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重点加强版

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3*5二、填空:1.5*10三、多选:1*10

四、改错:3*5五、简答:5*5六、论述:2*10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管理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

2.环境管理主体:政府、企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3.环境管理对象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一方面,企业作为管理的主体对企业内部自身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管理的对象而被其他管理主体如政府职能部门所管理。

4.环境问题产生的三个层次上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层次(根源):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如;生存方式上生活在加工产品中;科学观上崇拜科技与技术,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把自然系统与其他

生物物化、工具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影响,把大自然当做可大量掠夺资源的原料

场地,又是接纳污染物、废弃物的垃圾场

二、社会行为层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

三、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

5.环境管理的目的:改变自身的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行进

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恢复被损害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伤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持久、

和谐的发展下去。

6.环境管理的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建设环境文化(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补充:

1、中国环境管理的特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环境管理学: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

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

为的理论和方法,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

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状态参量:自净能力、资源生产能力)

物质生产: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

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物质生产过程中伴随有加工废弃物的产生。

(状态参量:社会生产力、资源利用率)

人口生产: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消费物质生产产出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

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

(状态参量:人口数量、消费方式、人口素质、社会总消费)

2.消费入口比=环境生产环节生活资源/物质生产环节生活资料

3.消费出口比=消费再生物/消费废弃物

4.哪些消费方式可以提高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提倡“适度消费”,以提高消费入口比

提倡“清洁消费”,以提高消费出口

5.影响资源利用率的因素:资源利用率=生活资料/(环境资源+消费再生物),资源与生活资料的属性、生产技术、加工程序(加工连接的多寡)

影响社会总消费的因素:人口数量、消费方式

6.共赢原理的基本内涵: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时,必须注意使各

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

益。

减少内耗共同发展——必要性。

共赢思想:从二元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寻找第三方案与第三状态;转变观念找出新的支点

7.环境共赢管理的内涵:人与环境的共赢、社会群体之间的共赢

8.三生共赢: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9.冲突协同原理的内涵: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

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的消极作用。

10.案例分析:(1)CDM的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规则是指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如:《水法》、《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同时制度。技术和资金是实现共赢的物质基础。

外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技术的外部条件。(2)退耕还林

(1)收缴污水处理费,公众得到清洁水环境,企业得到经济支持与创收,政府减轻财政负

担,水污染得到治理。(2)清洁发展机制(3)环保投资(4)改变生产和生活的方式。

三种生产界面之间: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通过商品联系到一起。

补充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

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1)(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原则)-持续性原则

(2)公平性原则(社会原则):代内公平(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代际公平

(3)共同性原则(社会原则):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环境社会系统的发展原理:

(1)社会系统包括着公众、企业、政府等等;而资源、环境生态等构成了自然环境系统,两

者通过物质、信息、能量的传递而联系起来,构成了“环境——社会系统”。

(2)环境管理面对的是环境——社会系统,系统观。

这个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发展观。

(3)该系统是动态变化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及时调整人

类的行为。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1.环境管理政策方法的分类:

(1)命令型和控制型: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强制性环境标准

(2)经济型和激励型:经济手段、指导性环境标准、教育宣传手段、科学技术手段

(3)鼓励型和自愿型: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环境审计

2.环境管理政策方法的内容:指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等作为环境

管理的手段或工具,来约束人们的环境行为或鼓励、激励人们主动采取保护环境的行为,以

THE END
1.环境法:权衡发展与保护的关键所在一、环境法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环境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法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工业污染、生态保护等环境问题进行法律规制,更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https://blog.csdn.net/JiYan_green/article/details/144369880
2.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实施指南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实施指南: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 一、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制定背景与意义 环境监测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通过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我们能够有效地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这种法规https://www.lerxdreccb.cn/guo-lv-she-bei/112267.html
3.普法宣传一起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jIyMzU4Mw==&mid=2247558557&idx=4&sn=443cf023f09b49de16e56ccd3d92bf51&chksm=eb6e78620bded92c3cea0aa777c2a68cd366870c558bd1d67f09eaf8e3bf901f67d2f58d34f3&scene=27
4.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范文(通用15篇)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使生态环保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轨道。乡党委、政府坚持把生态环保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生态力量、环保经费、依法实施三保证,并且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和评优的重要内容,凡认识不https://www.cnfla.com/gongzuohuibao/2471689.html
5.环境监测管理范文12篇(全文)1.1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和手段 随着国家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的环境监督工作实现了法制化、定量化以及科学化。环保事业中, 科学精准的数据信息必不可少, 为环境监测工作获取的信息更具高水平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所以说,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 使其更加科学、公正。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hzpos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