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宪法宣传周

为真实记录影响中国宪法进程的重大事件,增进学术交流,提升中国宪法学研究水平,弘扬宪法精神,推动中国宪法事业的稳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自2006年起每年联合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举办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

2023年12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通知”。2023年12月25日,研究中心召开初评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柳建龙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陈征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于文豪教授等宪法学中青年学者组成,共选出候选事例二十件,并通过明德公法公众号开展网络投票;2023年12月31日,参考投票结果,由武汉大学法学院秦前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忠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锴教授等学者组成终评会,评选出2023年度十大宪法事例。2024年1月3日下午,2023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暨研讨会正式召开。

具体评审标准及权重如下:

1.学术性50%。入选事例应涉及到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基本问题,具有较强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理论研究价值。

3.典型性25%。入选事例应在同类型事件中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

现将“2023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正式发布。

事例一:法工委就涉罪人员近亲属受限制规范进行合宪性审查

事例二:“异地用检”得到进一步规范

事例三: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

事例四:未成年人因文身被取消入学资格

事例五:《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引起热议

事例六:多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密集出台

事例九:湖南省衡阳市“政务数据第一拍”

事例十: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围绕同一主题对“一府两院”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有的市辖区议事协调机构发布通告,对涉某类犯罪重点人员采取惩戒措施,其中对涉罪重点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和其他近亲属在受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权利进行限制。有公民对此提出审查建议,认为这样的限制措施实际上属于“连坐”性质,应予停止执行……任何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都应当由违法犯罪行为人本人承担,而不能株连或者及于他人,这是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有关通告对涉罪人员近亲属多项权利进行限制,违背罪责自负原则,不符合宪法第二章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的原则和精神,也不符合国家有关教育、就业、社保等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

另据报道,2023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人犯罪受到刑事处罚,就影响其子女、亲属参军、考公、进入重要岗位的规定,应予以彻底摒弃,否则会对受影响人员极不公平。该观点一度引发舆论热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有的司法解释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统一调用辖区内的检察人员办理案件,经上级人民检察院作出调用决定,被调用的检察官可以代表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履行出庭支持公诉等各项检察职责。有公民对此规定提出审查建议。今年,法工委对此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关于调用检察人员及其任免问题的有关情况和研究意见》,对被决定调用的检察人员是否须经调入地人大常委会任命的问题,区分不同情形提出具体的、明确的规范意见。制定机关于今年9月出台《关于上级人民检察院统一调用辖区的检察人员办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被调用检察人员以检察官身份代表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履行出庭支持公诉等职责的,应当由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法定程序任命为本院的检察员。案件办结或者上级人民检察院作出终止调用决定的,按照法定程序免去其前述检察员职务。”同时,法工委还对新规定出台前已办结案件如何处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

2023年12月29日,被学界称为“小备案审查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此外,今年3月《立法法》修改通过,其中十余处涉及备案审查制度,条文数目与内容变动较大。

2023年6月25日,湖南省高院公布一案件。15岁的小丽(化名)被录取为长沙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校发现小丽手臂上有一处文身,告知其父后宣布校方将开除小丽学籍。小丽报警后协商无果,承诺消除文身后再行返校亦遭拒绝,遂决定将学校诉至法院。据查明,该校招生简章载明,报考该校学生不得有文身,开学发现文身将取消入学资格。长沙铁路运输法院审理认为:长沙市某学校具有行政诉讼的被告主体资格,本案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长沙市某学校取消小丽入学资格的行为不符合行政行为合法性要求、比例原则,且程序明显不当。故决定取消原告孙某某入学资格的行为违法。

9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官网上公布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第34条为新增条文,列举的应罚事项包括“在公共场所或者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服饰、标志的;制作、传播、宣扬、散布有损中华民族感情、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物品或者言论的”,引发广大网友与学界热议。

2023年4月18日,国内首例父亲工亡后移植试管婴儿抚养费案在三门峡市中院宣判。提起索赔请求的是一个只有1岁半的幼儿,在爸爸去世时,他还只是一个冷冻的“胚胎”。法官通过创造性阐释民法典第16条,在特定情形下将体外胚胎界定为“准胎儿”,将现行法律对胎儿利益的保护延展至对胚胎权益保护的案件,这在国内尚属首例。该案为体外胚胎的法律保护及司法裁判提供了有益借鉴。

另据报道,新版《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将于2023年2月15日起施行。根据规定,将进行取消结婚限制、取消生育数量限制、简化生育登记要求等修改,放宽生育登记的各项前置性条件。此外,四川以外许多其他地方的生育登记管理办法也都出现放宽生育登记要求的趋势。

此外,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中,部分委员提出,当地医院医疗机构实行的人工终止妊娠查验制度不完全听从孕妇本人的意愿实施流产,构成了对女性生育自由的剥夺。太和县卫健委答复称,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孕妇,除胎儿患严重遗传性疾病或有严重缺陷的、孕妇患严重疾病或医学上认为确有必要终止妊娠的等特殊情况,其他情形不准实施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出于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保障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等原因,生育不仅是自由的,而且还要对社会和家庭承担责任。

据报道,2023年1月至5月,南京市玄武区已督促10栋不洁楼宇开展外立面清洗工作,清洗面积共约5000平方米。据悉,楼宇责任人拒不清洗大楼可被处罚5000元到3万元。

6月11日,因未经报备许可,擅自组织人员在村居河道进行民间划龙舟行为,温州瑞安市两人被警方行政拘留。今年4月,瑞安市政府发布通告,决定2023年继续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民间划龙舟活动。

11月10日,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以网上竞价的方式出让“衡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和智慧城市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项目起始价为18亿元。11月15日,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再度发布公告,表示暂停该交易活动。

10月22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工作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本次会议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围绕同一主题,对“一府两院”三个报告同时开展专题询问。

THE END
1.新华法治微视频丨宪法之力 守护你我 1/5 最高法发布第二批继承纠纷典型案例 2024-12-12 最高检:进一步提升伤害类案件审查办理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2024-12-12 联合惩治切中电信诈骗“七寸” 2024-12-12 内蒙古宣判一起特大走私珍贵动物制品案 2024-12-12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纪国刚受贿、国有公司人https://www.news.cn/legal?index=tbkax
2.法治新闻央视网(cctv.com)法治频道为您报道热点的法治新闻,解读各种法律问题,剖析热点案件。https://news.cctv.com/law/?75816?rp7ns/index.html
3.吴亦凡事件触碰了哪些法律点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关注,多个相关话题瞬间冲上微博热搜。 虽然小编也一直在“吃瓜”,但是小编想提醒大家,事件演变到这一步,已经不再是娱乐新闻,而是涉及许多法律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刑事案件。 事件真相如何有待司法机关依法调查,网友们不妨静观其变。目前,小编只能罗列出双方微博中涉及的法律点。希望网友们能以法治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387366
4.街拍和偷拍事件背后,哪些法律问题要留意?南方+事件热度仍未消散,不少疑问也随之出现。街拍和偷拍是否都涉嫌侵权?随手拍了张路人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算侵权吗? 这些可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形,背后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值得注意。 问题一:街拍和偷拍都会侵权吗? 我国法律规定,自然人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许可不得使用。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15/c7795312.html
5.知法守法:与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主要依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刑法》《专利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http://news.cufe.edu.cn/info/1002/43849.htm
6.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图)中工新闻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关和专业机构的职责。要普及公共卫生https://www.workercn.cn/32843/202009/01/200901071005481.shtml
7.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案件审判情况新闻发布会如,有的平台在格式条款中排除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在格式条款中为自己设立了单方变更权,但未在协议中载明不得侵害消费者利益的义务,或通过格式条款的方式约定“使用即同意”内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上述问题,反映出数字时代人格权、著作权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新命题和新挑战,需要不断压实平台监管http://cyberlaw.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035.html
8.事实”诽谤罪中包含哪些行为?头条新闻法律资讯3. 篡改事实:将真实发生的事件经过篡改、加工,使其呈现出对被诽谤人不利的情形,进而损害其名誉。 上述行为必须是出于故意,并且在主观上明知会对被诽谤人的社会评价造成贬损的情况下实施,才能构成诽谤罪中的“捏造事实”。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https://www.maxlaw.cn/n/20240325/11030388647292.shtml
9.近期新闻资料(精选9篇)3. 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新闻记录价值 国内外形势、国内外会议、战争、国际活动、突发事件等新闻记录具有时代标志性, 这类资料管理能够作为一个时期的历史纳入档案管理, 对于日后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总要参考。 4. 法律新闻的重要参考价值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约束, 由于社会发展总会出现新的事物, 而这些事物是需要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bt93j.html
10.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法律新浪财经首先,要从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理解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突发事件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涉事和处置各主体的权责,法律明确了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与舆论监督权,这种授权是基于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所能发挥和应该发挥的社会功能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0-11/doc-incseivw4357482.shtml
11.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新闻传播理论与法规教程(1)记者不能装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借处理政事获取政府新闻;不能装扮成司法工作人员,借审理案件获取法律新闻;不能装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得军事资料、军事新闻。总之,记者不能装扮成国家公务人员,以行使公务的名义获取新闻。 (2)记者不能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曾有《华西都市报》记者为了了解公民道德素质,在公交车上装扮https://blog.csdn.net/king13jkc/article/details/143026141
12.新闻月盘点2016年6月重大立法案例全面梳理《意见》明确,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均需履行6项职责。前者的职责包括:为重大决策、重大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意见;参与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党内法规草案和规范性文件送审稿的起草、论证;为处置涉法涉诉案件、信访案件和重大突发事件提供法律服务等。后者的职责包括:对企业重要经营决策、规章制度、合同进行法律审核https://www.chinalawinfo.com/News/NewsFullText.aspx?NewsId=8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