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法指导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目前,通过对《教师法》的学习,又一次让我倍受鼓舞,再次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教师职业的荣耀。
《教师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教师作为一支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法更是一门必修的科目。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而且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自己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好教师法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但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是每当教师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是知法。守法还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利。
为提高对《教师法》的认识,树立法的观念,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校教师学习了《教师法》。通过学习《教师法》我认为要很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华考)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个性魅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明确了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我们增进守法护法的意识,树立依法维权的观念,自觉落实依法治教的行为。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以《教师法》为依据,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享有〝教育教学。学术活动。管理学生。获得劳动报酬。民主管理。进修培训〞等权利,并自觉履行〝遵纪守法。履行聘约。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制止侵害。自我提高〞等义务。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在我校普法教育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教育局以及我校的中心学习工作,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学生的能力,在学法用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充分认识学法用法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前提。自觉学习法律,宣传法律,贯彻法律,关键是要提高思想认识,认识有多深,决心就有多大。我认为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具体应该做到:
第一,依法治国有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确定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写进了宪法,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官",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这就需要有一支法律素质较强的领导干部队伍,才能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方针的落实。
第二,素质教育的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先后制定了近四万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有80%以上是由政府执行的,特别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时代的'要求。
第三,自身建设有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是学校建设的骨干力量,学法用法这个头带得好不好,自身法制观念强不强,严格执法,做不做得到,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管理水平和班风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有益,对教师的素质提高同样有很大的帮助。第四是学生家长有愿望。通过多年来法制教育,广大学生家长既要求学校依法治校,同时也要求教师合理管理好班级和学生。教师学习法律不是可学不可学,而是非学不可,势在必行,必须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次,坚持与时俱进,讲究学习方法,是学好法、用好法的重要基础。学法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基础。在学法上,我校坚持紧贴实际,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扎实高效,法律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学法要突出重点。法学基础理论,以及教师法,教育法等有关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主法制的关系,正确理解了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明确了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班级的重要意义!
“只要你多做题就好了!”还有这么无知、这么难的方法吗?还不如干脆说:“不知有什么方法”呢,至少还算个坦率的人。我觉得说出“数学学习无捷径可走”这种不负责任的话的人,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因为自己没有做到,就告诉别人无路可走,这是多么危险的思维方式啊!
一、根基不实。
我遇到的大部分学生都感叹:“数学太难了!”在他们看来,就算自己尽力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还是会越来越难。“到底谁觉得数学简单!”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问初中生“5+7等于多少?5×8等于多少?”的话,谁都可以轻易地回答,但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简单吗?不是。还有大家可能上了高中后曾给初中生解过一次方程,“喂!这个这样做不就可以了!你是木头脑袋啊?”成了青蛙,就忘了做蝌蚪的时候了,就知道一味地斥责别人。
作为高中生,连一次函数都不知道,就算学了二次函数、三次函数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要做这类的题目等于是在挑战绝对不可能的事。只有地基夯实了,上面的建筑才会牢固,如果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建筑不成了豆腐渣式工程。所以大家认识到基础不足后就将学过的东西再复习几遍,或者把以前学过的东西再翻出来看看,但仅仅做到这种程度,还是不够的。
二、贪多图快。
学习总会有一个效果最佳的适当量,如果超过了这个量,你就会抱怨“数学题怎么这样多啊!”“哎,该死的数学题快把我逼疯了!”如此一来,数学就会索然无味,无论怎么学习实力很难提高了。
第二是由于不了解自己的水平。连基础都没有打好的人去做难题,无异于拎着自己根本就提不去的东西上山。认为只有把难题解出来,实力自然就提高了,其实也是一种错觉。如果以高于自己水平的题目为中心进行学习的话,由于不会做的题目要比会做的题目还要多得多,数学学习便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应该以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和适应自己水平的题目为中心进行学习,能够解答出来的题目越多越好,学习才有兴趣。
现在我们已经步入高中,由于高中数学对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要求更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不适应这种变化,数学成绩总是不如人意。甚至产生这样的困惑:“我在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好,可现在怎么了?”其实,学习是一个不断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正是由于你在进入高中后或学习态度的影响,才会造成学得累死而成绩不好的后果。那么,究竟该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呢?以下我谈谈我的高中数学学习心得。
一、认清学习的能力状态。
1、心理素质。我们在高中学习环境下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的办法。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应产生畏惧感,面对失败时不应灰心丧气,而要勇于正视自己,及时作出总结教训,改变学习方法。
2、学习方式、习惯的反思与认识。
(1)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在进入高中以后,不能还像初中时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不订学习,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而忽略了真正的听课,顾此失彼,被动学习。
(2)学习的条理性。我们在每学习一课内容时,要学会将知识有条理地分为若干类,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重点难点要突出。不要忙于记笔记,而对要点没有听清楚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摞,问题也有一大堆。如果还不能及时巩固、总结,而忙于套着题型赶作业,对概念、定理、公式不能理解而死记硬背,则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忽视基础。在我身边,常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能牢牢地抓住课本,而是偏重于对难题的攻解,好高骛远,重“量”而轻“质”,陷入题海,往往在考试中不是演算错误就是中途“卡壳”。
(4)不良习惯。主要有对答案,卷面书写不工整,格式不规范,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缺乏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决心,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养成一种依赖于老师解说的心理,做作业不讲究效率,学习效率不高。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抓要点提高学习效率。
(1)抓教材处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要知道,教材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根本依据。教学是活的,思维也是活的,学习能力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同时形成的。我们要通过老师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并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握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2)抓问题暴露。对于那些典型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而不能把问题遗留下来,而要对遗留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
(3)抓思维训练。数学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重一个思维的过程,学习能力是在不断运用中才能培养出来的。
2、加强平时的训练强度。因为有些知识只有在解题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真正含义。因此,在平时要保持一定的训练度,适量地做一些有典型代表性的题目,弄懂吃透。
3、及时的巩固、复习。在每学完一课内容时,可抽出5-10分钟在课后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细划分类,抓住概念及其注释,串联前后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总之,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应用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长远出发,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有所收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高中数学,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门头疼的课程。现在,我来谈谈高中数学的学习心得体会,可能说法有些偏颇,但是都是我的真实感受,希望对广大奋斗在高考征程上的人有些小小的启发作用。
我记得高一的第一次数学考试,我考了150,那次考试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去把后面的学习搞好。其实我不是什么高考数学满分的人,我的分数对于那些真正高分的人来说特别普通,我更愿意站在一个原来学不好,后来怎么把数学学好这个角度去谈。
首先,要坚定信心,不要觉得提高成绩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我初中数学也曾经不及格过,可是后来我还是凭着一点一滴的努力让自己的成绩慢慢提上来。其次,要努力,除了努力还是努力!
1、课本上的原理,例题要全部弄懂。一般来说,那些例题都是很典型的,也很浅显易懂的`,掌握了它们就是掌握了最基本的东西,才能为做难题打下牢固的基础。
3、坚持题海战术。比如说今天老师教了一节内容,里面涉及某个知识点,比如说在解析几何那里,会涉及通过引进x轴,y轴,z轴这些坐标轴来解答一些原本通过直观解答比较难以理解的题。老师教了这个知识点以后,你要争取早一点把辅导资料上有关于这一节的知识全部弄懂,这样才好为后面解答更难的题打下基础,因为后面的知识点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延伸的。
4、考试技巧。无非几个字——眼明手快!大家要特别细心,特别是选择题,有一些选项比较有迷惑性,一时粗心可能就丢了一道选择题而使你的整体分数和别人落下一大截。要争取自己会做的题全部做出来,自己实在不会的,巧妙地猜一个。有时,最不像答案的那一个可能就是答案,看上去表面很像答案的可能根本不是。
6、其实说起来,要怎么学好数学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得完的。我这里说的可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废话,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也许这些话你都听过,但是真正去做,付诸实践,又可能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7、坚持努力,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就放弃,失去信心。祝所有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都能战胜自己!
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从“教会学生知识”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外,还应督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指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学,怎样巩固所学知识,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修正,即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实施生活化教学。
从生活中发掘与教学相通的素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原理,体会数学的奥妙,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生尊敬并喜爱授课教师,才会主动学习这门学科,对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积极参与,从而激发出学习兴趣,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兴趣产生的前提。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巩固师生情感,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亦师亦友的角色定位。此外,教师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善待学生,在教育学生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学生的心灵。如果教师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通常会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不但对教师有失尊敬,而且会对这门科目失去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应对教学过程加以重视,使学生能够从知识的产生到演化进行全程参与。比如,讲授一个数学定理,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定理是否正确,如何推导,如何从简单的公理得到结论。如,在讲授双曲线这一教学内容时,应从已知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入手,引导学生猜想、推导,总结规律,让学生大胆猜想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然后再通过严密的证明印证结果。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知识演变的过程中,加深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知识演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合作任务,学习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或团队来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内对学生的责任进行细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主要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要选好论题。
论题好坏与否决定着课堂讨论能否有效开展。好的论题应与教学内容相配合,难度适宜,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和兴趣。
2.在课堂讨论时,应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讨论过程中寻找学生主要的争论点,以推进课堂讨论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发言的准备,使学生明确讨论的主要内容,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辩论的焦点,畅所欲言,提升课堂讨论的教学层次。
3.在课堂讨论结束后,应做好相应的评价总结。
这是提升课堂质量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应对学生的看法、争辩的问题等内容记录起来,并加以分析、总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解惑答疑。
四、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核心内容,它在数学知识的产生、演变的过程中到处可以体现。熟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运用,是数学能力的充分体现。高中数学中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类数学思想: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较之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数量要更多一些,主要有:配方法、换元法、分析法等。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无法走捷径,应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借此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此外,除对数学思想、方法强化理解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整体意识、换元意识等。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从思维和方法两方面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转变,学习方法得到完善,将课上教学与课下交流相融合,教师指引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融合,建立完备的学法指导体系,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
对于阅读教学,仁者见仁,我的切身感悟告诉我:阅读教学其实很简单,一是兴趣,二是方法。
一、让学生乐于读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推动阅读活动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阅读应该是一种无限畅快的体验,让人欲罢不能。
(一)用朗读感动学生
李振村先生是一位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教师。在他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位叫做徐宗文的京剧演员成为了他的语文老师。虽然徐老师并不懂得如何讲解,但是他却能够用流畅动听的普通话读出文字中的感情,因为他的演员身份让他善于表达和情感丰富。这样纯正的普通话和动人的朗读方式让山村里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他们被徐老师打动得流下了眼泪。
(二)用行动感染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教师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崇拜的第一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要抓住这一特点让自己好的读书习惯感染学生。
我总是在书桌上摆放各种不同类型的书,刻意地让它们交汇碰撞。起初,我的学生们路过时只是不经意地瞥一眼,随后他们会询问我这些书的内容,并请求借阅。更有甚者会偷看我的读书笔记。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我的努力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的轨道上已初见成效。
(三)用内容吸引学生
教育的使命之一是激发孩子内心的梦想和热情。当孩子拥有向往和憧憬时,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纯净,情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这样的孩子才能够充满向上的动力,并且对阅读充满热爱。
憧憬和向往的源动力便是语言文字。
记得在教导我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读书时,本以为她会很喜欢看故事书(因为她总缠着我给她讲故事),可书买到家后,她的反映只是翻了一次就再也没有动过。我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故事太长了,她读了后面,一次我从学校图书馆拿了一本注音版《海洋动物》,每一种动物的介绍只有二三百字,没想到她却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虽然她才刚刚学完了汉语拼音,有些韵母还搞不清)。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们选择图书,力求用所读内容吸引学生。我个人认为中学生第一阶段可以选择一些提高个人素养的短文,如《伊索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等,第二阶段再选择一些具有品评性质的中短篇作品。
二、教师授之以法
美国一本畅销书《第三次浪潮》的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注重读书法指导
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我稍加改动并结合《水浒传》的阅读在这里介绍给大家。
1、浏览:拿到《水浒传》后,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内容简介,了解书中主要塑造了108个聚集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并记述了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
2、猜读: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要一边读一边猜测书中的内容。“为什么打?打得怎么样……”
3、阅读:即从头到尾细读,对“拳打镇关西”部分反复读。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作标记。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一过程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并做好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4、复述:合上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对这一回的内容是否获得了完整的记忆,是否有残缺。
(二)注重文体指导
在进行读书法指导的同时,教师还应根据阅读材料的体裁,授之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按照文体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线索,从而使学生能明白自己该赏析什么,思考什么,学习什么。
下面就小说这种文体谈谈我个人对初中阅读教学的一些认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和作品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在创作小说时,不应该将人物性格、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视为独立的元素,而是要有机地融合起来。我们可以从整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入手,通过自然的叙事方式,让人物性格特征得以深入表现,同时也能理解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加生动、鲜明的小说形象。
案例:《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重、难点:学会从不同层面梳理小说情节,调动自身体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客观公正的评价人物。
片段摘录:
生1:我是于勒,青年时我是个浪荡子。“行为不正,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回美洲后,我赚了点钱,并希望能够赔偿我哥哥的损失,但最后我又沦落了,穷困到有家难归有国难回的地步。
生2:我的父亲菲得普是个小公务员,我的叔叔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份家产,将我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因为贫困,我姐姐出嫁都成了问题,我的父母很着急。但是,我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叔叔,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我们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叔叔,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我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但是,当父母发现衣衫褴褛的叔叔后,躲开了,恐怕他会来拖累自己。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看待于勒和菲得普夫妇的,请把认识写到黑板上来。
于勒:行为不端、糟蹋钱、正直、有良心、有人情味、自食其力、可恨但也很可怜……
菲利普夫妇:虚荣、贪婪、自私、冷酷、吝啬……
教师引导:于勒和菲利普夫妇只是社会中普通的小人物,他们身上也都有自己的缺点。于勒有时显得可恨,而菲利普则有些可怜,因为他们都有虚荣心。但是我们不能只因为这些弱点就来嘲笑他们或者认为他们道德上有缺陷。他们的行为往往是由于生活在物欲横流的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性扭曲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实际上,在我们自己追求个性与完善的同时,我们也无法避免成为社会中的小人物。因此,我们可以从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身上得到什么样的警示呢?我们应该明白,金钱与权力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内心的真善美才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珍惜内心的真诚和善良,摆脱贪婪和虚荣心的驱使,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环节设计简单,采用小组合作梳理故事情节。然而在此过程中,学生渐渐领悟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源自他们所处的金钱至上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得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相信他们一定会享受阅读、热爱阅读并且掌握阅读技巧。相信阅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考试语文。今天王老师讲到的不少内容以及下午所有介绍学习经验的同学所讲的内容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个概念很浅白,内涵很容易理解,接受的范围也最广,很多同学或家长也都是围绕这一语文形态来想象和理解语文的,我也认为考试语文确实非常重要。因为语文是一门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对于高考来说,考试语文的成绩能很大程度上决定高考人生的路径和方向。所以,考试语文是语文的常态,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不是常态才怪。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无视考试语文的存在,我以为是不负责任的。而且语文老师不仅不能轻视考试语文的存在,还要研究分析考试语文,找出应付考试语文的对策和方略,总结出技术与方法,提炼出技巧与攻略。
无疑作为专业技术的语文,从教师的立场来说,课堂语文才是语文教师的跑马场和自留地,至于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更是语文教师的私人订制,从这个角度上说,基本上可以这样概括:语文,即语文教师;课堂语文,即语文教师。
所以,语文,天生重要。我的理解是,要先从语文的形态讲起才行,这样才能明白语文对于高一学子们意义的“前世今生”。
初读《教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觉得里面的文字特别像大道理,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和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是一样的,之后便把书高高放在了书架上。在学期中和师傅探讨问题时,师傅提起了这本书,当时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继续读,果然里面的实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就像书中,有这样理论性的见解: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二是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也有具体的实例:魏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整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表明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又为老师进行学法指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例与依据。但是书中部分实例和依据可能更适合高年级一些,所以结合自己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际和书中大家们提出的学法指导意见,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老师的作用不能被任何事物取代
在书中有一章节提到高年级的学法指导以自学为主,但是在小学阶段,老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尤其是英语,老师正确读音的示范,嘴型以及舌头的位置都很重要,这些都不能让孩子们进行自学。因为一旦孩子们形成了错误的读音,再要想纠正真的就特别难了,所以不是所有的学段和学科都适用于这一条学法。我们要带着辩证的眼光看书里的学法指导,选取适合自己的。
第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书中讲到: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小学英语教育阶段也是如此道理。孩子们的预习显得比什么都重要。通过预习,孩子们能大概了解下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对学习的内容有个预设。通过预习,孩子们还能发现自己不懂得地方,这样带着问题听课更会激起孩子们的听课兴趣。预习这个学法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所以老师对此必须进行指导。比如说在小学英语教育阶段,可以给孩子们印发一些预习可能用到的重点句型,让孩子们在预习时进行学习的迁移,发现学习的乐趣。
书中所列的所有这些学法指导让我明白了,我一开始定位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不可行的,在实际中远比这些复杂的多,将近一年的新岗位更让我了解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也让我明白了育人远比教书重要。所以教师的使命应该从教新到交心转变,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做朋友,在实际中甚至是课下也可以进行学法的指导。一直坚信,小学的知识没有多少,但是孩子们的习惯至关重要,某个习惯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在学习上也是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学法,对学法进行指导。让孩子们能够遵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这样我们也就达到了和学生交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