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美学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性主义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马利坦和他的时代

理性主义与科学联系到一起对欧洲的发展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到经济、政治、艺术、哲学的各个领域。但由于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理性主义的批判使得宗教失去的仅仅是教条、狂热和蒙昧,正因为“宗教像火一样是人类文化中所固有的某种东西”,(2)理性的批判并没有能威胁到宗教自身的存在。

1882年11月18日,马利坦出生在巴黎的一个笃信新教的律师家庭,幼小的心灵种上了宗教的种子。

青年时代的马利坦进入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学习,在这期间深深吸引他的是哪个时代感觉的一部分柏格森生命和直觉主义哲学。尽管畈依了罗马天主教后的马利坦转过来有反对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但在后来的马利坦的思想和著作中,我们多多少少还是可以看到柏格森的某些影子。

1905年,马利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同他的妻子也就是后来成为诗人的拉依撒.奥曼索夫(RaissaOumansoff)共同改信天主教,也许正像一些资料上所说的,这是因为他们受了法国诗人L。布户瓦(LeonBloy)的影响。再后来1908年,马利坦潜心研究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拖马斯。阿奎纳的著作,在这位13世纪意大利修道士的思想面前,他被深深的打动了。

拖马斯.阿奎纳是在西方文明史上产生过巨大思想影响的思想家。他把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与基督教信仰结合成为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在他的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信仰与理性的最初的调和,这一点或许不仅是马利坦所需要,还是那个时代的法国所需要的。

【关键词】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父权;;性骚扰

引言

美国女性主义法学(feministlegalsystem),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脱胎于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法学从两性关系出发,通过深刻对传统法学进行意识形态分析,揭示了法律在维护父权制和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抨击了现行法律制度中暴露或隐含的性别歧视以及隐藏其后的意识形态,并要求站在女性的立场,通过女性的经验构建一种以实现性别正义为目的的女性主义法律体系。除此以外,女性主义法学的研究范围还涉及女性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有色人种及第三世界中妇女权益保障,残疾人及同性恋等边缘人士的权益保护。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学流派,女性主义法学在美国法律界产生了许多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女性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女性主义法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然而,妇女们无不失望的发现,即便法律赋予了女性与男性同样的公民权,两性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随着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各种女权主义思潮的呈现井喷之势,同时美国法律界和法学界的女性工作者的增加,使得女性主义学者们有了新的理论武器和实践经验,可以重新审视传统法学。

(二)女性主义法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法学派别是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法学。这一派主张在否定男女差异。因为社会性别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女性可以选择和男性一样理性,因此应该和男性享有一样的权利。此外,她们希望通过立法手段使女性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就业权及其他权利,但并未就既存的法律制度本身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派别分别是文化女权主义法学和激进女权主义法学。文化女权主义法学在批判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法学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基础上实现男女平等,但反对建立在男女差异上的性别等级制度。而激进女性主义学者则认为两性间的不平等并不是由两性差异造成的,而是源于父权制,进而指出法律是“男性的理论”,是“父权社会中男权的最终体现”。因此她们并不仅仅满足于法律条文的修改,而是致力于对维护父权制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两派分别形成了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差异论”和“宰制论”,并引发了女性主义内部的长期论战。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二、女性主义法学的法律方法

(一)女性主义法学的认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者们发现既有的法律制度事实上维持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不利地位,因而开始对现有的法律体系进行考察,并试图建立一种女性主义法学的认识论。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三个流派分别是:女性主义经验论、女性主义立场轮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认识论。

女性主义经验论者否认法律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认为法律排斥女性经验,在规则设定、证据收集和结论推理的过程中都带有性别偏见。因为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背景、社会经验会对其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女性主义经验论者主张通过加强异性法律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改变既有的法学社会语境,消除偏见。

女性主义立场论者赞同社会背景对法律实践的影响,但不认为女性进入现有法律界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法律的男性色彩。她们认为现有法律体现的是男性的价值和利益,是维护父权制的工具。女性进入现有法律系统,只会同化为帮凶。因而强调女性的作为受压迫者的独特感受,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种女性主义法学。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识论者强调多元化视角,认为没有哪种认识世界的视角能够绝对中立,也没有哪个个体或群体的价值取向比其他个体或群体更加优越。法学研究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因而必须在具体情境下进行分析探讨。所以这一派更加强调在具体的法律问题探寻中建立女性主义法学。

(二)女性主义法学方法论

女性主义法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意识觉醒

意识觉醒的倡导者们主张,在男性缺席的条件下,通过女性对于自身经历和感受的述说和交流,提升妇女的主体性;同时通过整合这些特殊的感受,从而构建女性整体对于两性关系的认知。这一方法,对于女性经验的特定化的重视,尤其体现在对于琐碎的日常经验的强调上。对于女权主义研究而言,意识觉醒既是方法,又是目的。这一活动通过个人和具体的经验构建和检验女性主义理论,并反过来对个人经验产生影响。

除此以外,其他一些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也被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1980年美国《模范刑法典》规定在分居的情况下丈夫对妻子的害行为可以构成罪。而《新泽西州刑法》则明确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因年老、性无能或者同被害人有婚姻关系而被推定为不能犯罪”。这一规定表明丈夫也能成为罪的主体。此后美国各州都相继修改了法律,确认婚内罪。到1993年7月5日北卡罗来纳州废除了罪中的丈夫豁免权,美国全境实现婚内犯罪化。

结语

【参考文献】

[1]孙文恺.法律的性别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9.

[2]刘小楠.从二元到多元世界――论美国女权主义法学的发展趋势[J].法治丛论,2005(1).

[3]乔晓静.论女权主义法学的历史沿革[J].读与写杂志,2011(6).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媒体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一、得当导入,至关重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Wellbegunishalfdone)。得当的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相信每位教师都明白。但如何把握、组织好导入,确实是一个每节课都会遇到的“重大”课题。不管你是上台三分钟,还是完成一整节课的演说,“开场白”往往是那样的让人“举棋难定”。但它又是那样的至关重要。

二、方法多样,学会选择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导入的设计应该依据教学内容需要、教学对象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多媒体教学只是英语教学的模式之一,有其特有的先进行和科学性。正所谓“导”无定法,若课堂导入服务于教学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过渡连贯,符合学生实际,其导入方法我认为就是可行的、合理的、正确的。由于多媒体课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观的进行教学,我在总结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时,尝试了如下几种导入方法:

1.“温故而知新”导入法。主要是通过对上节课的知识点的展示,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延伸出本节课的知识。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Unit3Goforit时,主要学习过去进行时态,在第二课时,可以先展示一张图片问:“Whatisshedoingnow?”再展示一张图片问“Whatwasshedoingatthistimeyesterday?”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复习了现在进行时,又导入到过去进行时,同时还对这两种时态进行了比较,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3.诱“敌”深入,层层推进的导入。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可以引导他们掌握新知识点。如教学七年级下册Unit9Howwasyourweekend?第二课时,首先问:Doyoulikewatchingmovies?然后播放一段关于办公室谈论上周末的对话视频。接着问:“Howwasthatmanweekend?”“Howwasyourweekend?”这样设置既让学生巩固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4.创设意境,以感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视频的先进快捷性,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导入交际需要的语言。如七年级上册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第三课时,播放人流较多的一个商场的视频,以视频作为背景,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又能使他们很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6It’sraining!授课过程中,播放四季的声音,同时展示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气候,不用的天气,引出:How’stheweather?这样从听觉、视觉感知新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目标明确,合理安排

其次,背景画面不宜太炫,否则就喧宾夺主,不能突出需要展示的中心和主题。

再次,各元素的动作声音不宜过大、突然,否则会影响教学氛围。动作声音主要是起强调作用,引起学生注意,这要求教师在备课制件课件时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置。

第四,影音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符,要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尽量剪裁掉无关的内容,否则会影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进度。

第五,幻灯片的图像、字迹应清楚,大小适中。不能模糊、对比度过低或分辨率过小,增加学生直观的难度。

第六,各元素的出现或隐藏动作不可太花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第七,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要秉承课堂教学承上启下的导入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合理安排,切忌死搬硬套。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英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习得过程,“导入”艺术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改进。另外,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更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恰当地选择多媒体教学形式,提高导入的水平和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生发新的活力,使教师本身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赋能者,那我们的英语课堂必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03,5.

一、艺术与哲学

二、艺术的职能与意义

三、关于神话

四、非理性主义

五、人本主义

六、人与自然

艺术设计的文化语境与品位

现代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艺术设计

现代功能主义相信,设计的理性主义美学逻辑可以为现代的物质世界和文化世界立法,通过功能主义的理性设计可以为现代性进程中的物质世界和文化世界确立秩序,通过现代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个富有理性和秩序的美好世界。它希望通过这种理性设计和功能设计满足现代性进程中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希望在现代工业和科技的进程中打破古典的美学和文化逻辑,确立新的文化和美学类型。建筑史学家本奈沃洛在《现代西方建筑史》中论述到现代功能主义时说,为什么以前那种杰出的典型会被更加现代、更加乏味的功能主义模式当作美的原则所取代?

确实,在传统美学看来,美的设计应该是一种具有形式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的东西,是一种具有审美的和文化的可解释性的东西,而不是现代功能主义的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如果单纯从艺术和美学的逻辑传统来看,设计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现代设计应该在传统设计美学类型和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延伸和发展,应该在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更加深刻。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却恰恰相反,它不是在传统的艺术和美学逻辑上历时性地向前发展,而是颠覆和摧毁了经典美学和艺术的审美原则和设计逻辑,与传统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相反,它走向的是一种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从审美的角度看,人们从现代功能主义的建筑和产品设计中所读到的语义性内涵是那样的贫乏,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性是那样的单薄。然而,它却会成为一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看成是美的东

艺术设计文化语境与品位的整体性

艺术创造不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和审美行为,艺术作品也不单是情感和审美的物化形式,它有着更多元、更复杂的因素。无论艺术的发展还是作为审美文化创造的设计,从来就不是像单纯的艺术学和美学所认为的那样单纯。艺术设计都是在整体的文化语境中所进行的活动。艺术的创造性与设计的创造性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语境的制约性和设计者个体创造性相互作用的文化结果。本奈沃洛认为,要理解现代功能主义模式为什么会被现代性进程中的人们认为是一种美的原则的表现,就必须考虑社会和政治的变化,基督教民主的增长和生活标准的急剧拉平,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各个阶级的实际汇合。“功能主义的目标恰好适合于大量性生产的和变化的市场结构的新理想。社会变革过程的相对连续性,使得旧统治阶级的习惯和目标,得以扩散到人口的广大部分。这样,现代建筑也就成了旧时浪漫主义灵感的直接继承者,是对丰富而奇特的外表、传统的材料以及对安静如画的环境的热爱”,现代功能主义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和美学的运动,而更多是一种现代性物质和文化进程中的整体语境结果,是现代性物质和文化进程中的文化实践行为,它交合着现代性物质和文化进程中的各种各样的因素。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费主义;存在主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aesfheticization)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概括地说,“即人们把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周遭环境看做是艺术的对象。”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们变成艺术对象。第二,人们也在将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风格。”日常生活审美化携带着明显的后现代标签消解了经典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进而将现实生活本身制造成美的产品,转化成美的商品。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日常生活审美化迅速走进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引起了学界对它的重视与探讨。

一、中国转型期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社会条件

日常生活审美化涉及两个关键词,“一是消费文化,二是后现代主义”。

“艺术和其他商品一样,被纳入消费系统。在这个消费系统中,消费主体被作为消费客体的商品所组成的消费客体系统所控制、吸引、蛊惑,甚至个人的认知、思想和行为也为这种客体所左右。在流行模式中,美和丑相沟通;在媒体传播中,真和假相沟通。所有崇高的人文价值标准,所有道德、美学和实践教育的整个文明的标准,都会从我们的影像和符号体系中死亡。”

二、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政治学解读

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如是描述:“毫无疑问,当前我们正经历一场美学勃兴。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易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在他看来,浅层的审美化“意味着用审美因素来装扮现实,用审美眼光来给现实裹上一层糖衣”,“审美化最明显地见之于都市空间中。过去的几年里,城市空间中的几乎一切都在整容翻新。购物场所被装点得格调不凡,时髦又充满生气。这股潮流长久以来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中心,而且也影响到市郊和乡野。差不多每一块铺路石、所有的门户把手和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大勃兴”。浅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还具有新享乐主义的文化基因和一种经济策略。而审美化的深层表现则是通过生产过程的美化与传媒对现实的美化得以完成。

沃尔夫冈所描绘的图景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已经初步铺陈就绪。其结果自然也有积极的一面:审美的原则渗入生活,缓解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紧张对立,进一步地体现了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同时,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有着非常正当的本意:审美经验源于日常生活经验,最终也应回归到日常生活经验,二者的互动与相互延续正是走向“诗意的栖居”的努力。然而,这里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谁的日常生活

经济发展地域与群体的差异导致在中国出现了新富阶层、中产阶层、贫困阶层等等的新社会阶层。其中“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可见,穷人的日常生活目前仍然与审美化无关,而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并没有做出任何拥抱穷人的努力。新富阶层和中产阶层在消费美的商品、释放感官、享受符号荣耀的同时,巧妙地为自己为资本谋求社会正当的合法性。日常生活审美化唤起两极分化格局中的底层民众的超出阶级对立的审美共通感。人们折服于那些昂贵商品的精美品质和不凡风格,于是在认同了这些商品的“美”的同时,人们也认同了这“美”所代表的阶级情趣,认同了透过这“美”被显赫地展示出来的金钱的力量,心甘情愿地仰视与赞叹被美丽包裹的富人,希望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穷人的日常生活于是轻易地被穷人自己所否定,正当地被富人所厌弃。这样,在以消费文化为核心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中,穷人的日常生活就是鄙俗、丑陋、没有审美情趣与审美价值的,是要为包括穷人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所丢弃的。于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指引下,对金钱的追逐成了社会各阶层共同的目标。

三、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存在主义美学解读

本文要审视的第二个问题是:怎样的审美

“美乃是存有(Seyns)之在场状态”“存在”是“无蔽的真理”,“正是在走向存在的路上,人被解放了”。而“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海德格尔指出:“对存在的观照是人的本质特有的,因此,只有当我们弄清了对存在的观照不是作为人的一种纯粹的附属物而出现时,他才可能作为一个人被理解。对存在的观照作为他最内在的东西而属于他。”对于此在来说,“他们愈是安然地与存在者相处,感到他们自己在存在者中的现实性,存在愈是在人面前‘自我封闭’起来对人而言,存在的封闭性带来的结果是他被遗忘击中。”此在是通向存在的一条途径。但它常处于存在的被遗忘状态,因此,此在必须保持对存在的观照。海德格尔认为:“美是最直接的提升我们、迷住我们的东西。美一方面作为一个存在者与我们相遇,同时又解放我们,使我们得以观照存在。美是一种在自身中不同的东西,它可以是直接感性外表,同时又向存在飞升;它既是迷人的,又是自由的。因为正是美将我们从存在的忘却中夺走,并肯定了对存在的观照。”显然“存在”的呈现即是美,关照“存在”即是审美。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因此,在存在主义美学框架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意应为:通过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制造和观照美的过程中解除对“存在”的遗忘。

但遗憾的是,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是艺术而是消费经济。而其目的也非“解除对‘存在’的遗忘”,而是教唆非理性消费,将感性货币化。

无论是古典的理性主义还是神性主义都认为感性事物是“非存在”。在其看来,人的感性能力提供假象甚至制造混乱。柏拉图就认为感性世界依存于理性世界,或说感性是低劣的,需要接受理智的统治。文艺复兴以来,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联手的世俗化运动导致了神性主义的解体和神权世界的崩溃。然而,感性与理性的对抗在现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尖锐,艺术成为感性对抗理性的明确话语,反抗现实世界对感性生命的否定和限制,争取对生命的肯定与放纵。感性挣扎与尖叫的目的是要获得此在的合法性。“存在即此在”,关怀此在才能彰显存在。

可是货币化的感性制造的是商品拜物教,是符号化的社会和生活,是现实生活的虚幻镜像。“此在”在“物”与文化工业的产品的消费追逐之中、在镜像中迷失沉沦,将多元的感性生命体验简化成平面、单一的符号书写,密密麻麻的符号涂鸦放逐了诗的语言,遮蔽了存在之光。

[摘要]目的:研究Ⅳ型胶原酶心包经上预处理对小鼠“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降糖作用及GLUT4表达、分布的影响。

方法:小鼠“内关”穴上方5mm心包经上注射Ⅳ型胶原酶,30min后,“内关”穴注射胰岛素,间隔5min后测血糖,取骨骼肌用Northernblot方法观察GLUT4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研究GLUT4分布,并与心包经旁预处理组、蒸馏水心包经上预处理组相比较。

结果:Ⅳ型胶原酶心包经上预处理几乎完全阻断“内关”穴注射胰岛素的降糖效应,其对骨骼肌GLUT4mRNA表达无影响,但可使GLUT4从胞内储存部位向细胞膜转运减少。

结论:Ⅳ型胶原蛋白参与了从胰岛素穴位注射到GLUT4再分布进而产生快速降糖作用之间的信息传递。

[主题词]梭菌胶原酶/投药和剂量;心胞经;穴,内关;血糖;胰岛素/投药和剂量

EffectsofPretreatmentofCollagenaseⅣinPericardiumChannelon

DecreaseofPlasmaGlucoseLevelandExpressionandDistributi

onofGLUT4afterInjectionofInsulininto“Neiguan”

PointQianDongsheng,ZhuYifang,LuoLin,etal(Departmentof

Pharmacology,NantongMedicalCollege,Jiangsu226001)

[Abstract]PurposeToobservetheeffectofpret

reamentofcollagenaseⅣinthePericardiumChannelondecreaseofplasmaglucosel

evel,expressionofGLUT4mRNAanddistributionofGLUT4a

fterinjectionofinsulininto“Neiguan”

(PC6).MethodsCollagenaseⅣwasinjectedintothePericar

diumChannel5mmabove“Neiguan”(PC6)inthemouse,andinsulinwasinjectedinto

“Neiguan”(PC6)30minuteslater.After5minutes,plasmaglucoselevelwasdete

rmined.Meanwhile,expressionofGLUT4mRN

AanddistributionofGLUT4inskeletalmuscleswereinvesti

gatedwithNorthernblotanalysisandimmunohistochemicalmethod.ResultsP

retreatmentofcollagenaseⅣinthePericardium

Channelalmostentirelyblockedtheeffectofreductiono

fplasmaglucoselevelduetoins

ulininjectioninto“Neiguan”point.Althoughitdidnotaffect

theexpressionofGLUT4mRNA,theGLUT4incytoplasmicmembranewasdecr

easedmarkedly.ConclusionCo

llagenⅣmayparticipateinthemessagetransmissionfrominsulini

njectiontotherapiddecreaseofplasmaglucoselevel

causedbyredistributionofGLUT4.

[Keywords]ClostrdiumHistolyticumCollagenase/admin;

PericardiumMeridian;PointPC6(Neiguan);BloodGlucose;Insulin/admi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770896)经穴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其实质尚不清楚。胶原蛋白为细胞外间质的主要组成成分,不仅参与细胞运动、增殖和分化等细胞行为,而且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生物分子间的作用[1]。胶原蛋白是否参与药物穴位注射后的信息传递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课题组初步研究表明,“内关”穴注射药物后的药效变化与胶原蛋白特别是Ⅳ型胶原有关[2]。本研究拟在心包经上用Ⅳ型胶原酶预处理,观察其对“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降糖作用以及葡萄糖转运体蛋白4(glucosetransporter4,GLUT4)表达和分布的影响,以进一步证明胶原在经络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动物ICR小鼠,20±2g,雌雄各半,由南通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苏动(质)98025,苏动(环)98062。

1.1.2试剂Ⅳ型胶原酶(Sigma公司);胰岛素(徐州万邦生物化学制药厂,批号:990524);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Trizol试剂为Gibco公司产品;HybondN+尼龙膜为Amersham公司产品,随机引物标记试剂盒购自Promega公司;[α32P]dCTP购自北京亚辉公司;含葡萄糖转运体4(GLUT4)cDNA质粒,由南通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室郑震林博士惠赠;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cDNA质粒,由南通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刘飞博士惠赠;山羊抗GLUT4多克隆抗体和HRP标记驴抗山羊二抗购自SantaCruz公司;ABC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方法

2.1分组及测定血糖取禁食12小时的ICR小鼠,用OneTouchⅡ型血糖测定仪(强生中国公司产品)测定空腹血糖水平,然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①Ⅳ型胶原酶经上预处理组(A组):“内关”穴上方5mm,心包经上注射Ⅳ型胶原酶0.1mg(0.02ml);②Ⅳ型胶原酶经旁预处理组(B组):“内关”穴上方5mm,心包经旁开2mm处注射Ⅳ型胶原酶0.1mg(0.02ml);③对照组(C组):“内关”穴上方5mm,心包经上注射蒸馏水0.02ml。各组动物均在预处理30min后“内关”穴注射胰岛素0.05ml(2U),5min后,测定血糖,观察各组血糖下降百分率。

2.2RNA提取及Northernblot分析上述动物测血糖后立即处死,迅速取大腿肌肉组织,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RNA浓度,总RNA经甲醛变性胶电泳后,毛细管法转移至尼龙膜,80℃固定2h。含GLUT4cDNA质粒经扩增、提取、酶切、电泳、回收,得到GLUT4cDNA,随机引物标记[α32P]dCTP。尼龙膜于65℃预杂交、杂交(预杂交液:0.2M磷酸盐buffer(pH7.2)、1mMEDTA、1%BSA、7%SDS、15%甲酰胺),洗膜后-70℃放射自显影,所有样膜经洗脱探针后用GAPDHcDNA探针再杂交,作内参照以校正RNA上样量,最后图像分析杂交信号进行光密度(A值)扫描。

3结果

3.1Ⅳ型胶原酶心包经上预处理对小鼠“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降糖作用的影响结果见表1。Ⅳ型胶原酶“内关”穴上方心包经上预处理几乎完全阻断“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5min的降糖效应,而同等剂量Ⅳ型胶原酶“内关”穴上方心包经旁预处理对“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的降糖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3.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见图2(见封3)。3组动物骨骼肌细胞胞浆呈棕色反应,但Ⅳ型胶原酶经旁预处理组(图2B)及对照组(图2C)骨骼肌细胞胞浆膜上棕色线条较深,表明GLUT4在胞浆膜上有较多分布,Ⅳ型胶原酶经上预处理组(图2A)骨骼肌细胞胞浆膜上棕色线条较浅,表明GLUT4在胞浆膜上分布较少。

4讨论

葡萄糖跨膜转运是由葡萄糖转运体家族(glucosetransporters,GLUTs)实现的。在肌肉等组织,胰岛素刺激快速显著的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主要是由于GLUT4再分布造成的。在胰岛素作用下,GLUT4迅速从细胞内储存部位分布到细胞膜上,发挥转运葡萄糖的作用[6,7]。但未见胰岛素穴位注射后GLUT4表达和分布的变化以及Ⅳ型胶原酶对其影响的报道。

本研究中,3组动物GLUT4mRNA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免疫组化研究显示,3组动物骨骼肌细胞胞浆呈棕色反应,Ⅳ型胶原酶经上预处理组骨骼肌细胞胞浆膜上棕色线条较浅,表明GLUT4在胞浆膜上分布较少,而Ⅳ型胶原酶经旁预处理组及对照组骨骼肌细胞胞浆膜上棕色线条较深,表明GLUT4在胞浆膜上有较多分布。

本研究结果提示,胰岛素“内关穴”注射后,产生快速降糖作用,而这种降糖作用的机理不是由于GLUT4产生增加,而主要是由于GLUT4再分布造成的。用Ⅳ型胶原酶心包经上预处理,能明显阻断胰岛素穴位注射的降糖效应,亦能减少GLUT4自胞内储存部位向胞浆膜上转运。我们认为Ⅳ型胶原蛋白参与了从胰岛素穴位注射到GLUT4再分布进而产生快速降糖作用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至于Ⅳ型胶原蛋白如何参与信息传递有待进一步研究。

5参考文献

1刘秉慈.细胞外间质.生理科学进展,1996;27(3):221

2邵政一,朱毅芳,陈霞.胶原酶预处理对内关穴注射胰岛素降糖作用影响.中国针灸,2000;20(3):169

3邵政一,刘祖舜,丁斐,等.“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对去臂丛神经小鼠、STZ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及其对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的研究.现代应用药学,1987;4(4):7

6Livingstone,C,Lyall,H,andGould,G.W.HypothalamicGLUT4Expression:aGlucoseandInsulin

SensingMechanismMol.Endocrinol.1995;107:677Marsh,B.J,Alm,R.A,Mclntosh,S.R,etal.Molecu

摘要: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直至今日,图形设计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被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商品的流通销售、生产的科学促进、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普及等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审美意识发生变化,传统的视觉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各个方面的发展对现代图形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一群符合潮流的艺术家们脱颖而出,超现实主义等视觉取代了传统艺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艺术文化活动和商业等方面的推广,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等人的出现为图形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图形设计乃至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剖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实质,来进一步阐述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绘画;现代图形设计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实质

萨瓦尔多达利是20世纪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之一,出生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小就患有自大症,他将自己所创作的作品称为“偏执狂的批判方式”,偏执狂习惯于将某种客体幻想成为另一种客体,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通过幻想而衍化出来的离奇荒诞的视觉形象,比如肢体的分解重组、倒置等等。

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观念主要基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佛洛依德认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推动力是原欲和本能,艺术不是理性的结果,而是原欲和本能的升华。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人的心理结构是多层次的,它包括了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与其相对应的是人格也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和超我。

二、超现实主义绘西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方法

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主要基于具象表现形式与抽象联想画面的巧妙结合,简言之有意地将抽象意境与具体实物相搭配,构成一种类似于梦境的具象与抽象的虚实相交的画面,从而给人们提供了追寻个体情感信息的桥梁。

超现实主义画家十分重视想象的作用,每一个超现实主义画家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想象能力。

(二)超现实主义绘茴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

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和表现方法的应用,简单的说是“想”和“做”这两个方面的应用。

1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

超现实主义绘画思维模式可以追溯到超现实主义的形成时期,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布勒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公开宣布超现实主义是通过自动联想和内心生活的基本现实去发现世界的本质的一种手段,艺术应该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他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正如人们观察粒子运动时所使用的光束会或多或少改变粒子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一样,人对自然以及世界的认识之中也必然包含着诸如理性、逻辑甚至道德等人为因素,而这些因素则会妨碍人们正确把握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本质。于是排除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干扰,就成了这些非理性主义者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非理性的认识和方法对于现代图形设计的创意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形成意义重大。人的创造力往往源于现实的环境不能满足人主体自身的需要,从而激发主体去进行新事物的追寻,当这种新事物被主体找出并外化表现之后即形成了主体创造力的表达。创造力表达必经阶段就是联想和想象。

2创意表现方法的应用

非理性意境的表达方法对现代图形创意设计的作用既表现在构形方法上也体现在表现技法上,超现实主义绘画将抽象意境与具体实物相结合,组构出视觉冲击力强而意义深远的视觉画面。受其影响,图形设计中对图形的改造是一种对于原形的深化,经过组构之后的图形需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更为深远而具体的视觉内容。原始形态在经过人体大脑的巧妙构思之后就可以用多种图案进行表达,所采取的图形表现方法密切关系到图形内涵的表达,不同的设计表达方法带给读者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图形构形方法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许多经典作品可以用来作为现代图形设计应用的范本。在达利的经典作品《记忆的永恒》之中展现出的是一幅奇幻的画面,极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几块钟表通过达利的奇幻想象变换成柔软而且具有延展性的物体,慵懒地挂在树权上或搭在平台上,甚至还会披在似马非马的怪物上,好似这些坚硬的物体已经被时光打磨的疲惫不堪,无力支撑。采用同构的方法之后,我发现这样更能生动展现达利追求自我个性的坚定意志,更能诠释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因为我是天才,我没有死亡的权利,我将永远不会离开人间。”

在达利另一幅名为《伏尔泰的隐形半身像》的作品之中,画面所表现的是两扇奇特的拱门,几个倚靠在拱门边上的人物单独看上去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换一种视角观察之后,任何周围的物体与环境相结合之后所构成的画面竟然是伏尔泰的人头像。如今构形方法中的闭锁图形与其方法十分类似,闭锁图形就是在散乱的形象中,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一组或几组突然构成的新的视觉图形,这种图形一般比较隐蔽,不容易被识别,闭锁图形的发生一般是一气呵成的,以至于形状的视觉经验与新的发觉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去掉某些元素,读者可能会无法结合以往的视觉经验对图形进行辨认。但是正是由于这种隐蔽性,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趣味性。

随着人类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图形艺术的内容以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各种图形在社会生活中大量的运用,不断推动现代图形设计的发展。超现实主义绘画对于现代图形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今后人们会从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挖掘出更多的内涵,以适应今天视觉传媒高度发展的读图时代。

[1]布勒东著,丁世中译: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年)[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7):75。

[3]赵艳婷:“反常合道”的超现实主义绘画[J]。装饰,2005(147):65。

[4]孙刚:浅议超现实主义绘画[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1):150-152。

[5]陆英祥:超现实主义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关键词:文学作品;唯美主义

一.美学的产生

二.小说里的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通过其小说向读者说明,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教,而是为了寻求纯粹美。维多利亚时期的道德环境培育了王尔德的反叛倾向及其文学才智。他坚信生活模仿与艺术但并不能超越艺术。艺术与道德,灵魂与肉体之间的斗争是激烈的,王尔德深陷其中。他并不能弃道德于不顾,这使他极力推崇的唯美主义最终陷入矛盾之中。然而,这种矛盾并不能破坏或玷污其通过小说形象展示的唯美主义美感。他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观培养了具有审美情操的读者,对现代甚至是后现代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单位:1.延安大学外语学院;2.延安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建筑美学;构图原理;建筑美学的未来

1建筑构成

2建筑样态

建筑师以建筑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来构建聚落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并依据客观思维赋予建筑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在静止与运动、确定与变化这样一些对立项之间,建筑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甚至双极选择,创造出更灵活、更富有有机性和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建筑。

3建筑美学的未来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交通、能源、治安、住房等,全然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城市的文化风尚、价值体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迫使人们迫切希望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这或许来自于一种怀旧情感和浪漫情怀,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来自于建筑审美的冲动”。与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学习如何保护自然,保持自然的平衡、协调。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可持续”被榨取的限度,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将成为一种可能,归结起来,不能一味的寻求建筑美,更要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将建筑的美与能源以及自然结合起来。

THE END
1.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民法典特殊开放体系对后续法律适用的积极效应 (一)民法典背景下适用解释的方法论转向:从文本论走向融合论 传统民法典的适用存在一种文本主义的立场,即应该严格从民法典文本出发,脱离文本的民法典适用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民法典采取特殊开放体系,导致许多规定缺乏文义明确性,或者虽然具有文义上的明确性,却可能被融贯、渗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2.女性的法律生活:构建一种女性主义法学朱迪斯·贝尔认为,现今的女性主义法学界没能有力地回应女性生活中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她认为,女性主义学者们从主流的智识辩论中抽身出来,反而把自己边缘化了。在本书中,贝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的女性主义法学框架——这一框架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将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重新焕发了女性主义的实用价值。 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42730
3.女性的法律生活:构建一种女性主义法学提要文摘:本书获得2000年美国政治学协会维多利亚-塞舌尔奖,法律与女性的关系怎么样,女性为什么被慢慢排挤出主流法学之外,如何建构一种女性主义的法理学,这种建构对于法学的发展有何影响和作用,著名的法学家Baer教授在本书中为我们一一分析、解答了这些问题。 http://opac.uibe.edu.cn/opac/book/28d9905a69c62d427f0ca701a36b0ede
4.罗翔21、“疏忽强奸的一种论证:对男权主义强奸法的检讨性反思”,《刑事法评论》第15卷 22、“回溯与前瞻——女性性自治权的刑法保护”,《河北法学》2008年12期 开设课程 截至2018年12月,罗翔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刑法总则、刑法分则、经济刑法、刑法研讨等多门课程[2]。 讲授课程 2002年读博期间,罗翔在中国青年政治https://baike.sogou.com/v64756131.htm
5.性别正义:女性主义法学的能力进路女性主义法学作为一门得益于女性主义运动并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渊源的法学理论分支,其中存在的各个理论流派,对于女性发展问题各有主张。我国的女性主义法学,极大程度上是在引进和介绍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女性主义法学流派划分应当与西方别无二致。可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在女性主义法学流派的问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22413680.nh.html
6.自由与女性:西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述评尽管后来的女性主义研究者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理论的发展不断地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一阶段的成果,但统观历史,不能不说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及其法律思想对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起到启蒙作用并为整个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就自由女性主义的思想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作一浅评,以期就教于https://www.douban.com/note/475024220/
7.女性主义法学如何看待人身安全保护令女性主义法学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看法是积极和支持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法律措施,旨在保护个人免受暴力,威胁或其他形式的伤害.在女性主义法学的视角下,这种保护令对于维护妇女权益尤为重要. 首先,女性主义法学强调性别平等和反对性别歧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暴力的受害者.人身安全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522543304540886740.html
8.法律的性别偏见——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的演变分析在自由主义时期因呼吁女性应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法律与政治权利,可归结为一种女权主义法律思想。在激进与后现代时期由于坚持女性以一种不同于男性的方式体验世界,并且最终也以一种不同于男性的方式认识世界,而法律是一种男性化的思维方式,可归结为一种女性主义法律思想。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9751
9.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妇女权益保障——基于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如果农村妇女没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就会失去使用集体资产、获得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等一系列权利。可以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改变农村传统的歧视女性的观念提供了制度机遇,也给妇女权益保障提供了现实机遇。 第三,推动性别平等,促进经济增长。女性主义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兴分支,与主流经济学http://sass.cn/109003/53395.aspx
10.王也农村中老年女性的照料劳动及其权利困境学术前沿近年来,诸多聚焦农村中老年女性权益问题的研究指出了诸如相对贫困、照料劳动代际转移等困境,但对这些具体困境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仍缺乏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引入交叉(intersectionality)这一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审视农村女性在生命历程中经受的“交叉弱势”效应(intersectional vulnerabilities),以及在此效应作用下照料劳动导致的http://www.clsslaw.cn/article/?id=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