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月刊,大16开,160页,邮发代号:2-465

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期刊,学术背景深厚,涵盖面广,强调学术品位,突出问题意识,倡导理论创新,兼及新知趣味。

全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每期定价30元,全年定价360元(含邮费)。

编委会主任:方军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涛王建峰方军

吕薇洲刘倩刘鹏

李琳李文珍李树民

李凌静李潇潇张萍

张跣张云华赵培杰

贺俊莫斌晁天义

梁华薛刚魏长宝

主编:吕薇洲

副主编:

李树民晁天义薛刚

特稿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

钟哲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16日,第1版

热点聚焦·网络文学20年:反思与重建

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反思及新探

网络文学批评史的问题论域

欧阳友权喻蕾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自《中南大学学报》2017年3期

网络文学审美范式之建构

葛娟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1期

网络时代的故事回归与文学想象

从“超文本”到“数据库”:重新想象网络文学的先锋性

李强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摘自《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3期

前沿

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

吴汉东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摘自《法律科学》2017年5期

机器人的崛起与人类的法律

霍斯特·艾丹米勒著李飞敦小匣译作者单位:牛津大学法律系、牛津大学圣休学院,译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摘自《法治现代化研究》2017年4期

民用无人驾驶技术的伦理反思

谢惠媛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9期

历史与媒体:公众如何感知历史

李娜作者单位: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摘自《学术研究》2017年8期

学人与学林

民国时期清华所藏外文版《资本论》

尹昕蒋耘中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图书馆,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17年5期

中国实用主义研究四十年

陈亚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5期

西利、卢卡斯、艾格顿与英帝国史的开拓

施华辉周巩固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史学史研究》2017年2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七个维度

代金平秦锐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探索》2017年4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习近平思想

朱哲杨璐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理论探讨》2017年5期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韩庆祥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摘自《哲学动态》2017年9期

正义的多面孔:马克思与罗尔斯

倪寿鹏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摘自《哲学研究》2017年8期

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哲学批判的焦点问题及其理论始基

温权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摘自《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年4期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三种诠释路径

鲁绍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摘自《教学与研究》2017年8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方世南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摘自《鄱阳湖学刊》2017年4期

《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内在关联及时代价值

赵士发王颖辉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摘自《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7期

荀子的崇学观及其与孟学的分野

张明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摘自《东岳论丛》2017年9期

西方“经验”概念的哲学史演变

王增福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学术论坛》2017年5期

柏拉图“阶梯喻说”新解

王柯平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摘自《哲学研究》2017年8期

柏格森的心身观及其当代发展

费多益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摘自《世界哲学》2017年5期

“一带一路”与中印佛教文化的交融互鉴

吕昂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4期

文学·语言学(栏目主持:李琳)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身份问题

李世涛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3期

新时期中国文论反思:问题与导向

党圣元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5期

当代中国文论面临的问题及其理论反思

赖大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4期

文学地理学:新变与超越

梅新林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7期

“文化磨合思潮”与“大现代”中国文学

李继凯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5期

《孔子诗论》“颂”论及其诗学史意义

徐正英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摘自《文艺研究》2017年8期

唐代儒家诗论及其基本范畴

钱志熙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摘自《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4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焦兵)

杂派失控与传统中国的财政周期

谢红星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摘自《人文杂志》2017年9期

晚清时代的地方外交

郭卫东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4期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对敌宣传动员的策略与技巧

任伟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8期

台湾遗产税改革的纷争与困境

雷家琼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摘自《复旦学报》2017年5期

尤里安之死与西方历史叙事之争

刘衍钢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摘自《历史研究》2017年5期

全球史视野下的草地生态史研究

高国荣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摘自《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4期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资本论》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超越

马涛邵骏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摘自《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8期

开放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与路径

黄建忠赵玲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摘自《南开学报》2017年5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分工与互补

郑新业张阳阳黄阳华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5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剧价格波动吗

吕炜高帅雄周潮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市中心支行,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8期

中国金融业高增长:成因与风险

何德旭王朝阳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摘自《财贸经济》2017年7期

发达地区的益贫式增长: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谢超峰范从来王泽亚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院,摘自《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4期

中国流域水质管理:生态补偿还是污染赔偿

胡涛作者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摘自《环境经济研究》2017年2期

美国工业化道路的大国特征

欧阳峣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摘自《湘潭大学学报》2017年5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国政党制度

董亚炜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摘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4期

技术政治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黎娟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9期

从社会运动到新社会运动:理论谱系与演化路径

倪明胜钱彩平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南开大学,摘自《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5期

农民工回流动因的影响分析

刘玉侠石峰浩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8期

垃圾分类政策对居民的节电行为的溢出效应

徐林凌卯亮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行政论坛》2017年5期

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主持:张萍)

优秀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体系建构中的符号媒介考量

蒙象飞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5期

中国外交的价值追求

肖河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二〇一七年七期

不结盟运动与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构建

高志平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湖北大学学报》2017年5期

气候变迁与阿拉伯变局:以叙利亚为例

韩志斌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摘自《外国问题研究》2017年2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历史主义、私有产权与文物返还问题

学术视域中的国家科研资助

秦前红陶军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摘自《现代法学》2017年5期

司法逻辑下的“假离婚”

蔡立东刘国栋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摘自《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年5期

侦查办案人员出庭作证规则

张保生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摘自《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年4期

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异议

朱金高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摘自《政法论丛》2017年5期

博丹与普遍法的“国家”转向

孔元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摘自《清华法学》2017年5期

《望厦条约》背后的国际法史

屈文生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自《浙江大学学报》2017年5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刘亚秋)

社会学本土化议题:争辩、症结与出路

王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摘自《社会学研究》2017年5期

生殖焦虑与实践理性:试管婴儿技术的人类学观察

赖立里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摘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9期

脱贫攻坚战略中的低保兜底保障

左停贺莉赵梦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4期

参与式帮扶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

孙德超白天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摘自《社会科学》2017年8期

初级卫生保健改革中的守门人制度

张奎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探索与争鸣》2017年8期

老年慢性病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定位

朱海龙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5期

中国家庭养老资源的稀释机制

郭林曾福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摘自《学海》2017年4期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马骍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4期

学校民族志与教育政策研究

张东辉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摘自《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3期

教育政策的嵌入性

王海平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教学部,摘自《教育学报》2017年4期

新闻学·传播学

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

齐爱军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摘自《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7期

论报纸再造:从“信息媒体”到“意义媒体”

李良荣袁鸣徽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摘自《现代传播》2017年8期

THE END
1.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民法典特殊开放体系对后续法律适用的积极效应 (一)民法典背景下适用解释的方法论转向:从文本论走向融合论 传统民法典的适用存在一种文本主义的立场,即应该严格从民法典文本出发,脱离文本的民法典适用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民法典采取特殊开放体系,导致许多规定缺乏文义明确性,或者虽然具有文义上的明确性,却可能被融贯、渗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2.女性的法律生活:构建一种女性主义法学朱迪斯·贝尔认为,现今的女性主义法学界没能有力地回应女性生活中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她认为,女性主义学者们从主流的智识辩论中抽身出来,反而把自己边缘化了。在本书中,贝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的女性主义法学框架——这一框架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将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重新焕发了女性主义的实用价值。 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42730
3.女性的法律生活:构建一种女性主义法学提要文摘:本书获得2000年美国政治学协会维多利亚-塞舌尔奖,法律与女性的关系怎么样,女性为什么被慢慢排挤出主流法学之外,如何建构一种女性主义的法理学,这种建构对于法学的发展有何影响和作用,著名的法学家Baer教授在本书中为我们一一分析、解答了这些问题。 http://opac.uibe.edu.cn/opac/book/28d9905a69c62d427f0ca701a36b0ede
4.罗翔21、“疏忽强奸的一种论证:对男权主义强奸法的检讨性反思”,《刑事法评论》第15卷 22、“回溯与前瞻——女性性自治权的刑法保护”,《河北法学》2008年12期 开设课程 截至2018年12月,罗翔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刑法总则、刑法分则、经济刑法、刑法研讨等多门课程[2]。 讲授课程 2002年读博期间,罗翔在中国青年政治https://baike.sogou.com/v64756131.htm
5.性别正义:女性主义法学的能力进路女性主义法学作为一门得益于女性主义运动并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渊源的法学理论分支,其中存在的各个理论流派,对于女性发展问题各有主张。我国的女性主义法学,极大程度上是在引进和介绍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女性主义法学流派划分应当与西方别无二致。可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在女性主义法学流派的问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22413680.nh.html
6.自由与女性:西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述评尽管后来的女性主义研究者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理论的发展不断地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一阶段的成果,但统观历史,不能不说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及其法律思想对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起到启蒙作用并为整个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就自由女性主义的思想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作一浅评,以期就教于https://www.douban.com/note/475024220/
7.女性主义法学如何看待人身安全保护令女性主义法学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看法是积极和支持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一种法律措施,旨在保护个人免受暴力,威胁或其他形式的伤害.在女性主义法学的视角下,这种保护令对于维护妇女权益尤为重要. 首先,女性主义法学强调性别平等和反对性别歧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暴力的受害者.人身安全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522543304540886740.html
8.法律的性别偏见——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的演变分析在自由主义时期因呼吁女性应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法律与政治权利,可归结为一种女权主义法律思想。在激进与后现代时期由于坚持女性以一种不同于男性的方式体验世界,并且最终也以一种不同于男性的方式认识世界,而法律是一种男性化的思维方式,可归结为一种女性主义法律思想。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9751
9.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妇女权益保障——基于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如果农村妇女没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就会失去使用集体资产、获得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等一系列权利。可以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改变农村传统的歧视女性的观念提供了制度机遇,也给妇女权益保障提供了现实机遇。 第三,推动性别平等,促进经济增长。女性主义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兴分支,与主流经济学http://sass.cn/109003/53395.aspx
10.王也农村中老年女性的照料劳动及其权利困境学术前沿近年来,诸多聚焦农村中老年女性权益问题的研究指出了诸如相对贫困、照料劳动代际转移等困境,但对这些具体困境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仍缺乏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引入交叉(intersectionality)这一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审视农村女性在生命历程中经受的“交叉弱势”效应(intersectional vulnerabilities),以及在此效应作用下照料劳动导致的http://www.clsslaw.cn/article/?id=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