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刑法理论一般将刑法解释方法分为两大类,即
A.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B.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C.扩张解释和缩小解释
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2.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
A.属地管辖原则
B.属人管辖原则
C.保护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3.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
A.三权分立
B.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C.心理强制说
D.社会契约论
4.下列犯罪中属于理论分类中的罪是
A.身份犯
B.基本犯
C.法定犯
D.单位犯罪
5、关于区分罪数的标准,通常采取
A.行为标准说
B.法益标准说
C.犯罪构成说
D.结果标准说
6.客观上并不存在危险,但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
A.故意犯罪
B.过失犯罪
C.意外事件
D.假想避险
7.关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B.社会危害性是违法性与合法性的统一
C.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易变形的统一
D.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
8.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中适用面最广的是
A.有期徒刑
B.拘役
C.罚金
D.管制
9.根据我国刑法第70条的规定,对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并罚所采用的方法被称为
A.相加原则
B.吸收原则
C.“先并后减”
D.“先减后并”
10.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其追诉时效期限的起算日是
A.犯罪之日
B.犯罪行为着手之日
C.构成犯罪之日
D.犯罪行为终了之日
11.下列犯罪中,不属于我国刑法分则第一章规定的犯罪是
A.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
B.间谍罪
C.资敌罪
D.叛逃罪
12.下列不属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危险物质”的是
A.毒害性物质
B.放射性物质
C.传染病病原体
D.虚假危险物质
13.关于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象只是汇票、本罪、支票
B.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者单位
C.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D.伪造信用卡也可以构成本罪
14.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行为人使用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B.行为人在同一种商品上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C.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D.在伪劣商品上假冒注册商标应当数罪并罚
15.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B.本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者单位
C.本罪的行为既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包括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D.本罪的对象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
16.关于诽谤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客观上要求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
B.所捏造的事实不要求是犯罪事实
C.诽谤行为应当公开进行
D.行为足以败坏他人名誉,并且情节严重
17.关于盗窃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盗窃行为只有秘密窃取
B.成立本罪不需要数额较大
C.本罪在主观方面有非法占有目的
D、单位也可以构成本罪
18.关于诬告陷害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罪需要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
B.行为人必须向特定机关告发
C.被诬告陷害的“他人”必须是特定的
D.成立本罪要求情节严重
19.关于赌博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行为人主观上有营利目的
B.行为方式包括聚众赌博、以赌博为业
C.开设赌场成立本罪
D.输赢如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20.关于行贿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行贿的对象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
B.成立本罪必须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C.被索贿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成立本罪
D.本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累犯的法律后果包括
A.应当从重处罚
B.不得适用缓刑
C.不得假释
D.应当加重处罚
E.不得减刑
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
C.职务要求的义务
D.业务要求的义务
E.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2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犯罪实行阶段可能出现的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有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意表示
E.犯罪既遂
24.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
A.法律主义
B.禁止事后法
C.禁止类推解释
D.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E.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25.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客观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B.行为方式为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C.必须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
D.受贿数额必须达到“较大的”标准
E.必须为他人实际谋取了利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一般自首
27.犯罪构成
28.刑法的溯及力
29.放火罪
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30.不作为犯罪只是由于法律的规定而对有关结果负刑事责任,不用考虑不作为行为与该结果之间有无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31.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是罪行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