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未必是金:民事诉讼默示自认规则之理性解读
——以王×诉××单位工程款纠纷案为分析样本
内容摘要: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但亦未尽然,而让“沉默失金”的事物倒有不少,民事诉讼中的默示自认规则便是其一。而所谓的默示自认规则就是关于默示自认的构成、效力、追复等规范的总称。根据这一规则,当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保持沉默、不与争执时,即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由此而产生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进而会导致败诉的后果。设置这一规则的目的,主要是催促当事人及时行使诉讼权利,履行真实义务。但当前,我国的默示自认规则尚不够健全。为此需要从默示自认的构成、效力、追复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才能实现其预设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民事诉讼默示自认自认效力追复机制
【案情回顾】
2010年8月20日,王×与××单位签订教学楼装修工程承包合同,合同约定:由王×对××单位的一座教学楼进行装修,装修面积2000平方米,工程造价人民币36万元,装修期限3个月。工程款由××单位先行拨付人民币6万元。合同签订后,王×按合同约定完成了教学楼装修工程任务。但在王×要求××单位给付余下的30万工程款时,××单位以王×不具备建筑工程资质且工程尚未结算为由拒绝给付。经多次协商未果后,王×于2011年6月起诉要求××单位给付工程款人民币30万元。
【裁判经过】
2011年9月,××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庭审中,王×提交了与××单位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工程监理李×签署的实际工程造价为人民币30万元的结算清单。××单位则辩称该工程尚未结算,对工程监理李签署的结算清单不置可否,即未承认,亦未否认。一审法院认为,王×未取得建筑工程承包资质,双方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无效,工程款应以实际完成的工程造价计算。现工程造价尚未结算,故判决驳回王×的诉讼请求。王×提出上诉后,2012年3月,××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王×申请检察机关抗诉。2012年9月,××中级人民法院再审认为,虽然王×与××单位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无效,但工程已完工,实际造价有工程监理李×签署的结算清单所证实。一、二审时,××单位并未对该项工程的实际造价予以否认,其行为可视为对该工程造价的承认。据此改判由××单位支付王×余下的工程款人民币24万元。
【法理评析】
一、前提考察:民事诉讼默示自认规则的基本涵义
而在默示自认规则的特征方面,除具备民事诉讼自认规则的一般特性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品性,表现在:默示自认规则在适用期限上仅限于民事诉讼言词辩论阶段,对于庭审前或庭审外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保持沉默的,不能视之为自认;法官在认定当事人的行为属于自认前应当行使释明权,让当事人知晓不作为的法律后果,促使其充分陈述案件事实,叙明事实真象;在一审及二审(事实审除外)之言词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一旦提出争执的陈述,其拟制的自认即被视为撤销;默示自认的效力不及于上级法院进行的事实审。如对默示自认的事实进行争执,必须基于新的事实与理由。
二、法理析解:民事诉讼默示自认规则的理论基础
(一)诚信原则
具体到民事诉讼领域,诚信原则要求当事人必须诚实守信,善意地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真实义务。在这里,所谓的真实义务即是指当事人负有的真实陈述的义务,包括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和诉求须为真实陈述,同时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符合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和诉求亦当予以承认。而后者这种消极性的真实陈述义务反映到证据规则上,就是当事人默示的自认。可见,默示自认规则的确立,映射出法律对诚实当事人的尊重和对不诚实当事人的否定。
(二)辩论主义
辩论主义根源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理论,其意是指法院必须以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且经过法庭辩论的案件事实和证据为依据进行裁判的一项证据制度。
(三)诉讼经济原则
诉讼经济原则乃是经济学原理在诉讼领域中的体现,反映的是诉讼投入与诉讼产出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其含义一般是指诉讼参与主体包括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以最低的诉讼成本,实现诉讼收益的最大化。
(四)争讼心理
在人类社会,追逐利益乃是人之天性。在诉讼中,当事人追寻一己之私亦是本性使然。争讼心理即是指在诉讼中,各诉讼参与者围绕争执的实体权益与程序权益进行逐利性诉讼的一种心理状态。
从本质上讲,争讼心理属于社会心理范畴。但诉讼的高度对抗性使得争讼心理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社会心理,这集中表现在争诉心理所具有的外显性和逐利性两个方面。就外显性而言,当事人借助证据和言辞证明自身主张正当性的过程中,使得当事人的主张和证据得以充分展现;就逐利性而论,当事人在诉讼中必将对有利于己而不利他的事实和主张明确地表达于众。如若对不利于己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不作反驳或争执,极有可能就是默示承认的心理。由此可见,争讼心理乃是默示自认规则合理存在的心理学基础。
三、比较研究:域内外有关默示自认规则的法律规定
在英国,默示自认为证据法所调整。如《民事诉讼规则》第16条就规定,如果被告在答辩状中对原告主张不予答复的,将被视为对原告主张的自认。英国《最高法院规则》亦规定了默示的自认方式,即一方当事人如果不否定对方当事人在诉讼文书上的某项主张,则被视为对对方当事人所提该项主张的承认。在美国,关于默示自认的规定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是最多也是最全面的。如《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规定,除一方当事人提出的有关损害赔偿数额的诉请外,在必须给予回答的诉讼文书中的其他关于事实方面的主张,另一方当事人如不予否认,即视为对该项事实主张的承认。同时该规则还规定,如果被要求自认的一方当事人未按规定给予回复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命令其提交补正的答复或将该事项视为自认。
在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对某一案件事实不为明显争执,并且亦无法从当事人其他的陈述中知晓对该事实存在争执时,便可视其为自认之事实。在日本,《新民事诉讼法》规定,在法庭辩论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之事实主张不作明确争执的,即视其为对对主当事人主张之事实的自认。同时新民事诉讼法对此又加以必要的限制,规定如能根据法庭辩论的全部旨意认定当事人对该事实进行了争执时,则不能视其为自认。在我国台港地区,《民事诉讼法》第280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若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案件事实在进行言词辩论时不与其争执的,即视为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的承认。对于默示自认的追复问题,大陆法系国家在立法上通常不作具体规定,一般由司法机关以判例方式予以解决。
在我国,关于默示自认的性质,一般是将其作为特殊的当事人陈述加以对待的。故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虽未对默示自认作出专门的规定,但它事实上却隐含于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陈述的规定之中。
然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默示自认的这种立法体例,在理论上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在审判实践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传统的自认理论中,诉讼自认具有直接的证明力。而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陈述需查证属实才能具有相应的证明力。为弥补上述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12月制订通过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默示自认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四、制度建构:民事诉讼默示自认规则的改革完善
(一)规范默示自认的构成要件
1、默示自认的主体为当事人。从本质上看,当事人是因民事实体权利义务纠纷而以自己名义参加诉讼的利害关系人,因而由其作为默示自认的主体无疑是合适的。值得注意的是,诉讼代理人参与诉讼时也会面临默示自认的问题。如当事人在庭审时对代理人所作的对对方当事人事实主张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就可视为当事人的默示自认。
2、默示自认的对象系对方当事人主张而于己不利的事实。这一要件将默示自认与当事人对诉讼主张与法律适用效果的认诺与承认区分开来。需要明确的是,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是非常庞杂的,有主要事实、间接事实等,默示自认的事实应当是案件的主要事实,且是于自认之人不利的事实。
3、默示自认的适用阶段为言词辩论之时。就理论上而言,一方面,默示自认中的“默”与“示”是依据当事人的心理推导出来的,而这种心理推导只有在言词辩论时才更为精准;另一方面,默示的自认还存在一个追复的问题。故而将默示自认界定在言词辩论阶段才更合理。
(二)明确默示自认的法律效力
(三)完善默示自认的追复机制
民事诉讼自认的追复,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被视为自认后,可以在言词辩论终结前就该事实再次作出争执或否定的陈述,从而使默示自认的效力归于消灭。
(四)界定几种特殊情形的默示自认
1、“不清楚、不记得”情形的默示自认。司法实践中,庭审时一方当事人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真正以沉默方式表示不予争执的情形是极为罕见的,更多的是采取一种“不清楚、不记得”的方式虚以应对,对此应作辩证的分析:如果当事人极有能可因客观方面的原因无法记忆而表示“不清楚、不记得”的,此种情形就不能视之为自认,因为其主观心态并非是要承认该事实;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的属重大事实,当事人又亲历亲为,依正常状态不可能不知情的,此种情形就应认定属于默示自认。
2、一方当事人未到庭情形的默示自认。在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收到法院开庭传票后拒绝到庭的现象较为常见。此种情形能否视为自认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观点认为,此种情形可依法缺席审判而无将其拟制为默示自认的必要。实际上,缺席审判与默示自认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缺席判决并不能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默示自认则正好相反。而从当事人不出庭的行为看,将此种不作为视为不争执之意,亦不违反其本意。因此,将此情形视为自认更为合乎理性。
【参考文献】
[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诉讼证据大全[M].何家弘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5]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6]王甲乙.辩论主义[A].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C].台港:王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7]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8][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M].王国庆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10]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1]叶自强.民事证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2]赵钢.我国民诉证据立法应当确立、完善自认制度[J].法商研究,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