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法的解释方法1)限制解释。这是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广时,作出比字面含义窄的解释。(2)扩充解释。这是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窄时,作出比字面含义广的解释。(3)字面解释。这是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依解释法律的主体及效力的不同,民法的解释一般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立法解释是指立法者对法律规范所做的解释,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其一,在法律规范中直接进行解释,这种形式主要是对法律规范中的某些概念、术语等进行的解释,如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
2、况”即属此类解释,其他如民法通则第154条对期间”的解释、继承法第10条第3至5款对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的解释、合同法第11条对合同书面形式”的解释、担保法第92条对不动产”动产”的解释、著作权法第52条对复制”的解释等,均属此类。其二,在法律规范以外专门以解释的形式对立法逐一进行解释,并予以颁行。其三,在民法规范实施过程中就其有争议的条款专门进行解释。在我国的民事法律实践中,只出现过第1种形式的立法解释,第2、3种形式的立法解释尚未发现,殊为遗憾,但这一事实只说明我国的立法机关还没有充分行使其立法解释权,大量的应由立法机关作出的解释推让给了司法机关。有学者认为在立法会议
3、上所作的立法说明也属于立法解释(如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汉斌在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民法通则(草案)的说明),7者认为这种说明并无适用上的约束力,不能认为是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指作为最高国家审判机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规范所作出的解释。司法解释权应当专属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唯一能对立法进行司法解释并具有适用上的约束力的机关。由于我国立法的长期滞后与不完善,无法适应司法审判实践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很早就开始了对法律、法规进行司法解释的工作,在审判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过多的司法解释的确有司法权僭越立法权之虞,也不利于权力的分工与制衡原理,并易诱发
4、司法权滥用及司法腐败,因此人们对司法解释颇有微词,并进一步认为司法解释不能作为法律渊源。然而,司法解释之存在依据,不惟由于我国目前立法之滞后,即使是最完善之立法,也无法穷尽社会生活之全部,成文法所固有之局限性,实难避免立法之漏洞,立法不是万能的”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模糊规范进行解释和对法律漏洞进行补充乃法律活动不可或缺之内容,而补充的方式之一就是由最高审判机关进行司法解释。特别是在法律本身比较简略而又缺乏立法解释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更有突出的意义。8然,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司法解释作为正式的法律渊源尚无明确的立法依据,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