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园地陈佩彤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的时间效力

作者简介:陈佩彤,女,山东东营人,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宪法学、监察法学、港澳基本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的类型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的类型:解释型、创设型与综合型

截至2024年4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作出法律解释26件,现行有效法律解释25件。通过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文本的类型化处理,我们可将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法律解释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进一步明确法规范具体含义的法律解释,即解释型法律解释;第二类,明确法律制定后出现的新情况适用什么法律的法律解释,即创设型法律解释;第三类,既包含对具体含义的进一步明确,又包含明确法律制定后出现的新情况适用什么法律的法律解释,即综合型法律解释。

创设型法律解释在解释文中以两种方式表明该解释是对新情况适用什么法律的明确。第一,在解释文中通过使用“……是否适用于……”“某行为适用……”“讨论……的适用范围”等含“适用”或同义词汇的方式,表明该解释是对法律制定后出现的新情况适用什么法律的明确。第二,尽管使用了“……的含义及……的问题”的表述方式,但结合解释文全文可知,其实质是通过条文含义明确新情况的适用依据,即法律解释文并不涉及对条文含义的解释。例如,在对《刑法》第266条的解释中,尽管解释文采用“……的含义及……的问题”的表述方式,但解释文正文仅对特定行为如何适用刑法有关规定作出了回应,换言之,对条文含义的讨论是明确新情况适用什么法律的手段。

综合型法律解释在解释文中,以“……的含义及……的问题/适用”的形式表明,该解释既包含对具体含义的进一步明确,又包含对法律制定后出现的新情况适用什么法律的明确。

表1立法解释类型表

对“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所作出的解释,解释的内容并不当然的包含在解释规范的文义中,而是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原本并不适用的情形,具有补充立法的意味。当然,这一解释仍需在整体法秩序框架内作出。尽管“制定法续造”是普通法下的概念,指法官所进行的逾越文义边界的制定法解释,但这一概念的本质是以法解释形式对法律内容的续造。其与立法解释的第二种情形类似,都是根据立法精神,对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形如何适用规范作出的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部分条文和《刑事诉讼法》部分条文含义的解释属于这一类型。

尽管有学者认为法律解释“即使是补充和变通,也包含在法律条文的立法原意之中”。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持法律解释主观主义立场,认为任何情形的制定法之解释都应以研究立法者意志为解释目标,但事实是,立法者并不能全部预见社会生活,特殊情形下的法律解释必须对立法者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做出回答。比如传统观念中“文物”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等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我们很难说立法者已经认识到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这种并非人类创造、遗留的遗迹属于文物。

第二,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规范作出更新的立法解释,那么原立法解释自然失效。我国目前的立法解释实践中并未出现此类情形。

第三,在原立法解释的解释对象被修改的情况下,原立法解释自然失效,不再继续适用。例如,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中“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和“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的含义作出了解释,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部分法律进行了修改,涉及本解释的部分为“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被修改为“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土地”,那么自法律被修改时起,原立法解释自然失效,被修订后的解释所取代。

四、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的溯及力规则

(一)法不溯及既往作为立法解释的溯及力原则

在古罗马时期,“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的格言就被广为流传,古典自然法学派延续这一传统,霍布斯指出:“成文的法则在制定之前无法让人知道,因之也就没有约束力”。法不溯及既往是对当事人信赖利益和合理预期的保护,也是现代法治原则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我国《立法法》同样规定了不溯及既往原则,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并作出了例外规定,但并没有规定立法解释的溯及力,这就容易引发理论争议。有学者曾直截了当地指出,在我国,法解释不属于法的渊源,因此法律解释在溯及力层面不受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限制。也有学者以刑法立法解释为研究对象,认为法解释属于法的渊源,因此刑法立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也应从属于刑法溯及力的一般原则,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立法解释是否是法的效力渊源决定了其是否适用“法不溯及既往”的溯及力原则。根据法学理论,法的效力渊源包括两个要素:第一,其与法的效力的直接联系;第二,现行法律文件需要有一定的表现形式。产生法的效力的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国家的强制力,而立法解释的制定与实行体现了国家强制力。首先,立法解释是由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和《立法法》赋予的职权作出的,具有充分的民主正当性。在我国法律文本中,“国家”可以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理解: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二是特定的国家机关,法律解释的过程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特定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其次,如前所述,《立法法》规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中的“同等效力”应被理解为有同等的空间效力和同等的效力等级,这意味着立法解释同法律一样,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要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自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第一件立法解释至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XX的解释”已成为历件解释沿用的名称,社会各界已形成了基本认知,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立法解释被称为“解释”。因此,立法解释符合法的效力渊源的构成要素,是法的渊源,应适用法不溯及既往的溯及力原则。

正如有学者以《刑法》为例所指出的,刑法溯及力理论应实现向道理论的转向,包括《刑法》《刑法修正案》,法律解释等在内的广义刑法规范均具有裁决的效力,应采取相同的溯及力规则。根据这一解释,刑法解释被包含在广义刑法内,与刑法适用相同的溯及力规则。

(二)法不溯及既往之例外

有学者曾指出,“要以法律之溯及力如何,本无一定原则。当探究各条之性质如何,而为个别之规定,为最得策也。”这也启发我们在立法解释中要区分不同条款的性质,以构建稳定的、有规律可循的立法解释溯及力规则。

总之,在解释型法律解释和司法裁判既判力原则下,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构成例外。

图1立法解释溯及力规则图

结语

因篇幅限制,已省略注释及参考文献。原文详见《河北法学》2024年第9期。

THE END
1.Alpha系统对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司法观点进行全面梳理产经《新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第二版)》根据《民法典》以及后续的新司法解释等材料,更新了 80% 以上的内容,100% 现行有效,秉承立足实践、突出实用、重在指导、体现权威的编辑宗旨,致力于为广大法官以及其他法律职业者提供系统完整的、有针对性的、权威的实务指导和参考。 https://www.xyxww.com.cn/jhtml/chanjing/10391.html
2.《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的亮点与创新法律合同法代位权民事内容提要:《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运用法律解释与漏洞填补的科学方法,对《民法典》合同编通则部分以及与之存在体系关联的合同规则进行细化,填补了《民法典》中的法律漏洞,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民法典》合同编的相关规则。该解释注重合同编与《民法典》其他各编的衔接,以及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衔接。在该司法解释的制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U457UB05455BAL.html
3.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的区别?(一)解释主体不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属于立法机关,其作出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而“两高”属于最高司法机关,其作出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 (二)解释效力不同:作为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而“两高”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是工作层面的,其解释效力要低于立法解释,不能与立法解释相冲突。 http://jxjg.hljcourt.gov.cn/m/?act=a&aid=11010&cid=4
4.司法解释的效力和法律一样吗司法解释的效力和法律一样,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经过中怎样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是一种根据法律的授权立法。 广义的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工作和诉讼程序中对法律的阐释,狭义的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就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制作的具有https://www.66law.cn/laws/1536020.aspx
5.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冲突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在法律效力上存在差异,当二者出现冲突时,应以立法解释为准。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的定义及效力 立法解释: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在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其对法律的解释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立法解释是对法律条文的含义作出的说明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4dc735237a3433001022
6.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效力研究Z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效力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司法解释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中的效力定位,其二是司法解释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如何确定效力位阶。从目前的规定、理论与实践来看,司法解释的效力是不明确的,换言之,当司法解释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无法根据规范冲突的一般规则加以解决。而这种情况又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本文https://fa-ce.zuel.edu.cn/zgfzyjw_zkdt/cont/news-14148.html
7.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区别律师普法1、解释主体不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属于立法机关,其作出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而“两高”属于最高司法机关,其作出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 2、解释效力不同:作为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而“两高”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是工作层面的,其解释效力要低于立法解释,不能与立法解释相冲突。 https://www.110ask.com/tuwen/233926655475185290.html
8.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释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以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释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以下哪一项属于非正式解释?()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行政解释 D. 学理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19d4eae80bf641daa6feb953ab91be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