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丽丽(1977-),女,河北承德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ESP及商务英语教学。(北京101149)
一、案例分析法与ESBP教学
二、案例分析法在ESBP教学中运用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从根本上讲,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讨论与“头脑风暴”,而这种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他们首先要熟悉案例背景,掌握具体细节,然后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团队合作,最终调动一切语言资源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预设的问题可以作为讨论的线索、提供讨论的思路。在案例分析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始终是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而教师只是管理者和协调者。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思路与模式。
案例分析法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案例分析的介入,商务英语课堂片面传授商务理论以及语言规则,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了解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实际,使得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案例分析教学则将真实的商业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主动地运用到模拟的商务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强化语言能力、掌握沟通及团队合作技巧、提升理解分析及决策各方面的能力,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当学生真正进入到现实的商务世界中时,他们才会更有信心和能力。
2.劣势分析。案例分析法是ESBP课堂上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在适应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商业案例一般篇幅较长并具有一定的语言难度和深度,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解及驾驭能力,这对非母语英语学习者是一个考验。正如Westerfield和Boyd所指出的,ESBP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长篇阅读,其中夹杂艰涩的专业词汇和行业习语,还要进行书面分析整理、小组辩论,需要了解商业文化背景、规避语言表述错误等,这些都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专家,而是以组织者、协调者或顾问的角色出现,有时会感觉无所适从,导致课堂效率极低。同时,为保证案例分析教学的效果,教师的知识储备、业务素质以及大量的课前准备都是十分重要的。准备合适有效的商业案例并不容易,很多ESBP案例都是商业机密性的,这就给教师的备课增加了负担。课堂上的一些突况,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当然,如何对案例分析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作出判断和评价,也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商务英语课堂案例分析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影响,我国目前仍然强调严格的考试制度,教师习惯了主动地传输,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课堂上,学生总是指望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但事实上案例分析并没有唯一的准确答案。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知道如何分析,而案例分析本身却在于过程。
2.我国学生特殊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模式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学生不同,我国学生大部分在课堂上都表现得很被动、很内敛,他们更习惯于传统的“传输型”教学模式,更愿意安静地听讲和记笔记,而不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这与我国传统的儒学思想推崇谦逊和内敛有关。受此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主动发言,即使表达观点,也总是过多地考虑别人的看法。案例分析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表现,我国学生内敛的性格和被动的学习模式成为一大障碍。
4.案例分析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不足。作为一种问题探究式、实际能力应用型的ESBP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在商务英语课堂上的有效运用需要相应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然而,受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商务英语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软环境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学环境相对保守和封闭,教师经常通过一些硬性规则对课堂进行控制。在硬环境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课堂的学生人数较多,每个学生主动发表观点的机会很少,这对于有效地组织案例讨论是个障碍。另外,中国传统的教学课堂布置是按照讲座式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以排和列的形式坐在下面。而对于案例教学来讲,理想的教室布置应该是会议室,课堂就是一场“会议”,而学生就是“参会者”。Welty认为,最理想的案例教学课堂应布置成U型,U型开口处应设有指导者(教师)位置,案例讨论者(学生)应该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由交流。
四、提升我国商务英语课堂案例分析教学的对策建议
3.评价措施的完善。为了更好地实现案例分析法在ESBP教学中的运用,我们需要有一套有效、全面的测评体系。传统的测评体系不主张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竞争性互动,不符合案例分析教学的特点,非传统的质量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则是商务英语案例分析教学不错的选择。在整个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通过实时观察、跟踪提问、评价笔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和能力进行评判。一些书面的作业,如课堂日志、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互评笔记、自评档案等,也都会成为教师对学生做出最终评价的有力参考资料。值得强调的是,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评价方式是倾听和观察。总之,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地改革和完善测评体系和方法,使案例分析法在中国的商务英语课堂上得到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高晓东,吕林.案例教学在高师成人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30).
[2]谢宗云.浅论案例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1).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考核
目前,我国的医学护理教育尚没有医疗风险教育课程,而护士属于高风险职业,培养我国医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护人员避免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1]。我校于2013年开设了《护理风险管理》选修课,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强学生理论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2015年第2学期引入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课堂中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灵活运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教程中[2]。案例分析法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2015年第2学期选修《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学生,共计140人。学生均为护理本科生,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4年,其中男生5人,女生135人,年龄21岁~24岁(22.4岁±0.5岁)。
1.2方法
2结果
2.1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见表1)绝大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表示认可,其中121人认为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效果很好,占86.4%;14人采取中立态度,占10.0%。2.2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认为本课程适合使用案例分析考核形式的134人,占95.7%,中立的3人,占2.1%,反对的3人,占2.1%。
3讨论
4小结
案例分析法是近几年教育学家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我校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应用已发现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锡芝.护理风险管理课程设置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17):1661-1662.
[2]解丹.案例分析法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30):163-164.
[3]陈海燕,尹志勤,李菊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小儿液体疗法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2B):537-539.
案例,有时又称为“个案”“个例”“事例”等,所谓案例,指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即对该事件包括背景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叙述过程。在政治教学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学生通过案例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并用于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案例分析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过程。也就是说它可以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非常重视得出这个答案的分析过程。
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其操作程序大致可按照如下几个阶段进行:案例学习—问题构建—案例讨论—反思拓展—总结升华。
(1)案例学习:对指定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具体内容,抓住案例中关键字、词、句。
(2)问题构建:思考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操作面的问题,“这个案例反映了什么问题?”“案例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应该怎样做才好?”二是操作层问题背后所蕴含的策略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4)反思拓展:深化案例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寻找相应策略。“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分析综合针对每一问题的各种观点,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内外部因素等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理解。“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寻找出操作实施方案和策略,对案例中所包括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提高案例教学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心理学与自我成长》案例分析法问题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24
在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法已得到广泛运用。结合案例分析对所授知识进行讲解成为了广大教师加强学生知识记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而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法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1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2为什么需要在《心理学与自我成长》中运用案例分析法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的落脚点应该是放在应用教学上,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指导个人的大学生活,促进自身全面成长。该课程需要摆脱单纯死板的理论教学,培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案例分析法有必要运用在该课程中。通过运用该方法,学生可以从课堂学习走入实际生活,将心理学的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法
3.1通过案例将学生引入所学课程
3.2案例要贴近教学知识要点,并结合案例分析来展开教学
3.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学生加入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案例的了解程度势必会十分有限,当置于与案例相似的现实情境时,做出的反映以及应对措施难免机械。因此,教师要带动学生加入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3.4不要过多涉及到学生隐私
总之,对于《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这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来说,案例分析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在具体应用该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教学的切入和展开、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以及保证学生的隐私性等问题。
mqrn-Ghk5IghP7-mGmWEDK-mEyuHJ3gvCV6Tyd049bwUNPpnSV4FyNiWhYIRNDpXJ8VSGJAzmXyzK.
[2]何丽坤,廖冬庭,王永方.论案例分析法在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3-174.
关键词:警察院校;案例分析法;形式逻辑;教学
形式逻辑学是专门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规律和规则的科学。警察院校《形式逻辑》课程融合了刑事侦查、痕迹检验、法医学、审判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缜密的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以适应现实案件复杂性和警察工作严肃性的要求。因此,警察院校将《形式逻辑》作为警察类专业基础理论课来开设,无疑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将逻辑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警察工作中迅速抓住关键性的内容,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警察院校《形式逻辑》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分析法的特殊性
一般意义上的案例分析教学法是1870年由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在《合同法案例》中创立的。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基本含义是:以精心选择、合理编组的若干个案例为基本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深入研究,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教学方法。
本文所称的案例分析法源于以上案例分析教学法,其实质也是在于为学生提供模拟情景,训练其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论证的能力。因此,它同样是为进一步消化、巩固、检验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专门安排的一种应用性教学活动。但在警察院校《形式逻辑》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分析法有其特殊性:
答案的唯一性传统的案例分析教学法由于着重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让每个学习者都有提出、回答、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权利,有意使案例不设置“标准答案”。而警察院校的《形式逻辑》教学则不一样。尽管形式逻辑学只能从思维形式结构的角度去解决思维的正确性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它离得开思维的具体内容。以推理为例,只要学习者获得的前提是真实的,过程又符合规则,则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唯一的: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为真,要么为假。并且警察院校的专业性又决定了学生在进行推理时首先就必须考察前提的真实性。对于警察而言,只有真实的前提,才有进行推理的必要和可能。学生如果能获得真实的前提,运用教师刚刚讲授完的规则,他只能得出唯一的结论。也就是说在警察院校《形式逻辑》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答案只能是唯一的。。
案例分析法在警察院校《形式逻辑》教学中的运用过程
案例分析法在警察院校《形式逻辑》教学中运用过程如下表。具体运用过程阐述如下。
第一阶段是传统的教学过程,也是有效进行案例分析法教学的前提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运用小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不必追求精细,但求准确。
第三个阶段是有效进行案例分析法教学的关键当学生融入案例情境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剖析解疑。教师在设疑过程中,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采用“剥笋壳”的方式逐步提出问题;也可以将所有的问题全盘抛出,采用“跳起来摘桃子”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随时注意控制课堂的情况,适时开展个别指导,或以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例如讲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后,笔者选用了2002年8月22日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报道的70岁长春老干部李某状告长春市公交集团案例:长春市公交集团内部职工集资承包的电气公交车对李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的要求予以拒绝是否合法?笔者就一次性提出了问题:(1)出租车也是“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吗如果是,为什么不能免费乘坐?如果不是,为什么?(2)“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的内涵和外延各是什么(3)如何断定本案中的电气公交车是否属于“市内公共交通工具”的外延由于本案例选材真实,并且所提出的问题所有学生都能接触到,立刻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第四阶段是有效进行案例分析法教学的保障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的案例分析法,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引导分析,紧紧围绕重点延伸和扩张,使学生在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完善和能力的提高。教师一是要总结学生在前几个阶段的表现,不管是积极表达观点的还是有独特见解的,哪怕是典型错误思维的学生都有应得到教师合理的点评;二是要评价案例本身所蕴含的原理,以及运用原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过程,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警察院校在《形式逻辑》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的组织形式
案例分析的组织形式是否恰当、方法是否灵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根据警察院校学生的实际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小组分析式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分析,它由小组长掌握学生的讨论情况,向教师汇报,再由教师作出评价。这种形式规模小、发言充分,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分析的形式适合于难度较大,但讨论后意见又比较集中的案例。例如运用联言推理的分析式说明“何×将他人保管‘’式手枪偷了出来作为工具,实现了预谋杀害王×的目的后,为何只定性为杀人罪”的案例。
全班讨论式这种形式参与人数多,信息量大,能集思广益,便于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情况,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讨论容易深入,师生间相互启发、教学相长。这种分析形式适合于难度较小、但讨论后意见比较分散的案例。例如运用性质判断的变形推理说明“长期对本车间工业用金保管制度混乱而采取放任态度的车间主任周×利用晚上潜回车间,从白天发现未被保管员上锁的金柜盗走350克工业用金为何不构成贪污罪”的案例。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式各小组围绕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再由小组长在全班汇报本组的见解,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这种形式由于准备更充分,观点更成熟,论点更清楚,气氛既热烈又紧张,颇受学生欢迎。这种分析形式适合于难度较大并且讨论后意见并不一定集中的案例。例如用假言推理说明“医生邓×趁其妻熟睡时用注射器在其哑门穴注射稀硫酸使之中毒死亡而几次尸检又没能发现异常”的案例。
在警察院校《形式逻辑》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的意义
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查补”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尽管教学结果有唯一答案,但也必须由学生靠自己的积极探索去感悟、理解和获得。进行案例分析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案件没有涉及的问题或是发现教师还没有讲到的知识点或是前面讲过自己尚未弄懂的原理。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拓宽思路,主动解决问题。
由“简单识记”转变“知行统一”逻辑学既高度抽象,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形式逻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针对警察实践工作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地分析,使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运用”。而案例分析是检验和深化逻辑学理论教学的有效形式。因为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案例,都是前人进行警察实践工作的真实记录,其中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能懂得理论原则是怎样从实践中升华而来的,许多具体问题又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从而得到启发和教益。
由“个体探索”转变为“团队协作”案例分析不同于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信息交流,而是存在于师生之间、多名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在其间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共同讨论,实现合作性学习。另外,警察工作更是一种团队工作,任何单个警察必须主动适应群体生活和工作,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的合作力。在警察院校中运用案例分析法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的一种方法。
有价值的案例的评价标准
虽然案例在警察院校《形式逻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案例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么,什么样的案例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呢?
真实性在警察院校《形式逻辑》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必经是真实存在过的。因为刑事诉讼活动的实质是刑事司法人员依法通过专门活动,对犯罪人的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过程进行反映和适用有关法律的过程。只有真实存在的案例,才会为我们展现全方位的案件过程。通过对不管是成功之处,还是遗漏败笔的分析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虚假的案例一是没有分析的价值,二是即使进行分析也会漏洞百出,首尾不得兼顾。因此警察院校《形式逻辑》中的案例是不允许杜撰的。
探索性我们选用的案例不应是平铺直叙、毫无悬念,甚至是故事型、笑话型的,而应当具有进一步思索的余地,能启示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时也应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现实性根据警察工作的实际选用案例能使学生产生这种案例随时会发生在其身边或即使同样的案例不会发生,类似的案例却会经常存在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现实性,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逻辑学的价值,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明确学习的现实意义。