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AI打败AI?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这样说

2022年12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该法规定,电信、银行等机构必须不断提高研究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用于检测异常信息活动,同时要求互联网公司做好风险防控特别义务和保护收集到的信息。

图源央视新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持续高发,诈骗技术与手段不断迭代,让人防不胜防。面对AI变声与AI换脸等技术的被滥用,如何防治也是一大难题。人工智能技术被滥用难免令人担忧,但有错的并不是技术。我们需要看到,当下,AI仍是全民反诈路上不可或缺的技术之盾,同时,法律之剑的协同治理,同样是抵御AI技术被滥用,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保驾护航的重中之重。

诈骗手段的迭代:技术被滥用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44.1万件,涉案金额达到3291亿。电信诈骗往往是跨国有组织犯罪,且呈现出新技术支撑、集团化运作、精细化分工等犯罪特征,并且犯罪分子利用不同国家地区反诈治理的“木桶效应”,不断向反诈治理水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近年来,许多不法分子借助元宇宙、AI智能、GOIP、远程操控、共享屏幕等热点词汇与新概念,基于迅猛发展的深度合成技术,通过对人脸、声音等个人隐私敏感信息的深度伪造(deepfake)等技术的滥用,使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治理工作变得非常艰难。

在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南通警方就曾破获了一起AI人脸识别诈骗案件。该犯罪团伙主要利用AI软件伪造人脸识别认证来解绑用户账号,再以低廉的价格将账号卖给下游的诈骗份子,从而非法牟利。

图源网络

AI变声技术,不仅让说话的声音达到了真人水准,甚至还能模仿真人的情感和语调,自动说出全新的语句。除了能够利用神经网络对原始音频进行建模和模仿之外,AI还能够分析本人的社交网络,很快掌握个性化的说话方式、与周围人的关系、兴趣爱好等等,从而模仿你与身边的人自然地交流。

换脸、变声,AI“过滤”——算法筛选受骗对象,搜集并且分析受骗者信息,让受骗者放下了最后一道心理防线。愈发频繁的AI诈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AI技术被用于犯罪的担忧。

用魔法打败魔法:AI反诈之盾不可或缺

在不明确技术泛滥后果的前提下,合理地释放技术成果也成为一些科技企业的选择。比如OpenAI曾推出的性能更高的无监督语言模型GPT-2,就没有按照行业惯例进行开源,只发布了简化版,不发布数据集、训练代码以及模型权重,目的就是避免AI技术被人恶意利用。

(人工智能检测和防护网络安全的四大技术应用图源《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与人工智能应用白皮书》)

面对网络诈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2019年,有互联网科技公司通过推出基于人脸搜索、人脸属性提取、语音识别和OCR识别的深伪检测平台,实现“用AI来对抗AI滥用”的解决思路。2021年,有互联网公司凭借全链路智能风控体系“IMAGE”,通过AI系统提供的风险感知、攻防对抗和主动交互劝阻能力,让诈骗案件量及欺诈资损下降约4成,AI机器人日均预警约50万人次。

与此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积极利用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技术构建反诈的“防御体系”。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22年6月末,工行通过自主研发的大数据风控智能服务平台,累计拦截电信诈骗风险交易近50万笔,为客户避免资金损失超过117亿元。

未来,这场用“魔法打败魔法”的AI反诈防御之战,仍将会是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强而有力的突破点。

法律利剑协同反诈

除了从技术研究开发上与骗子们斗智斗勇,法治建设领域也正在加强对反诈的防范治理。2019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工智能方面立法项目,如数字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已经被列入立法规划,同时被列入抓紧研究项目。《民法典人格权编》(审议稿)中也存在着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法律规制等条文,对肖像权、声音保护等都将受到更加明确的规范,以应对人工智能的潜在安全风险。

以往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立法规定较为分散,存在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精准打击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不能仅立足于事后打击惩治,更应重视源头预防,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

结语

全民反诈的背后,是数字时代风险对当下的法治安全与公民利益的挑战。技术是把双刃剑,硬币也有两面,但若是“好”的一面用得好的话,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安全可靠的保障,还能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

责编:方钰洁监制:李红梅

1.《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今起实施,你读懂了吗?》光明网

2.《当AI成为一把诈骗利刃?别急,它同样是反诈的一把好手!》清元宇宙

3.《从实体经济到网络安全,看AI护航数字经济》中国信息安全

4.《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与人工智能应用白皮书(2019年)》中国信通院

THE END
1.“AI换脸”诈骗频发,全国人大正加强对人工智能法律问题研究2023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介绍立法工作有关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臧铁伟表示,“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广大群众提高识骗防骗意识,也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加强治理和执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http://fw.mwfw.cn/fltk/241278.html
2.全国人大法工委:现行法律对“AI换脸”诈骗有规定钛媒体App 6月26日消息,近期,利用“AI换脸”技术进行视频合成进而实施诈骗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臧铁伟表示,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广大群众提高识骗防骗意识,也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加强治理和执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通过“AI换脸”进行诈骗的https://m.tmtpost.com/nictation/6587870.html
3.现行法律能否有效惩治“AI换脸”诈骗?立法机关回应当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臧铁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广大群众提高识骗防骗意识,也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加强治理和执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从法律方面看,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刑法等法律为打击治理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了充分支撑。 https://m.gmw.cn/2023-06/25/content_1303417559.htm
4.中国法院网北京互联网法院集中审理北京市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网个人信息保护案件,连续两年发布了涉个人信息保护案件审理的新闻发布会,妥善审理了诸多对相关行业发展具有影响力的涉个人信息及数据的典型案件,参与了多项法律、政策法规的调研工作,通过司法实践和调查研究,主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新期待,以及市https://www.chinacourt.org/chat/chat/2024/10/id/53300.shtml
5.2023年重大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盘点《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指南》发布 《指南》旨在帮助组织在遵守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最大限度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实施细则》发布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数据条例》《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促进公共数据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放,支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https://www.eet-china.com/mp/a273064.html
6.AI诈骗升级,有人被骗430万!看专家为“技术向善”支了什么招如何引导技术向善?减少此类诈骗再次发生?记者就此采访了法律领域专家,他们表示,目前我国对人工智能责任主体地位及刑事责任分配问题未有统一规定,有较大探讨空间。必须明确的是,对于识诈反诈,软件开发机构、金融机构、社交软件等相关主体均有提醒义务。 现状: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24/c7719392.html
7.罪图鉴》第1期:随意利用他人的肖像AI换脸,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剧中胡志峰通过AI换脸骗取多位老人的钱款,张建国老人50万元、梅超英老人30万元,再加上许意多的所有积蓄,加起来已经超过百万元。胡志峰的诈骗行为,也导致许意多和妻子自杀身亡。 相信大家都和晓法一样产生了疑问:胡志峰虽没有直接杀人,但也间接导致许意多自杀,他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吗? http://www.xjpeace.cn/content/2022-04/22/content_37310.html
8.AI“复活”逝者的伦理困境和法律挑战这些在科幻电影中展现的片段似乎已经离我们并不遥远,从各大媒体开始尝试的AI主播到AI“复活”的邓丽君与年轻人对话,再到现如今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普通人看到了用AI工具与逝者对话的可能性。然而,其中伴随的不仅有道德伦理危机,更有诸多的法律风险。 http://www.legalweekly.cn/fzzg/2023-04/13/content_884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