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宪法案例

1958的“药房案”(Apothekenurteil)[15]是联邦宪法法院适用比例性原则的标志性案件。在该案件的判决中,联邦宪法法院首次对最少侵害的检验(必要性检验)和狭义的比例原则(衡量的检验)作出了区分,认为狭义的比例检验是比例原则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药房案以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更加积极地鼓动,并不断完善(形式化)比例原则。1963年法院主张把比例原则运用到所有限制基本权利的案件中[18],1965年法院宣称(没有作权威的引证):“在联邦德国比例原则拥有宪法地位”[19],1969年法院宣布比例原则是一个“所有国家行为的卓越标准”,约束所有的公共权力。[20]

二、德国宪法中比例原则的规范结构

1.“必要性检验”为重心的时期

自警察法开始,比例原则的重心在必要性检验,在司法和实证法上,此种情况直至魏玛时期结束也没有改变[21]。

如上文所述,普鲁士一般邦法的起草者萨瓦茨(Sawarez)在1791年对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演讲中宣称的仅为“必要性”原则。普鲁士一般邦法之第10条第2款(§10II17)之规定也是“警察当采取必要(necessary)的手段以维护公共和平、安全和秩序”。尽管后来的温·伯格(vonBerg)注意到警察措施的目的性问题,认为“警察权力不能走的比其自身所要求的目标更远。警察法可以剥夺其臣民的自然权利,但是只能是在合法目的所要求的范围内”[22]主要强调的也是“必要性”。

德国行政法大师奥特·迈耶(OttoMayer)在其出版的《德国行政法》第一册中即主张:“警察权力不可违反比例原则。”不过,此处的“比例原则”实际上是指必要性。[23]之后,1911年,另一大师F·弗雷诺(F.Fleiner)在其《德国警察法体系》一书中,提出“警察不可用大炮打小鸟”(DiePolizeisollnichtmitKanonenaufSpatzenschiessen)的名言。并表示对违反警察商业法令的商店,若警察可以使用其它较“温和的手段”来处置,就不应用“吊销执照”的方式。他认为,最严厉的手段仅能供作最不得已时刻使用。[24]1913年,耶利内克(W.Jellinek)在《法律、法律适用及目的性裁量》一文中,对警察权力行使的界限,有着极为深入的探讨,其主张警察权的行使,不可有“侵害性”、“不足性”、“过度性”,且不得违反“适宜性”(目的性)。[25]这里谈及的仍限于比例原则“三阶结构”中的适宜性和必要性,狭义比例原则仍未受到注意。

2.“狭义比例原则”的成熟及其方法

在司法实践上,普鲁士行政法院也把比例原则规范结构的重心放在必要性原则上,即主要根据1794年的普鲁士邦法第10节第2条第17款(§10II17)规定的必要性原则宣布警察手段无效。真正形成现代比例原则“三阶结构”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基本法时代。可以说,比例原则的全面展开是德国联邦基本法之实施、基本权利之保障和联邦宪法法院实践的结果。同样,在标志性案件,1958年的“药房案”判决中,[26]联邦宪法法院发展出了一套狭义比例原则的操作方法,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1)确定基本权利受侵害程度。影响基本权利受侵害强度的因素有二:一为宪法权利在宪法价值秩序中的抽象位阶。要决定基本权利的哪一领域较为重要,必须取决于它与宪法价值体系中作为核心价值的人性尊严之间的关系。原则上,如与人性尊严的关系越接近,其抽象的重要性越

强。二为基本权利在个案中所受具体侵害的强度,侵害越深入基本权利的核心领域,则侵害程度越强;反之,越仅是触及基本权利的外围领域,则侵害越弱。

(3)对彼此对立的法益进行衡量。究竟何种衡量标准才能判断手段所获得利益之大小,足以大于对公民权利损害的程度呢?根据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一贯的见解,这里采取的是比例性衡量,也就是狭义比例原则。狭义比例原则是衡量的代名词,衡量与狭义比例原则,实际内容是一致的,只是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具体而言,联邦宪法法院发展出一个比较性的衡量公式,即“越如何,则越如何”,要求对基本权利的侵害越严重,所获得的利益就应越有份量。

上述联邦宪法法院在判决中发展出的这套操作的方法,为衡量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检证模式,诸如系争手段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侵犯的程度越大,则相对的公益保护就必须越迫切;对于基本权利侵犯越严重,所保护的公益就必须越大。此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继续延着“药房案”及下面将要探讨的“吕特案”的宪法法理和方法前进,从而树立起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宪法法院形象[27]。而且这一原则传播到整个欧洲,对欧洲法院,特别是对欧洲人权法院的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28]

适当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

又称为最少侵害原则、最温和方式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其是指在前述“适当性”原则已获肯定后,在能达成法律目的诸方式中,应选择对人民权利最小侵害的方式。换言之,已经没有任何其他能给人民造成更小侵害而又能达成目的的措施来取代该项措施了。这里实际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存在多个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行为方式,否则必要性原则将没有适用的余地;其二是在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诸方式中,选择对公民权利自由侵害最轻的一种。可见,必要性原则是从“法律后果”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中国的成语“杀鸡焉用宰牛刀”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诠释。

狭义比例原则

又称比例性原则、相称性原则、均衡原则,即行政权力所采取的措施与其所达到的目的之间必须合比例或相称。具体讲,要求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时,面对多数可能选择之处置,应就方法与目的的关系权衡更有利者而为之。[5]比例性原则是从“价值取向”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但其所要求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关系的考量,仍需要根据具体个案来决定。也就是说,狭义的比例原则并非一种精确无误的法则。它仍是一个抽象而非具体的概念。当然,狭义的比例原则也不是毫无标准,至少有三项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人性尊严不可侵犯”的基本准则;公益的重要性;手段的适合性程度。

综述

综上所述,适当性原则要求手段有助于目的实现,必要性原则要求实现目的的手段是最小侵害的,而狭义比例原则是通过对手段负面影响的考量,要求目的本身的适当、不过份。质而言之,比例原则的这三项子原则分别从“目的取向”、“法律后果”、“价值取向”上规范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之间的比例关系。三者相互联系、不可或缺,构成了比例原则的完整而丰富的内涵。

THE END
1.法律案例分析论文精彩9篇法律案例分析论文 4 199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明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国家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国家开放大学,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https://www.baihuawen.cn/zuowen/daquan/723058.html
2.民事案例分析真实案例(精选6篇)民事案例分析真实案例(精选6篇) 篇1:民事案例分析真实案例 案例分析(民事法律行为) 1、李某,十六周岁。一天,她到工艺美术公司以1680元购买了项链和宝石戒指。父母认为她尚未成年,没有征得家长同意,不能进行大数额的买卖行为,要求公司退货。而李某提出她是靠做临时工、自食其力的社会青年,她表示不愿退货。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him18md.html
3.收到逾期款项的短信,是否真的要立案?逾期资讯4. 咨询法律专业人士:如使用者对短信真实性存在疑问可咨询法律专业人士,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案例分析 1. 案例一:某客户收到有钱花逾期短信,称其已逾期18天,将要立案。经核实,该短信为诈骗短信,使用者未受骗。 2. 案例二:某客户逾期3000元,收到有钱花短信称将要起诉。经查询合同条款,发现信贷机构确实有https://www.hezegd.com/lawnews/zixun/1036772.html
4.今日说法案例范文这在上述中有所体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战性,对于法学专业本科生来说,可能一部分人毕业时要进行司法考试,他们要从事律师行业和公检法部分的相关工作,提前掌握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案例,可以促进他们理解和分析法律案例的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来说,不无裨益。学生面对的是事件的真实素材,在真实的案例中进行https://www.hfabiao.com/haowen/24529.html&wd=&eqid=bf31e6f600071d6a0000000364658518
5.2018年第3期总第5期他还认为,混合法系是一个“最贫乏、最空洞的标签。它除了表明属于此类法系的国家都存在法律多元的事实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实质性指谓”。在完成上述分析之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这个时代或许就是法系终结的时代。[2]可见,黄文艺教授对于法系理论持有悲观态度,并认为法系理论走向“终结”是必然趋势。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6.收到北京金融短信说要起诉该怎么办?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金融知识和法律意识,增强防范能力。 3. 企业的自我保护 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完善客户信息保护机制,防止信息泄露和被滥用。 五、案例分析 1. 真实案例分享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短信诈骗案件。有些受害者在恐慌中向不法分子汇款,最终血本无归。 http://www.100ec.cn/falv/ptyuqi/1760355.html
7.真实案例范文7篇(全文)真实案例分析 第2篇 试点法律事务(1)班李斌 一、案件基本情况: 2007年3月,申请人梁笑的母亲赵娟从乡下到广东打工,认识了老乡梁永,相互爱慕并在亲友的祝福中开始了同居生活。同居一年后,由于双方性格存在差异不欢而散,但此时赵娟已有身孕。赵娟多次找到梁永要求与其结婚,或者一次性给付小孩抚养费,但都被梁永拒绝。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gz1jelt.html
8.六个案例分析民间借贷案件证明过程王永生律师律师文集上述[案例四]涉及的事实包括但不限于:(1)原、被告之间借贷关系是否存在;(2)原告与他人之间有借款关系;(3)原告经营的工厂倒闭;(4)被告品行良好;(5)被告是否打算出国留学……其中,只有事实(1)是直接事实,余者皆为间接事实,串并分析间接事实,旨在证明原告无能力出借10000美元,推翻原、被告之间存在借贷关系的主张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21969192202013oo343079
9::个案调查与分析(上)对案件中涉及平台研究方向的三个主题--告知权、辩护权、刑讯逼供等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个案和整体调查结果分析,同时结合京鼎所多年的刑事司法实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综合评析,从而在个案基础上揭示出目前中国相关程序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典型违法行为和制度漏洞,为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提供了基础而真实的案例和实践http://iolaw.cssn.cn/xx/201908/t20190808_4953470.shtml
10.市场推广服务费等等)常见案例分析问题1收入时段法上交所更新发布5个典型会计案例(涉及收入、老股东低价入股、市场推广服务费等等) 常见案例分析 问题1【收入时段法“合格收款权”的适用】:公司业务是否满足时段法中“合格收款权”收入确认条件? 案例:A 公司主营业务为销售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该类业务具有非标准定制化、合同金额大、项目周期长的特点。A 公司采用https://xueqiu.com/1520208526/274050176
11.法制经典案例教案(20篇素材参考)1、同学自主讨论。(时间为3—5分钟)指定2–3名同学发言。 结合相关法律常识进行点评。 2、结合案例讲解相关法律常识,让学生体会懂法,守法的重要意义. 同学们,不认识文字的或不会学习的人现在被称为文盲,那么不懂法律的人被成为什么呢?对,是法盲。那么,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或不懂得学习,就会落伍于时代,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75394.html
12.《国际经济法概论》权威模拟冲刺试题及解析(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题目,每题15分,共30分) 1. 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框架、基本原则、宗旨及职能 2. 试析《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范围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一个题目,15分) 美国A公司与中国B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规定美国A公司向中国B公司出售一批机床。在订立合同时,中国B公司明https://www.zikao365.com/html/4_21_87_134/2007_1_8_yx279216254518170028762_0.htm
13.头条文章本文旨在分析“翻墙”行为的法律风险,并基于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和相关案例进行学术讨论。在分析相关法条时可能需要对部分计算机专业术语进行释义。但本文不涉及有关“翻墙”的任何技术指导或方法的具体介绍。 另,本文讨论的一切“XXX合法与违法”问题,分析的主体都是“单纯访问境外网站”,不包括“访问、发布、传播违法有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634607355609547022
14.案例分析民间借贷案件证明过程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原告仅有转账凭证无借据的情形,判决结果迥异。[案例二]中,法院认为大量民间借贷关系以转款,是借、是还、基于何种法律关系,还需综合运用证据规则,分配举证责任,达至内心确信,寻求法律真实(5)被告是否打算出国留学……其中,只有事实(1)是直接事实,余者皆为间接事实,串并分析间接事实,旨在https://www.66law.cn/laws/129064.aspx
15.法制教育教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https://m.ruiwen.com/jiaoan/440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