能提高集体的战斗力。心理行为训练中的团队科目能让学员充分明白:“1+l>2”的团队合作理念。再比如,“信任背摔”训练,从学员中选出一人,站在1.60米的高台上,背对全队,直体后倒,由队内其他学员将其接住,依次进行。这个科目就是要让参训学员体验安全感,建立集体队员间的互相信任和支持,使学员认识到对他人的信任,不仅可以增强同伴的信心,同时可增强自己的信心,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多战友的支持,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无形中增强战友之间的信任感与认同感[10]。
4.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培养军人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所有的高空科目都是靠拴在背后的保护绳进行保护的,而保护绳就掌握在主保护学员的手中,他的任何一个闪失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培养的是学员之间的信任和责任感,这是任何别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在每个科目之前,受训学员都会与保护队员进行交流,当听到保护队员整齐划一的“我们支持你”回答声音时,他们本能的就会放松很多。此时,责任这根“保护绳”连接着受训者和保护队员,担任主保护的学员受到同学们的信任,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再如,勇攀高峰科目要求两人协作攀登,在不借助任何保护物及辅助设置的情况下,通过链梯、轮胎、高空云梯触及器械顶部。当所有成员具有密切的相互协作精神,并且愿意为集体的成功而牺牲个人利益时,队伍便能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勇攀高峰的训练可以使受训人员对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
5.有挑战性和循序渐进的训练任务有利于促进凝聚力的形成。重复和烦冗的常规训练任务会带来倦怠并影响团队凝聚力,而以团队为进行单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包括训练,演习或者竞技性体育活动)能够为整个团队带来共同面对压力的经验。这些成功抗压的经验与凝聚力相互关联,高的凝聚力能促使任务成功完成,这将伴随着满意感,促进更高凝聚力的形成。成员会在团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需求满足感,团队每取得一次成功,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都会提升,这是一个团队持续成功的关键。由此心理行为训练中应适当安排训练流程,使团队在每次面临挑战时“刚好胜过一点”造成的正面效果最大。
[1]Lott,A.&Lott,B.Groupcohesivenessasinterpersonalattrac
tion:Areviewofrelationshipswithantecedentandconsequentvariables.PsychologicalBulletin,1965:259-309.
[2]Carron,A.Cohesivenessinsportgroups:Interpretationsandconsiderations.JournalofSportPsychology,1982:123-138.
[3]Carron,A.V.,&Hausenblas,H.Groupdynamicsinsport(2nded.).Morgantown,WV:FitnessInformationTechnology,1998.
[4]张警吁.军事单位团队凝聚力形成研究[D].北京:中科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
[5]GriffithJ.MeasurementofCroupCohesioninU.S.ArmyUnits.Basic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1988,9(2).
[6]张晓军,杨小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浅谈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政工学刊,2008,(10).
[7]陈增辉,孟涛,杨杰.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
[8]王媛媛,王菲,等.关于心理行为训练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9]陈志玮.军事院校学员心理行为训练引入军事体育课之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
【关键词】研讨课;新生;思维风暴;教学组织
新生研讨课是一种面向大一新生而开设的以小班化教学为特色的研讨课程,旨在通过交流研讨营造一种活跃、开放的学术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思维风暴》作为我校唯一的一门文科类新生研讨课程,在选题上,与信息时代紧密相连,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维;在内容设置上,与军校学员未来岗位任职需要融会贯通,充分满足学员的知识需求、心理需求和价值追求;在教授方法上,与学员个性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就具体谈谈《思维风暴》新生研讨课的教学与组织:
1“思维风暴”的科学内涵
思维风暴是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问题牵引引起参与者的思维迸发和思维共振,在碰撞中产生或提出更多的想法,以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风暴是一种既体现个体独立思考,又体现团体合作创造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设想。
1.2“思维风暴”的基本原则
1.2.1自由畅想,鼓励新奇。思维风暴作为创造学的一种手法,要求参与者自由的、无所约束的进行大胆的设想,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尤其鼓励奇特、怪异的想法或做法。如设计这样一道讨论题目,“假如人类有翅膀,……”题目本身比较荒诞、离奇,“人类怎么会有翅膀呢”但是,正因为这样激起了学员展开想象,大胆思考,产生出了丰富多样、新奇独特的结论。
1.2.3可以补充,禁止评价。针对思维风暴的结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充,但在风暴过程中绝对禁止对别人的想法做出任何评价,特别是一些否定的、有异议的表达。针对回形针的用途,会有一些学生的想法很新颖但是实践操作性不强。对于这一点,在讨论过程中包括教员不允许任何人进行评价,后面回答的学员如有异议,只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2《思维风暴》的开课意义与教学目的
2.1开课理念。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有所创造。然而,怎样完成创造呢要会学习,学会思考,思考着去学,才能实现由学习者到思考者再到创造者的转变。可见,思维是关键。特别是现在,在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知识之学非常盛行,技艺之学甚是泛滥,而最为关键的思想之学却很低迷。这不仅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局极不相称,也与一个正在致力于伟大复兴、迫切需要理论思维的民族也极不相称。鉴于此,本课程的开课理念定为“展开思维翅膀,创造无限想象”,以期通过体验思维风暴,激发创新火花,打造创新思维结晶。
2.2开课意义
2.2.2军事教育上的意义,良好思维品质是军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支撑。军事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军事思维方式的变革。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军革的节拍,我们必须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要素思维为系统思维,变经验思维为创新思维。而我校又是培育我军军事信息英才的主要阵地,帮助学员打造良好的思维品质,将是主导信息化战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支撑。
2.3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调动学员积极思考问题,开发思维潜能,突破思维障碍,培养学员的良好思维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员的思维水平和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实践能力。具体来讲:
2.3.1拓展学员思维空间,具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本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打开学员的思维闸门,拓展学员的思维空间,让学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想象、敢于想象,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从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
2.3.2培养学员发散思维,具有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军校学员是未来战争中的指战员,战场上的信息变化万端,真真假假,虚实相间,因此,对军人的思维方式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研讨课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员学会发散思维,发现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思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2.3.3增强学员创新意识,具有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军事理论的创新,军事实践的改善,战役战术战法的具体运用,都需要我们敢于挑战权威思维,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在教学中,教员通过实施研讨活动,如怎样提高军事训练效果展开讨论,切实加强学员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思维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
3《思维风暴》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
3.1研讨内容设计。本课程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新生学员和军人职业特点,突出趣味性、通俗性、活动性、启迪性,拟设计十个专题:1.走进思维风暴,打造创新思维优势;2.学习是为了创新;3.创造思维的视角;4.改变心力,增强活力;5.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创意;6.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火花;7.解放思想,挑战权威;8.反弹琵琶,走进新境地;9.思考生命价值,炫亮军旅人生;10.把心放飞,未来不是梦。
3.2教学组织。本课程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取“问题牵引、教员引导、学员主体”的方式,具体教学过程可分4个阶段:
4《思维风暴》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根据学员平时作业、小组工作、课堂表现、书面报告、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考核成绩。
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以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主,重点看平时课堂的表现和课后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最后由教员评定学员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教条和刻板,有利于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
4.2考核计分形式。课程结束后,教员依据课堂表现、课堂报告、作业完成及课程论文等评定学员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初始成绩,采取的是百分制。百分制成绩出来后,再换算成5分制,上交至教务部门。5分制是指将学员的成绩用“1、2、3、4、5”几个数字表示。其中,“1”代表“不合格”,“2”代表“及格”,“3”代表“一般”,“4”代表“良好”,“5”代表“优秀”。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军事法励士功能综述
“励士”的提法由来已久,古代兵家对此早有研究,“励士”意为振奋军人(士气)。古代作战主要使用冷兵器,所以特别看重战争中的精神因素。在古代,“励士”亦称作“励气”、“厉气”,兵书里阐释“励士”的方法很多,许多兵书都曾论及,比如《六韬》的《励军》章,《吴子》的《励士》章,《将苑》的《厉士》章等等。古代很多兵家结合实践经验,都对“励士”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总结。现代“励士”理论研究侧重点有所改变,但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一、法律的激励功能理论方面的研究
西方法律经济学学科代表人物康芒斯科斯早前就提出,“对法律经济学家而言,过去只是一种‘沉没了的’成本,他们将法律看成是一种影响未来行为的激励系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有着激励的功能,诺思认为制度能够“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就是说,制度使得个人获得个人经济活动的全部收益,当然个人自行承担个人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者说,制度(法律)激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西方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关于法律激励功能理论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关于法律的激励功能的内涵及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付子堂教授指出,“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法律激发个体合法行为的发生,使个体受到鼓励去做出法律所要求和期望的行为”。张维迎教授认为,“法律实际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它通过责任的配置和赔偿(惩罚)规则的实施,内部化个人行为的外部成本,诱导个人选择社会最优的行为。”倪正茂教授按照法律的功能划分出了激励类法,他认为,“激励法是对人的特定行为实施激励的法律”。
二、古代具体军事法律制度励士思想的研究
关于此研究的专著方面比较匮乏,但有专章论述励士的,主要是里克主编的《治军史鉴》的第七篇――“励士篇”,该篇阐述总结古代丰富的励士思想和诸多励士的案例,从而总结古代励士的方法,并具体论述了古代战场鼓动和军乐军舞所具有的励士功能。
三、军队激励应用机制方面的研究
[1][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梁宇红.军队士气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M].北京:出版社,2011.
关键词军事应激源,应激,认知,工效学。
分类号B849:E
1基本理论
如Novaco所说,应激源对个体的要求及个体评估自己满足这些要求的资源上产生了不平衡,个体怀疑自己能否满足这些要求,是否具有迎接挑战的能力,从而可能产生了应激。
2应激对认知的影响
探讨应激对工作绩效影响的认知特征[8],有助于设计出容错性强的界面或者开发出能降低应激效应的对抗技术。
2.1注意狭窄
应激情况下会出现知觉狭窄效应[3],这样不利于绩效,对于那些需要大量通道信息的任务影响更大。
2.2注意分散
声音、温度的不适宜等各种原因都会引起注意分散,甚至一些应激只引起注意分散。
2.3工作记忆损失
2.4固着于过去经验
多项研究[12]表明,在应激情况下,人们的创造性得分降低,人们容易固着于过去经验带来的策略。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线索上,并继续找支持该线索的新线索,形成固定的假设。
2.5策略控制[4]
被试并不是对应激源本身而是对知觉到或理解的应激水平做出水平,因此,两个处于同样环境的人应激水平有可能是不同的。他们会选择各自特定的策略[5]:动员更多的资源,或消除应激源,或改变策略,或什么也不做。
3研究方法
3.1实验室研究
在实验室研究中,将军事人员作为被试进行有关研究,主要包括认知功能、心理运动能力等。
3.2事故分析
在这个研究方法中,还涉及到了统计问题。例如,从以前类似事故中进行总结分析,就涉及到元分析的问题。例如,William分析了历年飞行事故问题后得出结论,这些事故中的认知原因中都有资源管理和导航问题。
进行事故分析研究[7]中,另一个问题是个体差异的问题。如果一个事故中,这个人的易感性就高于其他人,或者存在能力问题等,从分析这个事故中得到的结论就很难推广到其他人身上。
尽管人们应用事故分析的方法已有很多年,但是应激工效学家应用它还是近十年的事情,有关的研究论文还是比较少,在方法的应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3.3模拟
对于某些特定的任务,在模拟研究[8]中可以复制一些,但并不是全部的情境。例如,应用飞机模拟器,坦克模拟器进行训练等。这些都非常接近真实的情况。但是,应激的情况很难在模拟环境中实现。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在模拟研究中加入应激的因素,军事人员能够在没有面对真实应激时感受到应激,其中认知的因素非常重要,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应激。
目前应用的模拟技术包括:电影;角色扮演;竞争性游戏;军事演习等。
比较好的模拟是指能够让参加者和外界环境隔离,使他们能够在小环境中认知到自己的危险。因此,在模拟环境中如何使被试感受到这个小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这种想法:“这仅仅是游戏”,“我知道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坏结果发生”等。
目前有了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更为真实地模拟现实环境及应激情况,更能够让被试产生真实的感受,从而能够很好地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该技术研究应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决策的每个过程。
3.4现场研究
目前有关现场研究的报告多集中在对情绪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上,由于现场研究中心理技术应用上的欠缺,以及很多报告没有公开,所以没有很多的文献参考。但是,随着生理技术的发展,使即时研究成为可能。例如,脑电、心电、呼吸频率、皮电等。在军事人员进行操作的同时连续记录生理指标的变化,从而研究其绩效的变化,并进一步可以研究其预警系统的开发,以及对抗措施的研究。
4处理应激的方法
4.1消除或减少应激源[14]
主要通过控制工作环境来达到目的,例如通过降低噪音、适宜温度、合理的倒班制度等消除或者减少某些应激源。
4.2选拔能够对抗应激的人员
如图1所示,面对应激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9]。可能的原因是,他们有不同的能力或者对任务的熟悉程度不同。另外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对这个应激情境的评估不同,他们有可能认为任务或者应激环境太难,而他们的能力不够应付,或者他们评估为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努力不准确,因此他们的动机和决策不同造成了绩效的不同。
4.3针对应激环境的训练[11]
4.4详细说明任务
任务必须详细说明,任务的清晰程度在人-机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一些应激情况下,不清楚的任务或者步骤以及任务结果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应激水平,导致绩效下降。
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有关研究都是在实验室中或者模拟情况下确定的任务,因此得到的结论没有考虑任务不清晰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将任务表述作为变量,研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4.5战略性的应激反应
4.6对抗应激的人-机系统研发
个体的反映是系统设计的关键。系统应该被设计成为能够对抗应激对人的影响。例如,应激可能使人的注意范围变窄、思维广度变小,只考虑单一的可能性。一个特殊设计的系统就应迫使使用者考虑所有可能的原因,或者能够提供这样的事例。
每个人在面临应激时,都会出现上述问题,但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称群体思维(groupthinking)。这种系统就应该设计为在应激情况下,能够输入不同人的想法并且能够整合,提出最优方案。但也有研究表明,这样的设计更多的成为了一个阻碍,而不是帮助。后来的研究[15]表明,群体互相之间的阻碍作用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有关军事应激和认知的研究非常少,目前关于军事应激如何影响群体认知,及最后影响工效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如何在人-机系统中考虑群体认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5总结
随着高技术、自动化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军事人员在人-机系统中面临的应激也越来越多,其中更多的是有关认知方面[16]。因此,对于应激和认知工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引起了研究界的广泛兴趣。
本文回顾了应激的基本理论、军事应激和认知关系的研究技术、减少应激对认知影响的可能方法。其中在研究方法中重点是对已有事故的分析,竞争性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减少应激对认知不良影响的方法中值得注意的是:对抗应激人员的选拔、对人员的训练和能够对抗应激的人-机系统的开发。
在未来的有关军事应激和认知工效的研究依然是军事心理学家、工程心理学家的研究热点。
[1]DriskellJE,SalasE.Groupdecisionmakingunderstres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1,76:473~478
[2]AllredKD,SmithTW.Thehardypersonality:cognitiveandphysiologicalresponsestoevaluativethrea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9,56:257~266
[3]BaddeleyAD.Selectiveattentionandperformanceindangerousenvironments.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1972,63:537~546
[4]BenZurH,BreznitzSJ.Theeffectoftimepressureonriskychoicebehavior.ActaPsychologica,1981,47:89~104
[5]BroadbentDE.Differencesandinteractionsbetweenstresses.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63,15:205~211
[6]ChristiansonSA.Emotionalstressandeyewitnessmemory:acriticalreview.PsychologicalBulletin,1992,112:284~309
[7]ErlbaumNJ.Aftereffectsofstressonhumanperformanceandsocialbehavior:areviewofresearchandtheory.PsychologicalBulletin,1980,88:82~108
[8]LiebermanHR,BathalonGP,FalcoCM,etal.Severedecrementsincognitionfunctionandmoodinducedbysleeploss,heat,dehydration,andundernutritionduringsimulatedcombat.BiolPsychiatry,2005,57:422~429
[9]BenightCC,BanduraA.Socialcognitivetheoryofposttraumaticrecovery:theroleofperceivedself-efficacy.BehavResTher,2004,42:1129~1148
[10]HuangGD,FeuersteinM,KopWJ,etal.Individualandcombinedimpactsofbiomechanicalandworkorganizationfactorsinwork-relatedmusculoskeletalsymptoms.AmJIndMed,2003,43:495~506
[11]HartmannE,SundeT,KristensenW,etal.Psychologicalmeasuresaspredictorsofmilitarytrainingperformance.JPersAssess,2003,80:87~98
[12]DavidAS,FarrinL,HullL,etal.CognitivefunctioninganddisturbancesofmoodinUKveteransofthePersianGulfWar:acomparativestudy.PsycholMed,2002,32:1357~1370
[13]LiebermanHR,TharionWJ,Shukitt-HaleB,etal.Effectsofcaffeine,sleeploss,andstressoncognitiveperformanceandmoodduringU.S.NavySEALtraining.Sea-Air-Land.Psychopharmacology,2002,164:250~261
[14]MorganCA,WangS,RasmussonA,etal.Relationshipamongplasmacortisol,catecholamines,neuropeptideY,andhumanperformanceduringexposuretouncontrollablestress.PsychosomMed,2001,63:412~422
[15]AmosD,HansenR,LauWM,etal.Physiologicalandcognitiveperformanceofsoldiersconductingroutinepatrolandreconnaissanceoperationsinthetropics.MilMed,2000,165:961~966
[16]NisenbaumR,BarrettDH,ReyesM,etal.DeploymentstressorsandachronicmultisymptomillnessamongGulfWarveterans.JNervMentDis,2000,188:259~266
CognitiveErgonomicalStudyaboutMilitaryStress
SongGuoping
(LabofErgonomicsPsychology,InstituteofPsych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