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专访十九大代表施净岚:办案要彰显法律的力度,更要传递法律的温度检察官办案浦东新区

自1994年进入检察机关以来,她在公诉岗位上已经坚守了23个年头。在这23年中,她办理了许多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公诉案件,比如,曾轰动一时的复旦校园投毒案就是其中之一。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她敢于自我加压、勇挑重担。今年3月,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检察官办公室正式在上海揭牌成立。

◆◆◆◆

她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检察员、命名检察官施净岚。

下面,小编为您精心准备了第七期的法制网“喜迎党的十九大法治中国在我心”系列访谈节目,为您讲述铿锵玫瑰施净岚的故事!

点击观看完整访谈视频哦!!!

让老百姓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是不容触犯的,法律也是有温度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施净岚的心里。

在从检之路上,施净岚在捍卫公平正义的同时,始终将传递人性与关怀的办案理念放在心中。她真诚地说:“我们在办案时,不仅要展现法律的力度,更要传递着法律的温度,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是公正的、是暖人心的。”

办案故事

几年前,施净岚曾经办理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被害人潘某因伤势过重而终身截瘫,其丈夫和小姑当场死亡,年仅5岁的幼子由于目睹了整个抢劫、杀人的过程,心灵受到极大创伤。面对这样的案情,她深受触动,回到单位后发起了捐款帮困活动,尽可能地为这对母子捐款捐物。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为被害人的家属申请到了司法救助基金。

这只是施净岚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传递司法温度的一个缩影,她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不幸放在心中,努力做好化解社会矛盾,抚平被害群众的心理创伤、修复社会关系。她坚持依法办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她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尊重当事人的人格,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做到不枉不纵,确保办理的案件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让人民群众更多地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道检察新风景

——“施净岚检察官办公室”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对此,施净岚感受深刻。2017年3月,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施净岚检察官办公室”在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揭牌成立,这是上海检察机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又一创新之举。

命名检察官办公室是什么

一“加”、一“减”优势显:

由于命名检察官办公室的设立,使检察官职权更加明晰,责任更加明确,让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显著提升。命名检察官能自主决定的案件占办案总量的80%以上。近五个月,施净岚所在的检察官办公室共受理案件146件179人,办结案件121件139人,案件审结率达90%,人均办案达40件,比处室人均办案数增加了18.7%,其中成功办理了3起“零口供”案件,有效避免了案件“带病”起诉。

23年坚守的“变”与“不变”

自1994年进入检察机关以来,施净岚已在公诉岗位坚守23个年头,这是一段难忘的历程。今昔对比,她认为变化最大的是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向纵深发展,检察官的队伍结构和司法办案的责任主体不同了。改革后,按照员额制要求,作为检察官的门槛比以往高了,检察官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司法办案要求更严了,“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责任也更重了。作为上海检察改革以来首批入额的检察官,特别是作为上海检察系统新型办案组织的探索者,在浦东新区检察院以她的名字成立了命名检察官办公室后,她肩上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更重了。

谈及“不变”,施净岚深情感言:“不变”的是我对法律、法治的信仰,对“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工作主题的践行,对“国家公诉人”这个职业身份的热爱。

一路走来,施净岚办理了许多刑事诉讼案件,她穿着深蓝色的检察制服,头顶国徽、伸张正义,站在法庭上与辩护人、被告人角逐对决。紧紧守护法律底线,为国家和人民尽一份力,是这个职业给予她的职责和荣耀。

光荣铸成辉煌的理想,风霜凝聚成熟与厚重。为了蓝天的明亮,她挥利剑把乌云驱散,为了正义的承诺,她终把罪恶交给法律审判,为了公平与正义,她把公道讨还给群众……这就是施净岚,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彰显铮铮的检魂,坚守法治的信念。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施净岚感言:

我觉得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宪法和法律,充分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代表着“为人民服务”的追求和信念,我希望把这种信念贯穿检察工作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实履行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本期编辑于澄宋胜男郭奥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THE END
1.让法律有温度,让司法有力度,让裁判有尺度“让法律有温度,让司法有力度,让裁判有尺度”这一表述,实际上是对法律实施、司法实践和裁判工作的一种理想状态或目标的描绘。以下是对这三个方面的详细解读: 一、让法律有温度 “让法律有温度”,意味着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应当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公平正义。法律虽然是冷硬的条文,但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实际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6461295053f920000513
2.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要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强化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审判工作力度,准确认定事实、精准适用法律、统一裁判尺度、作出公正判决。以明确的裁判规则和生效的法律文书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诚信法治的营商环境和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坚持能动司法,必须加强队伍建设。要将司法审判工作和政治建设融为一体,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11/id/7632076.shtml
3.红河日报法治建设有力度 法律服务有温度 9月14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司法厅专场发布会在云南海埂会堂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法治云南,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优质法律服务,书写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高质量https://epaper.hh.cn/h5/html5/2022-09/16/content_15874_6732322.htm
4.行政执法:力度与温度的和谐共生在法治社会的蓝图中,行政执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需锋利以斩断违法乱纪的荆棘,又需温润以呵护公民权益的幼苗。力度,是执法者捍卫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秩序的坚定决心;温度,则是执法过程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与公平正义的温暖传递。行政执法,应当是力度与温度的和谐共生,让法律的刚性与人性的柔情相得益彰。 https://www.meipian.cn/575dgg8j
5.泰安日报市司法局开发区分局 普法有力度 服务有温度 ■普法人员为群众讲解法律知识。通讯员供图 本报12月9日讯(记者 董文一 通讯员 吴允峰)近日,市司法局开发区分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宪法宣传周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旨在进一步增强群众法律意识,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https://www.cnepaper.com/h5/tarb/html5/2024-12/10/content_146402_1613765.htm
6.用法律监督的力度提升权益维护的温度2024年,河南安阳市总工会以“工会+”专项行动为牵引,全力推动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 一是集聚工作合力。市总工会积极构建“工会+检察+法院+人社+司法”五方合作机制,与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联席会,就开展劳动法律监督、强化“一函两书”运用等达成一致意见。 https://www.workercn.cn/c/2024-07-16/8304515.shtml
7.追欠薪调纠纷……合川司法服务有力度有温度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合川区司法局立足工作实际,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入日常工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从最困难群众入手,从最突出问题抓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更有速度、力度、温度。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898&newsId=4136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