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精选5篇)

随着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有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迅速开展起来。通过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以内涵研究为核心的不断深化,在体系建设、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民俗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落实和加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对原《医古文知识》杂志进行改造,于2006年3月开创了我国第一份,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以“中医药文化”为专名的学术期刊《中医药文化》,每年发表大量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打造了中医药文化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大量的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学术著作、科普文献不断涌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中医与文化漫谈》、《中医文化溯源》、《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论丛》、《中医哲学基础》、《中医药文化选粹》、《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中医体质与饮食调理》等等。

不容忽视的是,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仍远远落后于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的研究现状,有鉴于此,政府逐年加大中医药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推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支持。简列如下:《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等。

在如上所述一系列政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并响应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办大量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历时三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2007――2009),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型中医中药科普宣传活动,紧随其后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2010――2013)继往开来,深化主题-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走“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路线。建立“中医中药中国行”专题网站,并开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中医药文化”专栏。

2005年启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1年制定《“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截止2013年10月,已批准成立16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5个建设单位。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2010年“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在历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各省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6月组织评选出30位“国医大师”,促进了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2009年6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在各地尤其是中医医院、中医药博物馆广泛建立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研和展播工作。2011年开始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信息库,组织选聘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至今已举办四期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培训班,建构了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人才支撑力量。

2012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选评推出“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15种。2012年8月则特别创设了以“中医文化学”为名的中医药文化学科(培育)。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知识;知识产权

一、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定义及法律特征

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代相传并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其客体可概括为中医药理论知识、技术知识、遗传资源和特有商业标记等1。与中药西化相区别,为促进中医药的“原生境发展”,此处仅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具有传统特色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其特征为

1理论源头的整体性

中医药传统知识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为理论源头,后世在其基础上进行理论创作和具体实践。

2客观标准的分散性

与现代西方医药思维方式及规范标准截然不同,中医药传统知识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即针对病患个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病痛。因而,很难建立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

3生态环境的地域性

在“天地人合一”的中药理论思想影响之下,我国的中医药体系发展成为以地区为特点的多个中医药类别,除了众所周知的汉民族创制的医药之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蒙药、藏药、苗药等。各个医药体系呈现出异彩纷呈、形态各异的特点。

4自身价值的财产性

尽人皆知,随着中华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中医药自身价值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日益受到瞩目。中医药自身的经济价值得到国内外公众的一致认同。

二、中医药传统知识立法保护的思路

1现行知识产权立法分别保护模式

中医药传统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力劳动成果的结晶。最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产和生活实践经验的凝结,其孕育着潜在巨大经济价值的信息,对于中华民族瑰宝的保护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2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立法保护模式

中医药传统知识自身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承机理源于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无法用西方国家针对化学药品建立的医药体系进行标准化,因而有许多与知识产权制度相悖之处。从粗制草药的煎制、到中成药的特殊工艺,乃至针灸气功等诊治方法都知识产权法无从保护。

依《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条,“各国对其遗传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可否取得遗传资源的决定权属于国家政府,并按照国家法律行使。”为防止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参照知识产权法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予以私权保护,具体内容如下:

1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保护客体

中医药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保护客体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制剂。

2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保护主体

一般而言,中医药制药企业理应成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主体。但对于中医师一直存在着一定质疑。中医师是传统知识传承人和持有人,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进行诊治的人,为原生中药的真正发明者。其合法付出理应得到相应报酬,故其亦可作为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保护主体。2

3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保护内容

1)独占商业利用权除法律另有规定之外,中医药传统私权人享有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中医药产品,或依其生产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2)许可商业利用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权利人有权许可他人对该项权利进行商业利用,并收取使用费。权利人应与许可人签订合同,向权利人支付商业利用费。

3)转让权中医药知识产权可以转让,中医药知识产权权利人向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国其他组织转让时,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

5)禁止权中医药传统知识权利人有权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国组织不经其许可生产相同或相似中医药产品。

3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变通保护制度

1事先同意制度

2许可证贸易保护

按照TRIPS第29条规定,成员国在未损害专利正常利用,以及并不合理的损害专利所有人的合法利益之情况下,可以规定专利权的限制。在第31条别列举强制许可所应遵循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强制许可是相对于专利权人自愿许可而言的。本文认为,在我国中医药“原生境”发展无法与现代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契合之下,为遵照中医药传统独特发展规律,有必要规定专门的许可贸易制度,对于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新颖性、创造性的原生中药,采取一定程度的许可证交易保护。由专门的中医药集体管理组织,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其商业化利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将所得收益以一定标准统一应用于奖励中医药传承人,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

一、国际中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国内政策

2011年12月6日,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医学教育要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医学无国界,因此,医学教育要实现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2012年1月30日,卫生部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卫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深入参与全球卫生事务,推动多边、双边卫生合作。

2.国际需求

二、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制的问题

2.课程的问题

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课程体系主要是参照西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实践脱节现象和重复现象严重。在本科短短的5年中,既要学习中医课程又要学习西医课程,主次不分。中西医各自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学好其中一种尚且很难,何况是两种,更不要说参加临床实践了,最后使学生“中不通,西不精”。

英语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桥梁,要面向国际市场必须要学好、学精公共英语和专业。现在的高等中医院校,前两年主要是学习公共英语,后面2~3年没有学习英语,也没有学习专业英语,英语学习缺乏连贯性成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的瓶颈。

三、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立

1.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目标

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充分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能运用所学的中医药理论应付各种疾病;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具有较强外语的交际能力,能用英语准确的表达中医药理论知识;另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使命感和责任感。

2.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方案

(1)国内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国际实验班其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英语课程方面(如图1),知识结构包括基础课程、主体课程、补充课程和拓展课程。图1基础课程即中医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主体课程即中医课程,读古代医学家的经典名著,培养中医思维。补充课程即西医课程,中西医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等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要以中医为主体,西医为补充,才能让中医更快与世界接轨。拓展课程主要体现与国际接轨,例如,在课程中加入国际内容、开展跨区域文化研究和中西医比较研究等,通过开设这样的课程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图1国内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针对中医的特点,把中医英语分成了四部分,分别是公共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和特色课程,第一年专门强化学习公共英语,以后四年是不间断学习;到第二学年,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根据专业知识的特点,可分别采用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专业英语主要开到第三学年,包括中医英语和西医英语,中医英语可以对第二学年不适合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进行补充,西医英语在第三学年起到强化的作用;从第三学年开始可以加入一部分特色课程,例如,国外中医药概论、医学英语词汇等,为以后的国外中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2国外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外学校读中医硕士或博士的学生,第一年在学校主要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国医开业术、专业知识等,经过评测合格以后,到当地医院实习,硕士实习一年,博士实习两年。实习期结束以后,医院把实习结果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并判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但中医药属于世界。在世界中医药教育体系中,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坐标原点,是世界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领航者。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已与国际脱轨,不能与时俱进。我们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培养适合国际需求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以此来使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与世界同步,适应世界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曹博,程志,曹德品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2.

[2]裘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5,23(3):529-531.

[关键词]师承制;中药炮制;优势

师承,又称师徒相授,是一名或几名学有专长的老中医,以带学生或徒弟的方式,通过面对面地讲授和手把手地传授来培养中医人才。在过去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师承制是中医培养的主要方式,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医人才,为中医学的延续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中药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它是根据中医药观念,依照辨证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在炮制过程中,师承制对中药炮制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师承教育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有方式,在中医药界已形成共识。回顾和总结我国现行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师承教育并没有相应的地位,其理论上的价值并没有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近代和当代的众多名老中医中,大多数是经过师承教育成长起来的,或是经过院校教育再经过师承教育。

一、师承制在中药炮制教学中的优势:

师承制是古代延续下来的一种学习形式,它的出现,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各行各业都依靠着师承制走到了今天,师承制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特色。

1、注重实践、实战性强。

2、师承制基本属于个体化教育,可以实现因人施教。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师承教育已经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是保证临床医疗根本,只有炮制到位才能使中药的“四气”“、五味”等得以在临床上很好的发挥。在古代师承制是中医中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模式。自1949年以来,我国开创了以现代院校教育为主的培养中医药人才新格局,使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教育管理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中医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是它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不足,因此应加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药传统经验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高素质发展。在师承制中也要明确相应的责任。

首先,要传授技能,从基本知识、技能抓起;(理论学习)

中药炮制学科起源发展的历史悠久,它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用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例如:有毒之药须经一定炮制后,才能确保用药安全,在药方的配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有些药材炮制时还需要加适宜的辅料,同时还应注意实际操作技术,掌握火候,《本草蒙筌》谓之“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炮制是否得当,保证药材在临床运用得当,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修事指南》又载:“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说明若违背了炮制原则及方法,会影响整个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作为新一代的炮制人才,首先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掌握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

其次,还要帮思想、带作风,注重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传授;

师傅要注重抓好学生的思想作风,要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用心地读书,做好药,用心地总结,用心地做人。间接的可靠的经验有时候比直接经验更可靠,博览群书和跟师学习就是间接的学习中药炮制方法。这些读书、炮制药材、做人的经验之谈是学生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代中医教育应该融合学校教育与师承制两者之优势,克服各自的不足,才能促进中医药传统经验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高素质发展。

[1]卢传坚,黄亮,黄秀云.中医药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模式刍议.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

[2]王小云,许英,秦莉花.师承教育――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中医药导报,2010,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问题,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回归自然”的浪潮。中医药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医学院校图书馆应抓住这一契机,为中国医药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再次受到重视,传统诊疗方法如“扶正气,调平衡”,秉承“上工治未病”等健康理念,可有效应对亚健康带来的困扰。中医药提倡天人合一,指导人们追求天、人统一的思想,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有着独特作用,中医药的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策略和机制提高到政策层面,中医药的发展势头良好,在我国医药行业中的比重稳中有升,必将迎来大发展。医学院校图书馆应为中国医药科技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1高校图书馆是提供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不再只是存放书本的场所,而是所有新旧媒体共存、互利的场所。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就要对中医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

2对残缺不全的中医药古籍校对、注释、装订,影印成书

2.1古籍影印与校注

如今的古籍医书通常指清代乾隆以前的书籍,目前存世量有限,并由于人为或自然损坏的原因,将会日渐减少。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中医药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既是古代的文明成果,又是现今人们仍需学习利用的科学知识。开展此项整理工作,可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中医药文化遗产。

2.2类书、丛书汇编

类书与丛书是我国古代两种重要的图书编纂形式,在古代文化的传播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其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对现代图书的编纂体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类书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工具书,是采掘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奠定了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的基础。由于类书中保存了许多佚文的内容,可以依据类书辑录已经失传的书籍或校勘古籍(参见后“古籍辑佚”)。

丛书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使用对象,选择若干种书编为一套,在一个总名称下刊印,有综合性的,也有专科性或专题性的。丛书所保存的往往是古籍中的善本、珍本、孤本,较之类书,更有生命力、更为后人重视,对现代图书编纂的影响很大。

2.3编制索引

其方法是首先一部一部地进行,然后再分门别类地综合起来编制。编制索引将为阅读古书带来极大便利。信息资源的数量激增,使得数字资源对印刷型文献的冲击越来越大。编辑整理这些中医药经典名著和历代的中医药各家学说、医案,编制文献索引、综述、简报等二、三次文献,可实现中医药信息的完整系统性,科学实用性和充分发展性。

2.4古籍辑佚

辑佚就是从现存文献中辑录已经散佚的文献,以求完全或部分恢复散佚文献原貌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整理古籍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原书尚存,但有短缺,通过搜集、考校,从其他记载中辑录补充;二是原书已佚,而在他书中尚有全书或片段保存,可补充恢复,使已佚古书全部或部分复原。辑佚是古籍整理工作中十分艰辛而又颇具学术意义的事情,开展辑佚工作需要根据目录著作了解古书的存佚残缺,通过版本和校勘来审订所辑字句。因此,辑佚工作需要运用目录学、辨伪学、版本学和校勘学多方面的知识,用以辑佚的资源很多,主要有类书、总集、方志等古代文献。

3提供专题服务

3.1帮助临床制定决策

对比较特殊的临床问题,应及时通过网络获取国内外中医药卫生领域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重要的是隐性知识需求与提供之间的准确匹配,科学整理、评价和分析,进而提供最佳依据,为专家做好信息支撑。

3.2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

现代图书馆将实体空间的特质和虚拟空间的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互利关系,彼此成为镜像,而不是分离。根据科研人员的需求,捕捉尖端的信息,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导航信息,为他们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高层次的学科参考咨询服务。

3.3辅助中药新药研发

图书馆信息技术服务部门提供中医药信息检索、信息标准构建等情报,利用中医药信息理论,基于网络监测的快速反应,推动信息研究支撑中医药临床决策,建立新药研发信息工作组。

3.4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信息

4参考咨询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方向

4.1起源

1876年美国公共图书馆馆长塞缪尔格林最早倡议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时称“帮助读者”。1883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在世界上最先设置了专职参考咨询馆员、参考阅览室,这是“参考咨询服务”的开始,与读者面对面的咨询交流就一直是图书馆的主导工作模式。

4.2发展

4.2.3指导并帮用户选择和利用网上资源。以学科为单位提供更多更强的专业性数字资源。如:学科简介、发展动态、精品课程等特色服务信息。直接把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制作成课件,于图书馆的网页上,实现人机结合的数据共享。

电子资源已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保证现有中文资源的基础上,加大电子资源的购置力度。针对目前采购电子资源费用高的特点,应仿照CALLS“集团采购”的模式与经验,开展电子资源联合采购。由若干图书馆组成集团,共同与电子资源供应商达成协议,由供应商与各成员馆分别签订互惠互利的购买合同,图书馆可获取最优价电子资源,开展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及时将最准确、最有价值的高质量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有效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1]陈进.大学图书馆学科化创新服务体系构建[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8(3):1-4.

[2]等.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的新机遇[J].药学学报2012(6):696-703.

[3]赵伶俐,潘莉.发展交叉学科:21世纪高等学校创新的主题和难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3(4):39-41.

THE END
1.刑法深潜!法学大咖经典著作带你领略法律之美《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展开》是2015年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光权。 《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展开》立足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立场,分别讨论了行为无价值论视野中的主观违法要素、法益观、违法性判断基准、客观归责理论、未遂犯与不能犯、偶然防卫、共犯论、刑罚论等问题,并对行为无价值论的中国命运加以分析,特https://zhuanlan.zhihu.com/p/11123061823
2.我国最大的一部法学类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出版全卷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民事诉讼法、司法组织、犯罪侦查学、法医学、司法精神病学、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外国法律思想史、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二十一个分支学科,由全国二百多位法学家分别撰写,并经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EN198405003.htm
3.中国古今名书大观八、中国法律 D394 法经 D395 九章律(也称《汉律九章》) D396 开皇律 D397 大业律 D398 大中刑律统类(也称《大中刑法统类》) D399 显得刑统(也称《大周刑统》) D400 宋刑统(全名为《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D402 大元通制 D401 刑统赋 D404 大清律例 D403 大明律 D405 大清现行刑律 D406 袖珍新http://www.yuntu.io/book/7739035002981
4.教育道德范文12篇(全文)★ 成人高考作文大全范文 ★ 成人短信 ★ 成人脑筋急转弯 ★ 成人谜语 ★ 成人读后感 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探索 第6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 法律教育 探索 前言:为了维护稳定的社会格局,促进和保护中国的发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基本手段的道德和法律得到国家的普遍重视。在政治上江泽民曾在会议提出要“依法治国”和“https://www.99xueshu.com/w/ikey2rjwwijo.html
5.《法史学刊》(《法律史论丛》《法律史论集》《中国法律史研究《法史学刊》是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组织编辑的专业性学术集刊。编者指出,《法史学刊》原名《法律史论集》,已出版6卷。其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出版过的《法律史论丛》第1~3辑。《法史学刊》第1卷、第2卷作为学会https://www.douban.com/note/791689512/
6.第十七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南开大学博士生何丽琼作题为《文牍治理:明代日用类书中呈状关文的使用》的报告。她介绍日用类书作为明代社会的民间之书,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日用类书收录的各类呈状关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官方与民间互动关系的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尤佳君作题为《法律专才的培养与任用:明代法司观政进士研究》的报告。https://www.nju.edu.cn/info/1056/334031.htm
7.论西文法律文献在我国的传播——以民国时期为中心其中,西文法律文献的引入和译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近代法制现代化的进程。至于其在我国近代引入的范围、数量、规模和影响等具体景况,尚不得而知。也许从社科院法学图书馆所藏西文旧书情况,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 一、概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图书馆原有2万余册的西文旧书,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综合等各个方面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3385
8.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现在,有人一听到中国的法治状况不好,就说是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似乎以前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法律意识。其实,这有些“厚污古人”—— 人们常说:中国人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到了今天,也一样。有人一听到中国的法治状况不好,就说是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似乎以前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法律意识。但是,据我这些年来的阅读http://www.northnews.cn/p/1460234.html
9.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诉讼惯例入选202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学术精品《宋代诉讼惯例研究》(陈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分绪论、总论、各论、结论四部分,共16章54万余言。该书立足中国古代诉讼规则的生成、发展与运行,以两宋时期(960年—1279年)为历史剖面,以诉讼文明为研究视阈,以诉讼惯例为具体对象,通过勾勒宋代诉讼法律文明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5/id/7953103.shtml
10.《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112辑总目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2辑)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下载地址: http://flgj.cupl.edu.cn/info/1023/1094.htm 1.《琱生簋》与《曶鼎》中的诉讼资料,南玉泉 2.云梦龙岗秦简的法律形式与內容,南玉泉 3.张家山汉简《行书律》考,李均明 http://lishisuo.cass.cn/zsyj/zsyj_shsyjs/201904/t20190410_4862635.shtml
1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教学设计2024《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讲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法治”故事导读,从民法典通过并实施的故事引入,用小故事来讲大道理;引导学生感受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法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第二部分“法律是什么”,以生活化语言讲法治;引用神兽“獬豸”阐述法治https://m.zxxk.com/soft/48226226.html
1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基本大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具体如下: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05/23/1430145_216280629.shtml
13.论我国民间“合会”及其法律规制——以福建“标会”为例.pdf6 论我国民间“合会”及其法律规制——以福建“标会”为例 一、民间合会概述 (一)合会概述 1.“合会”的由来 “会”是对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为达成如储蓄、保险、借贷、慈善或筹办祭祀活动 等等各种具体目的基于互助合作精神建立的关系或组织的俗称。在古籍的正史、类书、 2 方志、笔记及其他史著中有关于“会”https://m.book118.com/html/2017/0609/112862315.shtm
14.《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目简表本馆动态动态资讯D 政治、法律 0 政治理论 1/3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党 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5/7世界各国政治 8 外交、国际关系 9 法律 E 军事 0 军事理论 1 世界军事 2 中国军事 3/7各国军事 8 战略、战役、战术 9 军事技术 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http://www.zjdttsg.com/news/61
15.中国大百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74卷)在1993年出齐,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内容包含66门学科和知识门类,8万个条目,共计1.264亿汉字及5万余幅插图。全书共计74卷,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https://baike.sogou.com/v7422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