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分子利用AI技术实施诈骗专家支招
如何降低技术被滥用带来的风险
□本报记者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姜珊
最近,2019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论坛在中国互联网大会期间举行。
据论坛内容显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点技术已被犯罪分子用于实施诈骗。比如上游黑产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突破互联网企业的验证码体系,或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恶意注册,获取号码资源,提供给犯罪分子实施诈骗。
随着科技的进步,花样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令人防不胜防。
“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双刃剑,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新奇的同时,也会面临技术被滥用带来的风险。”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说。
诈骗手段不断翻新
四种形式防不胜防
随着技术的更新,诈骗手段也不断翻新,那么AI诈骗主要有什么方式呢?
对此,郑宁总结了四种AI诈骗形式,并详细介绍了其中的原理。
郑宁说,通过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达到合成声音的效果。第一个利用神经网络生成人类自然语音的,就是DeepMind的WaveNet。WaveNet(波网)是一个用于生成原始音频的深度神经网络。它是由伦敦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的研究人员创建的。此技术通过使用用真实语音记录训练的神经网络方法直接模拟波形,能够生成听起来相对真实的类人声音。
“合成的声音有明显的痕迹,但WaveNet可以把合成痕迹明显的机器语音,转换成更加流畅自然的语音,与人类声音之间的差异大幅降低,目前在鬼畜视频界做得风生水起。而Lyrebird则更进一步,它可以基于音色、音调、音节、停顿等多种特征,来定义某个人的声音,然后生成更加拟真的声音。”郑宁说。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AI技术用于诈骗已经不是新鲜事,因为任何技术一旦出现,不法分子就会想到利用新技术来实施犯罪。”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提高警惕防范诈骗
诈骗手法在不断翻新,那么广大群众该如何预防,防止被骗呢?
“第二是保护个人信息,注重隐私保护。社交平台的发展加大了保护个人信息的难度,民众将越多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上,遭受诈骗的概率越高。实施诈骗需要获取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网络共享加上AI技术,骗子搜集整理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更为便捷。因此,为避免骗子借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民众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以防止骗子利用AI技术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并对人物性格、需求倾向等进行刻画,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郑宁说。
在刘俊海看来,预防被骗的关键就是人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过于轻信网络上的信息,而且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时刻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却会有陷阱。
即使人们时刻小心着被骗,但诈骗却一直存在,让人防不胜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该如何防范呢?
“其次是拒绝诱惑,民众应当避免占便宜心理,警惕陌生人提供的好处;再次是谨慎处理金钱交易,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拒绝交易;最后是保护网络账号及密码、手机号、身份证、家庭住址、亲属关系等个人敏感信息,不随意提供上述敏感信息。”郑宁说。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
提升反诈骗精准度
对于这种利用新技术的诈骗该如何整治?
“消费者反映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往往是监管机关、司法机关在监管和执法当中的漏洞和盲区。规范监管就应当致力于消除监管漏洞、盲区以及真空地带,真正打造一个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有机衔接的预防合作机制。”刘俊海说。
科技的发展虽然会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便利,但同时也会出现许多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减少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郑宁分析称,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是相辅相成的,科技发展使得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应当大力促进科技发展。但也要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当清楚认识并接受这一点,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科技发展,也有助于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